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馮鐸 河北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 規劃研究所
資源枯竭型城市產業轉型研究
——以石家莊市井陘礦區為例
文/馮鐸 河北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 規劃研究所
資源型城市是以本地區礦產、森林等自然資源開采、加工為主導產業的城市。資源型城市由于缺乏統籌規劃和長期大規模、高強度的開發利用,資源日益衰減甚至枯竭,陷入發展瓶頸、大量工人下崗失業、生態環境亟需修復等問題相繼出現,資源枯竭型城市到了轉型的關鍵時期,而產業轉型是資源枯竭型城市實現全面轉型的根本。本文以石家莊市井陘礦區為例,對礦區產業發展現狀和衰退機理進行分析,針對礦區存在的問題制定產業轉型路徑,實現產業轉型。
資源枯竭型城市 產業轉型 井陘礦區 衰退機理 產業轉型路徑
井陘礦區地處太行山東麓,四面環山,中央為地勢較平緩的井陘盆地,是盛產優質主焦煤的工礦區。2011年被列為第三批國家資源枯竭型城市。
繼2007年12月24日,國務院制定出臺《國務院關于促進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若干意見》后[1],國家發改委于2008年、2009年和2011年分三批確定了69個國家資源枯竭城市(縣、區)。根據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確定了大小興安嶺林區9個縣級單位參照執行資源枯竭型城市財政轉移支付政策。見表1所示。

圖1 資源型產業發展階段
2.1 產業生命周期理論
每一個產業都有自己生產、發展和衰亡的過程,即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將一個產品的經濟生命分為投入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個不同的階段。產業存在的基礎是產品,有相似的生命周期階段,分為形成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個階段。對產業階段的確定一般可依據該產業在全部產業中比重的增長速度來劃分,產業的發展速度不同,就決定了它所處的生命周期[4]。
2.2 動力生產循環理論

表1 國家資源枯竭型城市名單[2][3]
“增長極”發展模式和“地域生產綜合體”模式依據的都是“動力生產循環”原理。但是,循環總是要求有一個起點。資源枯竭型城市之所以遇到困難是因為它們所依賴的循環起點是單一的[4],對某種單一資源的過度依賴。而無論這種資源是可再生和還是不可再生的,在這個起點上形成的產業鏈條都是比較脆弱的,特別是那些以不可再生的礦物資源為起點的城市。礦物資源走向枯竭是經濟規律,動力生產循環的形成也是經濟規律,試圖逆轉規律是非常難的。
隨著資源枯竭,資源型城市一般最終有三種選擇,即轉型、轉變和轉移。
轉型是發展和資源型產業不相關的其它產業,重新培育城市主導產業;轉變是仍立足于同種類礦產資源,圍繞主業,實施相關多元化發展和深度開發戰略;轉移是對于無接續資源,區位條件不利,難以發展其他產業的城市實施整體遷移。資源型城市問題是特定階段的問題,主要是采取轉型、轉變方式來解決[5]。如德國魯爾區和美國的匹茲堡均是通過轉型發展模式,轉變城市定位,調整產業結構,采取優惠政策扶持并改造原有資源型產業,同時培育新興產業,實現城市轉型。國內的棗莊、焦作同樣推進傳統產業做優、新興產業做大、三次產業融合發展,對各種要素進行聚集、重組和運作,走城市轉型之路。
4.1 井陘礦區產業發展現狀
井陘礦區因煤而興,長期以來形成了一系列以煤為主要原料的重型產業結構,現狀三次產業結構為1.3:68.2:30.5,產業體系中二產為主導產業,礦區產業結構單一,能源重化工和煤炭開采和深加工在工業比重中占了近75%。近幾年隨著煤炭資源的枯竭,圍繞煤氣、煤焦油等焦化副產品,不斷加長延伸循環化工產業鏈條,發展新興產業,礦區產業有所發展。
4.2 存在的問題
工業結構性矛盾突出,以資源密集型為主,嚴重依賴資源開采、原材料加工,產業鏈短且不完整,附加值偏低;
第三產業發展不夠完善,未能形成配套完善的城市中心,現代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后,礦區轉型任重道遠;
單一的產業結構導致礦區經濟的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較弱。
5.1 資源型產業單一固有弊端
