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霞
(三門峽市中醫院 外科 河南 三門峽 472000)
延伸護理對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生活質量及髖關節功能的影響
李玲霞
(三門峽市中醫院 外科 河南 三門峽 472000)
目的 探析延伸護理對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生活質量及髖關節功能的影響。方法 選取于2014年5月至2016年9月在三門峽市中醫院收治的86例實施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進行隨機分組,即對照組(43例)與研究組(43例)。對照組采用基礎護理,給予研究組延伸護理,將兩組患者護理后的髖關節功能評分與生活質量評分展開對比。結果 研究組患者髖關節功能評分、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延伸護理效果明顯,對加快患者髖關節功能正常化以及提升其生活質量具有積極作用,具有較高的推廣應用價值。
延伸護理;髖關節置換術;生活質量
現階段,部分實施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術后因未遵照醫囑或缺乏鍛煉而對其康復進程產生不利影響[1]。因此,必須重視對患者實施院外護理,從而促進患者髖關節功能的恢復,改善其生活質量。本文就延伸護理的實施效果展開研究,具體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5月至2016年9月三門峽市中醫院收治的86例接受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隨機分成對照組與研究組,每組43例。對照組中男21例,女22例,平均年齡為(60.40±1.78)歲,股骨頭頸部骨折17例,股骨頭壞死26例;研究組中男20例,女23例,平均年齡為(60.32±1.70)歲,股骨頭頸部骨折19例,股骨頭壞死24例。兩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用基礎護理,具體內容有術前護理、術后護理、康復指導、并發癥護理以及出院護理,下面分別進行說明。①術前護理。術前告知患者及其家屬相關的手術流程及注意事項,從而保證患者積極地配合治療。②術后護理。對患者的各項指標進行觀察,并對引流管、切口實施有效護理。叮囑患者攝入充足營養,并忌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③康復指導。護理人員結合患者病情為其設計康復訓練計劃,并向患者詳細講解注意事項。此外還應告知家屬于一旁督促[2],以促進患者髖關節的康復。④并發癥護理。護理人員嚴格遵循無菌操作原則,定時為患者更換敷料,科學應用抗生素。為防止假體脫位,護理人員應指導患者適度運動,避免髖關節過于屈曲。
研究組實施基礎護理的同時進行延伸護理。具體分為以下幾點。①建立護理隊伍。選擇科室內有經驗的護理人員組成延伸護理隊伍,結合經驗與相關文獻制定訓練方案,并以光盤的形式發放給患者,并告知其醫護人員的聯系方式,以便進行相關咨詢。②創建檔案。收集患者的一般治療及術后情況,歸檔保存。此外應定期進行隨訪,記錄相關情況并存檔。③電話隨訪。通過電話回訪的形式,了解患者的服藥與康復訓練情況,并向其講解注意事項,耐心傾聽并解答患者的疑問。④上門隨訪。患者出院后,護理人員應定期隨訪,每月1次。與患者進行一對一地交談,從而更好地掌握其恢復情況,科學地調整用藥及訓練方案[3]。
1.3 觀察指標 依照Harris量表對患者的髖關節功能恢復情況進行評估,分值區間為0~100分。得分越高說明恢復狀況越佳。采用SF-36量表評估患者的生活質量,分值范圍為0~100分,分值與生活質量呈正比,得分越高,則生活質量越好。

2.1 髖關節功能評分 對照組出院時、3個月后、6個月后、1 a后髖關節功能評分分別為(22.08±7.75)、(66.35±8.26)、(74.45±7.28)、(86.65±7.03)分;研究組出院時、3個月后、6個月后、1 a后髖關節功能評分分別為(22.86±8.70)、(77.36±7.44)、(89.58±6.30)、(96.68±3.83)分。出院時,兩組患者的髖關節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出院后3個月、6個月以及1 a后,研究組得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生活質量評分 研究組的各項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實施關節置換術的患者在置入人工髖關節之后,若其康復訓練欠規范,則易出現假體移位、脫位現象,從而造成各類并發癥,如關節僵硬、肌肉萎縮等,對患者的治療效果產生極為不利

表1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對比,分)
的影響。因此,必須對行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實施相應的術后護理。傳統護理通常僅限于患者住院階段,因時間、場地以及人員的制約,通常難以實現令人滿意的遠期護理效果[4]。尤其是對需在出院后持續進行康復訓練的患者,若出院后得不到相應的護理,則極易因護理斷層而影響其機體功能的恢復。作為一種新型的護理方式,延伸護理能夠將護理延伸到家庭,給予患者符合其需要的護理,有效地彌補了基礎性護理存在的缺陷。患者術后通常需要3個月的時間才能恢復患肢的相應功能。因此,單純依靠住院期間的護理并不夠,必須注重培養患者在院外的自我護理能力,使其堅持訓練。此外院外家庭護理能夠提升患者自身的保健能力,使其按時按量服藥,堅持康復鍛煉,增強患者的生存能力與護理能力[5],從而加快髖關節功能的恢復。通過多樣化的延伸護理,可使患者在和諧的康復環境中提高治療效果與生活質量。
本研究結果顯示,出院3個月后研究組的髖關節功能得分均比對照組高,且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的各項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延伸護理能夠改善患者的髖關節功能,提升其生活質量,促進其早日康復。
[1] 魯靜,徐玉芳,趙瑞楠.健康教育在人工髖關節置換護理中的應用[J].河南醫學研究,2013,22(1):120-122.
[2] 李倫蘭,甘玉云,張麗娜,等.基于Orem自理理論構建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病人延續護理模式[J].護理研究,2016,30(5):1735-1737.
[3] 許曉萍,湯美秀.連續性護理模式在預防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中的作用[J].護士進修雜志,2016,31(18):1690-1692.
[4] 辛鋒.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人頭下型股骨頸骨折療效觀察[J].淮海醫藥,2016,34(5):558-559.
[5] 曹燕.延續護理對老年全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機體康復的影響[J].河南醫學研究,2016,25(2):366-367.
R 473.6
10.3969/j.issn.1004-437X.2017.08.132
2016-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