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嚴忠
美國對外關系委員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全球健康高級研究員,西東大學外交和國際關系學院教授
2014年8月,當埃博拉病毒在西非肆虐時,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就宣布開發了中國首例治療埃博拉的藥物jk-05,但是其化學式并未公開。我們只知道它是一種結構簡單的小分子藥物,如果臨床試驗證明其成功的話,應該適合批量生產。
雖然jk-05被批準為軍需特殊藥物,而且僅用于緊急情況下,但這并沒有影響四環藥業購買其專利并試圖將其發展成廣譜抗病毒藥物。同時,有報道稱,軍方還向西非地區運送了一萬劑jk-05,用于防范當地中國醫生可能的感染,并進行臨床試驗。
但是據世衛組織介紹,jk-05可能是日本富士公司開發的抗流感藥物法匹拉韋(T-705)的仿制品。該公司2006年已在中國注冊了該藥專利,并要求調查在開發jk-05時是否使用了該專利信息。
法匹拉韋似乎在小鼠模型中對埃博拉病毒有效,但對人類埃博拉病毒感染的效果尚未得到證實。中國科學家于2014年10月至11月在塞拉利昂-中國友誼醫院進行了埃博拉患者回顧性臨床病例研究。結果發現,法匹拉韋對病毒治療組的總存活率高于對照組。但有限的樣本量并未得出有力的結論。由于同樣的原因,無國界醫生隨后組織的臨床研究也無法得出有關此藥療效的結論。
實際上,當無國界醫生計劃在2014年12月在幾內亞對該藥進行臨床試驗時,并不知道中國也在塞拉利昂使用它,由于這兩個項目未能實現協作,因而失去了一個對此藥得出有力結論的機會。
jk-05/法匹拉韋的命運令人想起另一種藥物ZMapp。作為美國Mapp生物制藥公司開發的試驗藥物,它是目前針對抗博拉病毒最有希望的療法。盡管迫切需要在西非疫情爆發期間擴大生產,但獲得該藥物仍困難重重。由于它是利用煙草細胞生產的,收益率低,供應量有限。就在ZMapp的供應在2014年秋即將告罄時,中國軍科院的科學家和一家小型私企北京天廣實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使用ZMapp的專利信息,復制出該藥的活性部分并生產出了治療性嵌合抗體藥物MIL-77。
盡管該藥所使用的抗體與ZMapp類似,但由于通過哺乳動物細胞表達,可以實現大規模生產。在浙江海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的幫助下,天廣實在三個月內生產出了大約100劑MIL-77。報道顯示,該藥已成功救治了一名在塞拉利昂服役期間感染了埃博拉的英軍護士。
鑒于中國生物制藥行業強勁的生產能力和較低的成本,迅速擴大最有希望的抗埃博拉藥物的生產似乎不再只是夢想。然而由于MIL-77第一階段對健康志愿者的臨床試驗尚未實施,因此中國出口該藥并非易事。
另一個問題是,該藥包含三種嵌合單克隆抗體,其中兩種最初是由美國和加拿大軍方研究機構開發的。因而,美加兩國政府擁有ZMapp中兩種抗體的專利。一些美國官員表達了對MIL-77專利侵權問題的關注。
在此背景下,天廣實與擁有ZMapp專利的Mapp生物制藥公司簽署了協議。與中國當年在國際上營銷青蒿素的過程相似,Mapp生物制藥公司獲得了除中國外在全球銷售MIL-77的授權。 同時,隨著埃博拉疫情趨緩,ZMapp的臨床研究招募病人變得更加困難,難以取得顯著進展。結果是,我們又退回到了起點:根據無國界醫生“病者有其藥”運動政策顧問Julien Potet的說法,現有的ZMapp類產品仍采用煙草作為生物反應器,而目前僅有100劑這類產品可用于埃博拉病毒的治療。
中國開發抗埃博拉病毒藥物的故事,揭示了新興經濟體制藥行業在全球健康安全方面所面臨的可能性和問題。天廣實公司能夠快速生產ZMapp生物仿制藥顯示,制藥研發的“分子化”讓中國在有效對抗重大疫情方面從技術上趕超發達國家有了機會。將傳染病視為一種安全挑戰,也使軍方在研發過程中發揮突出作用。中國科學家、制藥公司與美國和加拿大同行在研發埃博拉藥物上的合作,也展示了南北合作開發和分銷藥物的潛力。
但這是否意味著中國成為全球衛生安全領域游戲規則的改變者?jk-05和MIL-77的研發主要是建立在其他研究基礎上這一事實表明,盡管擁有強大的制藥行業,中國提供原創解決方案的能力仍然存疑。中國和無國界醫生的合作所面臨的挑戰也說明,中國與非政府國際組織的合作仍面臨各自為政、互不通氣的阻力。同時,知識產權問題仍是中國擴大MIL-77生產并成為這一領域真正玩家的難以逾越的障礙。在追求和促進全球衛生安全的過程中,引進新的規則來平衡公共衛生和知識產權問題的考量顯得尤為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