袁艷紅
(內鄉縣人民醫院 河南 南陽 474350)
米非司酮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臨床效果分析
袁艷紅
(內鄉縣人民醫院 河南 南陽 474350)
目的 探討米非司酮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2015年4月至2016年5月內鄉縣人民醫院收治的80例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米非司酮治療,觀察治療前、治療6個月后FSH、LH、PRL、E2變化情況和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結果 治療6個月后患者FSH、PRL、E2、LH值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采用米非司酮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臨床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
米非司酮;子宮內膜異位癥;療效
子宮內膜異位癥(EMS)是一種雌激素依賴性婦科疾病,在適齡婦女人群中發病率為10%~15%,并有逐年增高的趨勢[1]。患者主要臨床表現為下腹部疼痛和月經周期紊亂,少數可引起不孕,嚴重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2]。EMS可浸潤轉移至其他部位,極易復發[3],臨床治療較為棘手。米非司酮是一種人工合成的孕激素受體拮抗劑,早期多用于終止妊娠和緊急避孕,隨著對米非司酮研究的深入,發現該藥物雖不具有性激素活性,但與子宮內膜孕酮有較強的親和力,可促進孕酮和糖皮質激素受體結合,臨床上被廣泛應用于婦產科疾病的治療中。有研究報道,米非司酮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效果較好,可直接作用于下丘腦-垂體-子宮內膜途徑,從而緩解癥狀。本研究探討米非司酮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臨床效果,以期為今后治療方案的選擇提供依據。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4月至2016年5月內鄉縣人民醫院收治的80例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痛經35例,月經不規律33例,性交痛12例,患者年齡為22~39歲,平均年齡(29.2±4.5)歲,病程5~37個月,平均病程(17.2±3.4)個月。所有患者均符合EMS診斷標準,排除子宮腺肌病、妊娠及米非司酮過敏者。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 采用米非司酮(上海華聯制藥,國藥準字:H10950202)治療,規格25 mg,于月經后第1天開始口服,1片/(次·d),連續治療4~6個月。
1.3 評價標準 觀察藥物治療效果,根據治療后臨床癥狀緩解程度判定為治愈、有效和無效,主要癥狀包括痛經、月經不規律、性交痛、盆腔結節。治愈:癥狀完全消失;有效:癥狀部分消失或減輕;無效:癥狀無變化。總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測定用藥前、用藥6個月后患者血清FSH、LH、PRL、E2變化情況,同時記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2.1 臨床效果 治愈58例,有效21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8.75%(79/80)。
2.2 激素變化情況 治療6個月后患者FSH、PRL、E2、LH值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 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米非司酮治療后,共出現5例不良反應,其中惡心2例,腹瀉1例,皮膚瘙癢1例,低熱1例,總發生率為6.25%。

表1 治療前后FSH、LH、PRL、E2變化情況比較
EMS多發生于適齡生育婦女,患者主要表現為痛經、盆腔疼痛、性交痛等,病情嚴重者可引起不孕。該病具有較強的激素依賴性和侵襲性,患者子宮內膜細胞黏附至腹膜等部位,并侵入間皮細胞層進行種植,引起炎性細胞聚集,刺激周圍組織新生血管形成,導致內膜細胞增殖,極易復發。由于大部分患者處于生育年齡,不易進行手術治療,臨床治療較為困難。米非司酮是一種人工合成的類固醇抗孕激素,廣泛應用于各種婦產科疾病的治療中。米非司酮可促進孕酮與糖皮質受體結合,且與子宮內膜孕酮受體也有較好的親和性。患者服藥1 h后可發揮藥理作用,25 h后藥效即下降到藥物半衰期,副作用小,不發生藥物蓄積反應,血液穩態濃度高,同時該藥物服用方便,價格低廉,對于很多婦產科疾病都有較好的治療效果。米非司酮可結合下丘腦、垂體、卵巢及子宮內膜孕酮受體,抑制卵泡發育成熟,減少孕激素和雌激素分泌,引起子宮內膜萎縮,進而導致患者閉經,有效減輕盆腔疼痛。本研究顯示,米非司酮治療總有效率為98.75%,可以顯著緩解臨床癥狀,治療6個月后檢測患者FSH、PRL、E2、LH水平顯著低于治療前,提示米非司酮抑制性腺軸的作用明顯,可有效改善盆腔微環境,抑制內膜腺體增生。同時研究顯示該藥物不良反應總發生率僅6.25%,證實了米非司酮治療EMS的安全性。本研究對米非司酮臨床療效觀察周期較短,應用單一劑量治療無法深入研究藥物的作用機制,存在一定局限性,但該藥物作為一種治療EMS的新型方案,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1] 楊琴.米非司酮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療效及其機制探討[J].山東醫藥,2013,53(48):52-53.
[2] Hu L,Li L A,Li Y,et al.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carbon dioxide and nitrogen pneumoperitoneums on en-dometriotic lesions[J].Arch Gynecol Obstet,2012,286(2):389-393.
[3] 于玲,田永杰.子宮內膜異位癥發病相關因素的臨床研究[J].山東大學學報(醫學版),2013,51(2):79-83.
R 711.71
10.3969/j.issn.1004-437X.2017.08.100
2016-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