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霞
(駐馬店市第一人民醫院 河南 駐馬店 463000)
鎮靜護理干預在兒科重癥監護病房中的應用價值
馮霞
(駐馬店市第一人民醫院 河南 駐馬店 463000)
目的 分析在兒科重癥監護病房中鎮靜護理的應用價值。方法 選取于2015年11月至2016年10月在駐馬店市第一人民醫院接受治療并入住重癥監護病房的50例患兒進行分析,所有患兒均按照隨機數字表達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其中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觀察組予以鎮靜護理,對比分析兩組患兒的護理效果(鎮痛評分)。結果 對照組患兒的鎮痛評分(3.78±0.23)分明顯低于觀察組(4.39±0.31)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兒科重癥監護病房中應用鎮靜護理可以有效地提高患兒的鎮靜效果,提高救治質量,值得推廣。
重癥監護病房;兒科;鎮靜護理干預
所謂重癥監護病房,就是把危急患者集中起來,然后保障其予以的人力、物力以及技術等方面均為最佳狀態的救治監護中心,其發展隨著醫療技術以及社會經濟發展的提升而逐漸全面化、完善化,尤其是對于兒科重癥監護病房。但是據了解,雖然兒科重癥監護的醫療技術等方面均處于最佳狀態,但其治療的效果卻遠遠達不到理想的狀態,究其原因,主要是患兒自身心理素質以及各項身體機制不成熟有關,因而臨床上提倡加以鎮靜護理進行輔助,發下其輔助效果尤為可觀[1]。本研究旨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其護理方法在兒科重癥監護病房中的應用價值,具體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于2015年11月至2016年10月在駐馬店市第一人民醫院接受治療并入住重癥監護病房的50例患兒進行分析,所有患兒均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對照組中男15例,女10例,年齡3個月~10歲,平均(4.36±0.23)歲;重癥肺炎10例,重癥心肌炎8例,急性腎功能衰竭7例。觀察組中男14例,女11例,年齡2個月~12歲,平均(4.57±0.34)歲;重癥肺炎8例,重癥心肌炎9例,急性腎功能衰竭8例。兩組患兒上述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護理方法
1.2.1 對照組 實施常規護理。遵醫囑及時予以患兒相應地抗感染治療,密切關注患兒的臨床表征以及生命體征等。
1.2.2 觀察組 實施鎮靜護理。①病房護理:實時保持重癥病房的清潔、舒適環境,盡量將治療室溫度以及濕度控制在適宜的范圍內,同時根據患兒的實際情況調整室內光線,定時對病房進行消毒,盡量為患兒提供適宜的休息及治療環境。②臨床日常護理:實時關注患兒生命體征,尤其是要注意使用鎮靜藥物后患兒的意識、瞳孔以及呼吸等變化,間隔2h觀察1次。③輸液護理:嚴格控制輸液速度、劑量等,根據患兒的臨床反應以及評估情況進行調整,并做好相應的記錄。④呼吸機等的護理:對于病情較為急切特殊的患兒,臨床上通常會為其提供呼吸機等輔助治療,但由于患兒的各項身體機能尚未完全成熟,因而極易在治療中出現各種情況,護理人員應密切關注用呼吸機進行治療的患兒的臨床表征,可以間隔15 min記錄1次,若發現患兒出現異常反應,應及時告知主治醫師。⑤心理護理:由于患兒年紀尚小,極易對陌生環境產生恐懼以及緊張感,進而影響治療的順利性以及治療效果,護理人員應及時根據患兒的實際情況對其做相應的心理疏導工作,例如轉移其注意力等,從而幫助其緩解不良的心理情緒,進而提高其治療的依從性以及治療效果。
1.3 觀察指標和療效判定標準 對比分析兩組患兒的護理效果(鎮痛評分),判定標準根據鎮痛評分表,評分等級分為6個,每個等級的總分值均為6分,其中1分為患兒表現出躁動、緊張等臨床反應;2分為患兒的疼痛感亦較強,但是能夠配合完成治療;3分為患兒對指令稍有反應;4分為患兒對外界有較為敏感的反應;5分為患兒對外界的刺激有較為遲鈍的反應;6分為患兒處于嗜睡狀態,對外界的刺激沒有反應。分值越高則表示患兒的疼痛感越弱,鎮痛效果越好。

兩組患兒護理前鎮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兒鎮痛評分較護理前提高,且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護理前后鎮痛評分比較±s,分)
由于重癥疾病患兒身體各項機能、心理素質等均處于不成熟階段,在治療中極易因患兒本身各種因素而引起不良現象,進而影響最終的治療效果。因此,臨床上提倡增加相應的護理措施進行輔助干預[2]。
常規護理是臨床上較為基礎的護理措施,通常只體現在藥物的給予以及臨床的相關觀察上,雖然說在一定程度上也可對患兒的病情起到一定干預作用,但是由于本次觀察的對象為患兒,護理針對性以及縝密性還遠遠達不到理想的狀態,導致護理措施未在治療過程中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鎮靜護理是目前重癥監護病房最被認可的護理措施之一,主要在病房護理、心理護理、輸液護理及呼吸機護理等方面體現其護理干預的作用,將患兒的每一細節都囊括其中,充分以患兒的臨床反應及心理狀態為其護理的中心,盡量通過對患兒各方面參數進行評估及記錄來調整鎮靜治療中的相關參數,進而使治療的針對性以及效果達到預期,同時在臨床治療中起到良好、科學的治療指導,相較于常規護理而言,更具有人格化、科學性以及合理化、全面化,且極大程度提高治療效果,降低患兒的治療疼痛感[3-4]。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兒護理后鎮痛評分較護理前提高,且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在兒科重癥監護病房中應用鎮靜護理干預可有效提高鎮靜效果,提高救治質量,值得推廣。
[1] 朱一軍,李新芳,練志梅.護理干預對 ICU 耐藥菌變遷的影響[J].護士進修雜志,2014,29(7):608-609.
[2] 張月.護理干預對新生兒硬腫癥的療效影響[J].局解手術學雜志,2016,25(3):228-229.
[3] 劉璐璐,牟作峰,楊會香,等.重癥監護病房多重耐藥菌感染的現狀及綜合干預對策[J].護理研究,2015,29(1B):144-147.
[4] 許峰.兒科重癥監護病房患兒鎮痛鎮靜療效評估[J].中華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3,28(18):1370-1371.
R 473.72
10.3969/j.issn.1004-437X.2017.08.113
2016-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