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改革是從打破“大鍋飯”開始的。收入分配改革可謂牽一發動全身,牽涉到公平與效率問題,其成功的重要標準就是看是否最大限度激發了社會活力,在當前語境下就是是否能激發改革新動力。
國家發改委近日印發了《2017年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重點工作安排》,圍繞 “增活力、擴范圍、促公平、強基礎”四維度推動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相關工作,其中提出重點將激勵七大重點群體增收 ——即技能人才、新型職業農民、科研人員、小微創業者、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基層干部隊伍、有勞動能力的困難群體等。
該項改革旨在:一是提高技能人才待遇,健全“大國工匠”培養、選拔和激勵機制;二是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三是改革國有企業工資決定機制,開展中央企業職業經理人薪酬制度改革試點;四是積極支持新型農業主體建設高標準農田,全面推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此外就是重點支持小微企業創業者和救助有勞動能力的貧困家庭。
為何要瞄準這七大重點群體?因為這些群體在各行各業城鄉居民中具有較強的代表性,有的是代表了新時期國家改革發展的戰略方向和戰略重點,有的是城鄉居民增收的短板。對這些群體的有效激勵,就是牽住了“牛鼻子”,能夠牽一發而動全身,成為帶動城鄉居民增收的新動力。
形象地講,收入分配改革是個“做大蛋糕”和“分蛋糕”問題,一方面我們要千方百計做大財富蛋糕即效率問題,另一方面又要分好財富蛋糕即公平問題。為此,我們一方面要精準激勵社會活力人群,比如上述七大重點群體,同時另一方面又要做好國民財富的再分配,做好稅收調節,扶危濟困,減少中產們的焦慮和負擔。
2013年以來,城鄉居民收入穩步增長,年平均增長7.4%,實現了與GDP增長基本同步;收入差距逐步縮小,基尼系數從2013年的0.473下降到2016年的0.465。但應該看到,有關收入分配改革尚有許多工作要做,許多固有利益的“硬釘子”要碰。
收入分配體制改革攻堅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要確立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二要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三要以共同富裕為目標,通過國民收入二次分配,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一項復雜系統工程。在完善初次分配方面,要按照市場機制調節、企業自主分配、平等協商確定、政府監督指導的原則,深化企業工資制度改革,減輕企業負擔尤其是“五險一金”占工資支出的比重。在再分配調節方面,要強化政府責任,合理運用稅收政策工具,減輕中低收入者稅負,加大對高收入者稅收調節力度,不斷健全公共財政體系,提高公共服務支出在財政支出中的比重,加大社會保障投入,大幅提高居民轉移性收入,重點向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傾斜,確保低收入者收入水平穩步提高。
在保護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方面,要通過健全法律法規,強化政府監管,加大執法力度,重視信息監測等方式,形成公開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加快縮小收入差距。
收入分配方案日益敏感的現實,正反映出這項改革的艱難。因為這既關系到民眾利益,也關系到利益集團的利益——每一次都引來各方爭議,尤其是引來利益集團的阻撓。收入分配改革要把“提低、控高、擴中”作為主線,關鍵在解決“從富人身上收不到稅”和壟斷部門收入不透明化等問題,要讓個稅回歸富人稅本位。其次才是提高個稅起征點及施行工薪階層房貸、教育和老幼撫養等費用抵扣的政策。
收入分配改革的曲折歷程說明這不是一項一蹴而就的改革。從現階段看,收入分配政策應該向活力人群、有帶動力人群傾斜,精準激發社會活力,催生改革新動力。上述技能人才、新型職業農民、科研人員、小微創業者、企業經營管理人員等,就是城鄉最有活力人群,激發他們的勞動積極性、雙創積極性,就能帶動周邊其他社會人群實現共同富裕。
經濟增長的最終動力來源必定歸結到人。人是生產力、生產關系中最能動的因素。中國未來的人口紅利在哪里?中國經濟是否已不再有人口紅利?計算人口對經濟增長作用力時,除了需要考慮人口數量紅利,還需要考慮質量紅利。勞動素質高、有積極性、有帶動力的人群,能極大提升全員人口勞動力質量。如果收入分配改革到位,讓社會財富向這些能者傾斜,料將又一次極大激發全社會活力,打造中國經濟的新動力,實現中國人口的質量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