資源性城市為國民經濟的發展做出的貢獻是以犧牲自身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和生態環境為代價的,結果是資源型城市形成以外延式增長為特征的單一資源開采的資源型經濟模式,城市發展的自組織功能被削弱,在發展過程中難以及時的調整產業結構。
5.2 區域經濟與城市經濟不協同
資源型城市在客觀上承擔著雙重任務,既要為整個社會生產更多的原材料、能源產品,又要促進城市自身發展。資源開采屬于上游產業,利潤轉移到下游產業,城市本身資源深加工落后,到了資源開發的末期,經濟下滑,無力支撐產業的轉型與發展接續產業的任務[6]。
5.3 礦城一體的負面效應
礦城一體化在資源開發初期,具有利于生產、方便生活、交通便捷等優點,但潛伏下了諸多問題,隨著城市發展,城市生態環境問題、城市建設與礦區開發矛盾日趨顯著。
井陘礦區產業轉型亟需破解對資源及資源型產業的“路徑依賴”,做好生態修復,適應生態經濟對礦區轉型的要求。
6.1 以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為基本理念,建設和發展生態產業鏈條
以“產業生態”貫穿始終,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充分利用區內煤焦化工、鋼鐵機械等產業產生的副產品,延伸產業鏈條,實現資源再利用,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進行清潔化生產,減少污染排放,減輕和消除環境污染。以與大型央企華能碳資產經營有限公司合作為重要契機,涉及干熄焦余熱發電項目、污染治理等10余項合作項目,全面實行低碳循環經濟發展戰略,促進礦區產業全面轉型。
6.2 積極參與區域分工與合作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宏觀背景下,積極參與區域的分工與協作,憑借“外力”促進自身產業結構升級,實現產業轉型,改變單一產業結構。利用省會石家莊產業重構重大機遇,發揮自身區位、產業基礎、交通條件等優勢,構建產業承接平臺,積極參與區域的資源整合和市場分工,以區域合作促進礦區發展。
6.3 建立多元化產業體系
結構優化是轉型實質,發展多元經濟是礦區產業轉型的關鍵。在堅持改造提升現有支柱產業的同時,促進機械制造、新型建材、生物制藥、現代服務業等新興產業規模化發展,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選取接續產業和替代產業,促進單一產業結構向多元化方向轉變,增強礦區抵抗風險的能力。
6.4 將旅游業作為礦區新的經濟增長點大力發展
礦區旅游資源豐富,既有自然旅游資源,也有人文旅游資源。以西部清涼山自然環境為背景,發展西部山地風光旅游;以段家樓和正豐礦為依托,結合井陘煤礦總辦大樓和井陘煤礦老井,發展礦區特色工業文化旅游。礦區要以文化旅游為核心發展自身特色旅游產業,同時以旅游業促進第三產業的發展壯大,使旅游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帶動礦區經濟發展。
6.5 以內生增長機制培育礦區自身創新系統
創新發展是礦區產業轉型發展的核心內容。以承接產業轉移為主的外部推動發展戰略是產業轉型的重要途徑,在外部推動發展的同時,培育礦區創新發展能力,建立以內生增長機制為主的區域創新系統,將礦區區域發展戰略逐漸由以外部推動為主向以內生增長機制為主的方向轉變,大力培育教育科研產業,引進高技術人才,構建以政府、企業、科研機構、中介服務機構、高技術人才等要素構成的區域創新系統,實現礦區產業的真正轉型。
1 《國務院關于促進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07)38號.
2 溫曉瓊,周亞雄.我國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J].城市問題,2013, (01) : 40-44.
3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國土資源部 財政部關于印發第三批資源枯竭型城市名單的通知》.發改東北(2011)2420號.
4 東北師范大學中國東北研究院,東北師范大學資源型城市研究中心 .《加快培育壯大接續替代產業推進資源型城市轉型問題研究》. 吉林省“十二五”規劃前期研究重點課題.2010.
5 王軍,耿建.資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實證研究[J].經濟問題,2012,(01):46-49.
6孫淼,丁四保. 我國資源型城市衰退的體制原因分析[J]. 經濟地理,2005,(02): 273-2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