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超(濱化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山東 濱州 256600)
王錄(山東展弘綠色低碳科技有限公司,山東 濱州 256600)
高鹽廢水處理工藝技術研究進展
郭超(濱化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山東 濱州 256600)
王錄(山東展弘綠色低碳科技有限公司,山東 濱州 256600)
我國的工業規模在幾年來不斷地擴大,用水量與廢水排放量不斷增加,加劇了水資源的緊缺狀況。出于可持續發展的工業發展戰略,各行各業試圖對廢水進行處理與回收,以減少廢水給周邊環境帶來的污染。本文嘗試介紹幾種常用的高鹽廢水處理工藝技術,對其應用狀況進行分析與研究。
高鹽廢水;處理工藝;生物技術;sbr工藝
高鹽廢水使用低溫多效版式蒸發濃縮法進行脫鹽處理,使用的是低溫多效版式蒸發濃縮結晶系統,這個系統是由多個蒸發器串聯而成,其操作流程為:首先將90℃左右的低溫加熱蒸汽引入到第一個蒸發器中,將該蒸發器中的料液加熱,使料液產生溫度比蒸汽稍低的第一效等量蒸發蒸汽,再將等量蒸發蒸汽引入到第二個蒸發器中,作為第二效加熱蒸汽,繼續為其加熱,使其溫度稍低于第一效,如此不斷在下一個蒸發器中重復,直至在最后一個蒸發器產生最后一效的蒸汽。其技術原理如下:①第一個蒸發器的凝水返回熱源,其他蒸發器的凝水匯集到一起,輸出為淡化水,一份蒸汽投入,蒸發出更多的水,而料液經過多次濃縮在最后一個蒸發器中過飽和,析出結晶,經過固液分離便可獲得最終可供再利用的回收料液。②高鹽廢水在進入低溫蒸發濃縮結晶系統中,在5~8次的處理后可以產生淡化水、濃縮晶漿廢液,其中含有的所有無機鹽與少部分有機物可以結晶濃縮出來,無機鹽廢渣作菲少處理,有機物廢液雖然無法結晶,但是可以使用滾筒蒸發器將其制作為固態廢渣,同樣作焚燒處理。固液分離后的淡化水可以引導回生產系統,作為軟化水的替代再次進行利用。
生物法處理高鹽廢水,主要是利用自然界中的各種微生物來氧化、分解以及吸附廢水中的有機物,是一種凈化工藝。經過生物降解的高鹽廢水,其中大部分有機物可以被轉化為無機物,一些有毒有害的有機污染物被微生物吸附,經過凈化的廢水可以再次進行工業利用。相較于其他物理、化學處理方法,生物處理工藝具有環保、安全的特點,微生物本身個體較小、表面積大,具有較快的代謝速率,其種類繁多,對各類污染物具有專一性較強的降解酶,同時微生物變異性較強,可以適應各種變化,對任何物質均具有巨大的降解、轉化潛力。
生物接觸氧化工藝是一種常見的生物脫鹽技術,生物膜法抗毒性強、耐沖擊,可以保持充分的污泥齡,其生物相比較穩定,容積負荷能力強,與常規的活性污泥處理法相比,其水力停留時間更短。例如L.An以兩段式接觸氧化工藝來處理高鹽廢水,結果表明廢水含鹽度可以降低到2.5*104mg/L甚至更低的水平,其COD去除率高達95%左右。
厭氧技術及其改良工藝也是常見的生物脫鹽技術,這種技術利用厭氧菌、嗜鹽菌、硝化細菌對高鹽環境的適應性來發揮脫鹽作用。水體環境中的含鹽度在2%~5%之間,能在這樣環境中良好生存,即為耐鹽菌;水體環境中的含鹽度在3%~15%之間,能在這樣環境中良好生存,即為中度嗜鹽菌;水體環境中的含鹽度在15%~30%之間,能在這樣環境中良好生存,即為極端嗜鹽菌,又名古細菌,這類細菌在高鹽度環境下依然可以維持體內低水活度,依然具有酶活性,將其放入廢水中可以降解COD。據調查,將嗜鹽菌放入SBR反應器中,若泥齡為18日,則COD去除率高達95%,氨氮去除率不低于61%。當然,我國對嗜鹽菌的利用尚處于試驗階段,技術尚未成熟,但是相信隨著該技術的不斷成熟,生物法將會憑借其成本低、無法二次污染的優勢而在工業高鹽廢水的處理中大放光彩。
SBR法即序批式活性污泥法,通過間歇性曝氣來使活性污泥具有凈化高鹽廢水的功效。作為一種新型污水處理技術,SBR在運行上具有鮮明的有序性,在操作上具有間歇性,此技術的核心為SBR反應池,既能生物降解,還能用于初沉與二沉,更能集均化等功能為一體。對于廢水排放量有較大變化和存在間歇排放特點的工廠,尤其地適用。SBR技術可分為傳統型和改良型兩種,后者比前者結構形式更加簡單、運行的方式更加靈活,即使沖擊負荷較大也能有效抵抗,是連續流系統所無法媲美的。SBR系統的組成見下圖:

圖1 SBR系統的結構組成
Class借助SBR反應器來處理高鹽高氨氮廢水,處理的結果是原本pH值為9、硝酸氮濃度為0.8*104mg/L、溶解性固體占18%的廢水,經過污泥馴化過程后完全脫氮,未被馴化的污泥在硝酸氮濃度達到0.5*104mg/L時反硝化反應便已經完全停止。
楊健等人使用SBR技術為石油發酵工業的高鹽廢水進行處理,原來廢水中的溶解性固體含量為5*104mg/L,經過馴化后廢水中溶解性固體的含量降低到0.6*104mg/L,廢水中的其他物質諸如COD與BOD,去除率也達到了90%和95%。
高鹽廢水環境污染大、生態破壞嚴重,本文對其處理工藝進行了介紹,旨在點明高鹽廢水處理技術的未來發展方向。
[1]李柄緣,劉光全,王瑩,等.高鹽廢水的形成及其處理技術進展[J].化工進展,2014,33(02).
[2]于鵬飛,耿佳鑫,高子平,黨招賢.高鹽廢水生化處理技術研究進展[J].廣州化工,2015,4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