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郝寧 姜石良 河北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 規劃研究所
探索與思考
以縣域為單元的河北省綜合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研究
文/郝寧 姜石良 河北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 規劃研究所
本文在借鑒國內縣域競爭力指標體系成果基礎上,結合河北省發展所面臨的新形勢和新要求,構筑河北省縣域綜合競爭力指標體系。指標體系分為目標層和指標層,共設計了 5個一級指標、15個二級指標、55個三級指標。通過構筑河北省縣域綜合競爭力指標體系,從理論層面豐富了縣域綜合競爭力相關研究;從實踐層面為評價各個縣(市)經濟社會的發展狀況和制定發展戰略提供科學依據;從政府決策層面為省政府提供新的考核機制,為各縣(市)提供一種客觀、公正的激勵機制。
河北省;縣域綜合競爭力;指標體系
“縣集而郡,郡集而天下;郡縣治,天下無不治”。縣域綜合競爭力的強弱反映出地區發展狀況,判斷區域競爭力強弱的依托手段是構筑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1]。目前縣域競爭力指標體系過于注重經濟增長的評價指標,關于綜合競爭力的研究有待完善。
河北省縣域單元在全省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14年132個縣(市)行政區劃面積17.48萬平方公里,總人口6014.31萬人,地區生產總值19029.5億元,分別占全省的93.1%、81.45%和64.67%[2],各縣(市)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構筑縣域綜合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1.1縣域經濟競爭力指標體系研究
申群意等(2011)從影響縣域經濟增長因素角度構筑縣域經濟核心競爭力指標體系[3];趙忠芹等(2013)指標體系中加入了居民收入水平、環境和諧等指標,體現科學發展理念[4]。佘開勇(2014)利用綜合經濟實力、資金競爭力、居民生活質量等方面指標評價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狀況[5]。上述相關學者多采用地區生產總值、消費品零售總額等反映經濟發展狀況,森林覆蓋率、人均綠地面積、萬元GDP能耗、萬元GDP污水排放量、城鄉居民收入比、恩格爾系數等指標,反映可持續發展和社會和諧,
1.2縣域綜合競爭力指標體系研究
朱允衛等(2003)在對縣域綜合競爭力設計了綜合經濟實力、發展活力與潛力等10類一級指標,55類二級指標[6];陳華鋒(2004)將縣域綜合競爭力分為綜合經濟實力競爭力、企業競爭力、可持續發展競爭力等[7];王釗等(2015)在重慶市指標設計時,認為指標體系應包括經濟、社會和綠色生態三個方面內容[8]。以上學者所構筑縣域綜合競爭力指標體系時,從經濟、社會、發展環境、綠色生態等多個方面選取指標,對構筑縣域綜合競爭力指標體系具有借鑒意義。
2.1新形勢與新要求
2.1.1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
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為河北省縣域經濟實現跨越發展提供了難得機遇,各縣(市)應加強同京津對接,塑造良好社會發展環境。在構筑縣域綜合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時應增加評價京津聯系度及社會發展環境方面指標。
2.1.2新型城鎮化帶來新的發展理念
國家新型城鎮化發展規劃《2014-2020年》中,提出以人文本,公平共享;四化同步,城鄉統籌;優化布局,集約高效;生態文明,綠色低碳等方面要求。因此在指標設計時應強化社會公平、城鄉一體化、綠色生態等方面指標,使河北省各縣(市)適應新型城鎮化發展要求。
2.1.3國家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
國家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強調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均衡,同時注重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基礎設施聯通化,居民收入均衡化。指標體系設計中應將體現地區發展效益、產業結構、社會公平等方面指標納入評價指標體系。
2.2設計原則
2.2.1全面性:縣域綜合競爭力是對一個地區社會、經濟、文化、環境等各個方面的綜合反映,因此構筑縣域綜合競爭力評價的指標時應考慮指標體系的全面性。
2.2.2層次性:在指標體系設計過程中,根據指標的類型和作用大小進行歸類,劃分出層次性,構建具有層級結構的指標體系。
2.2.3公平性:各縣域單元間在自然條件、經濟水平、社會發展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選擇的指標保證公正、客觀的評價對象。
2.2.4合理性:選取評價指標時,應要求指標數據獲取方便且易操作,并保證選取指標統計口徑一致,便于縱向橫向對比和判斷未來發展的規律和趨勢。
2.3縣域綜合競爭力指標體系構筑
2.3.1指標構筑與篩選
首先依據層次性原則,將指標體系確定為目標層和指標層,目標層為河北省縣域綜合競爭力,指標層細分為一級指標、二級指標、三級指標。其次依據全面性原則,確定一級指標。最后依據公平性、合理性原則,明確二、三級指標。
本文數據來源于《河北省經濟年鑒》、《河北城鎮化發展報告》、《河北省城建統計年報》等。運用統計學方法,對指標進行相關系數和離散系數分析[9],對三級指標進行相關系數和離散系數分析,剔除相關系數大于90%和離散系數小于15%的指標,確定55個三級指標。

河北省縣域綜合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
2.3.2指標分析
經濟競爭力:經濟競爭力是對經濟發展狀況的反映,是地區參與競爭的基礎。指標體系設計了經濟總量、經濟均量5個二級指標,地區生產總值、地均生產總值等17個三級指標。指標體系的設計時更要注重產業結構和生產效率方面指標的選擇。
科技人才競爭力:地區要不斷培養和引進人才,提高科技人才對社會發展的貢獻度。指標體系設計了教育科研和人力資源2個二級指標,采用教育支出占公共財政預算支出比重、科學技術支出占公共財政預算支出比重,反映地區對教育科技的重視程度,從業人員數量、大專以上人口比重等指標反映人力資源狀況。
資源生態環境競爭力:資源和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衡量一個地區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指標。指標體系中設計了資源供給和生態環境2個二級指標,采用總播種面積、糧食產量等反映地區資源供給狀況,森林覆蓋率、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等指標反映生態環境狀況。
社會發展環境競爭力:發展環境是地區綜合競爭力的核心,擁有良好的發展環境就是抓住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命門之穴”[10]。指標體系設計了城鎮化指標、基礎設施建設指標等4個二級指標,城鎮化指標反映地區城鎮化進程,公路密度、自來水收益村莊比重反映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狀況,人均財政支出、城鄉居民收入比等指標反映地區社會保障及社會公平度。
縣城競爭力:縣城作為縣域發展的中心,對縣域的發展起到帶動作用。指標設計了縣城基本情況、縣城建設情況2個二級指標,用縣城建設用地面積、縣城人口反映縣城基本狀況,供水管網密度等反映縣城建設狀況。
通過構筑河北省縣域綜合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筆者認為有三方面的意義,一是理論層面,適應競爭力評價動態變化需要,豐富縣域綜合競爭力相關研究;二是實踐層面,為評價各縣(市)經濟社會的發展狀況和制定發展戰略提供科學依據;三是政府決策層面,為省政府提供新的考核機制,為各縣(市)提供一種客觀、公正的激勵機制。
1 葉琪. 區域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的國內外研究綜述[J]. 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01:91-96.
2 河北省統計局.河北經濟年鑒[M]. 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5.
3 申群意,陳湘滿,霍徐強. 湖南縣域經濟核心競爭力評價與實證分析[J]. 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01:48-52.
4 趙忠芹,趙邦宏,王余丁. 河北省縣域經濟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及應用[J]. 湖北農業科學,2013,10:2461-2464.
5 佘開勇. 新疆縣域經濟競爭力評價及空間差異研究[D].新疆財經大學,2014.
6 朱允衛,楊萬江. 縣域綜合競爭力的基本內涵及其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 浙江社會科學,2003,04:175-179.
7 陳華鋒. 縣域綜合競爭力評價與提升對策研究[D].浙江工業大學,2005.
8 王釗,陳乙酉,劉晗. 重慶市區縣綜合競爭力研究[J]. 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1:28-34.
9 薄錫年. 河北省縣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研究[D].河北農業大學,2007.
10 楊威力,王俊峰.石家莊連續五年促兩個環境改善[N]. 河北日報,2015,5,2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