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群峰
“現在,我們對嬰幼兒養育問題的重視程度和投資做得還遠遠不夠,還需要一些創造性環境。這件事情我覺得必須從今天就開始做。這部分投入,應該納入政府的公共服務。”
作為REAP(“農村教育行動計劃”)的眾多合作單位之一,國家衛計委給針對農村嬰幼兒的測試提供了大量支持。國家衛計委干部培訓中心黨委書記、新家庭計劃科學育兒專家組組長蔡建華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專訪時表示,REAP的調查結果,說明這些接受測試的農村嬰幼兒中很多人認知和語言發展滯后,此外在社會情感表達和運動能力方面也都落后。
中國有大約5000萬嬰幼兒,大部分生活在農村,中國未來的勞動力主要來自于他(她)們。蔡建華認為,“必須重視該問題,如果解決不好,將制約綜合國力提升。”
扶貧最關鍵的一點是
提高貧困地區的人口素質
中國新聞周刊:你如何評價這次REAP的調研結果?你覺得有哪些原因造成了這種局面?
蔡建華:這個結果是驚人的。不僅僅反映出這些農村嬰幼兒認知能力的落后,通過貝利嬰幼兒能力發展測試還顯示,這部分孩子在運動能力、語言能力、社會情感方面也都存在著一些問題。
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很多。要知道,孩子剛出生的時候實際上差距并沒有這么大,但是一般而言,城市里邊的很多孩子會有更好的環境,他們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很多東西。而很多農村孩子缺少這樣的環境。
還有一部分農村兒童處于留守的階段。這些留守兒童的父母也并不想背井離鄉出去打工,但為了家庭,他們不得已出去,這樣就導致他們與孩子在一起的機會減少。
由于經濟落后,很多農村孩子缺少玩具、繪本等對孩子發展非常重要的東西,這實際上也影響了他們的發展。
還有些孩子,在營養上也不夠。特別是純母乳喂養結束以后的輔食添加階段營養缺乏,所以他們的貧血率相對來說就比較高。
中國新聞周刊:你覺得在當前的環境下,在人口問題的幾個要素中,哪個對未來中國的發展更為重要?
蔡建華:人口數量和素質都是重要的人口要素,其中人口素質對中國的未來相對更為重要。
在當前中國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的背景下,科技創新、扶貧脫貧等領域都需要中國人發揮聰明才智,因此要把人口素質提上去。
未來,我們要有屬于自己知識產權的東西,而這就要求我們的年輕人或者未來的勞動者必須有過硬的素質。
現在國際上有個共識,就是提高人的素質,需要從剛剛出生的嬰幼兒抓起。有很多研究數據也證實,0~3歲,是一個人成長最關鍵的一個時期。
現在的嬰幼兒就是我們20年以后的主要勞動力。這件事情我覺得必須從今天就開始做。
中國新聞周刊:農村嬰幼兒認知滯后,從長遠看會有什么影響?
蔡建華:今天在城市里,制造線上的人多數來自農村,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也會是這樣,所以農村孩子素質的提高,對促進我們綜合國力和競爭力的提高有很大作用。農村嬰幼兒認知滯后的問題如果引不起足夠重視,解決不好,將制約我們綜合國力的提升。
我們非常重視脫貧、扶貧的問題,而扶貧最關鍵的一點,是幫助貧困地區提高人口素質。
“這部分投入,應該納入
政府的公共服務”
中國新聞周刊: REAP營養健康項目的負責人、北大現代農學院副教授羅仁福根據2016年中國教育經費使用情況算了一筆賬,2016年國家教育經費總投入為38866億元,占中國當年GDP的4.2%。其中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階段教育、高等教育和其他教育間的分配占比分別為7.2%、45.3%、15.8%、26.0%和5.7%。但是在嬰幼兒營養和科學養育方面的投資幾乎為零。對此你怎么看?
蔡建華:我覺得這部分投入,應該納入政府的公共服務。
這些年來,免疫接種、定期體檢等作為兒童基本公共服務的一部分,我們一直在做。現在在一些貧困地區,國家也在做嬰幼兒的營養補充等。但是現在,我們對嬰幼兒養育問題的重視程度和投資做得還遠遠不夠,還需要一些創造性環境。
近幾年,國家衛計委、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等都在積極推動這些事。
中國新聞周刊:REAP的一項調研結果證實,即使將兒童早期發展入戶指導服務納入農村地區政府公共服務提供范疇,所需支出也遠低于一些發達國家(如挪威,GDP 的 1.4%)及巴西和阿根廷等南美國家(GDP 的 0.5%)。你覺得就目前中國的現狀來看,這塊比重占多少比較合適?
蔡建華:現在全國0~3歲的嬰幼兒有5000萬左右。隨著全面二孩政策的實施,今明兩年這個數量還會增加。這些嬰幼兒中,大約三分之二沒有城市戶口。此外,一些城市人口的收入不高。所以,針對這個年齡段的一些養育投入,應該作為政府公共服務來做。也就像注射疫苗一樣,政府要創造環境,但不是強制性的。
我們算過一筆賬,全國所有村莊、社區,應該有這樣一個養育中心。以每個中心建設花費 6 萬多元計算,政府大約需要投入約 600 多億元。這樣可以讓基本公共服務覆蓋所有的孩子。
2016年,中國全年GDP首次突破70萬億。600多億元約占去年GDP的0.1%。這不是一個很高的比例。我們也算過,有了這部分費用,我們可以用于農村兒童活動中心的建立,包括日常的運營,包括人員的配備,人員的培訓,這些問題都能夠解決。
我相信,如果投入能占到這個比重,并且落實到位,資金也用到實處,農村嬰幼兒認知滯后等現象,就可以有極大改觀。
“中國需要800萬人
做嬰幼兒早期發展工作”
中國新聞周刊:針對被調研農村的嬰幼兒認知滯后比例偏高的問題,REAP團隊做了諸如成立養育中心等干預方案,效果還不錯。這種成功的實踐能不能在全國進一步推廣?
蔡建華:通過一些干預措施,能起到積極作用。如果不及時創造環境進行干預,很多農村嬰幼兒就失去了改變的機會。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就應該及時及早去干預。這種干預并不僅僅是對一個孩子、一個家庭有幫助,而是對整個國家的未來都很重要。
必須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人有城市戶口或在城市居住,但是收入并不高。比如,在北京一些偏遠區域,家庭收入也不高的;包括城市里的一部分流動兒童家庭,一部分中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也因為經濟等原因,并沒有條件去親子班。
所以我就覺得,這項投入應該作為政府的一項基本公共服務。
中國新聞周刊: REAP項目團隊成員借鑒國內外大量的材料,歷時1年編寫了有關嬰幼兒養育問題的材料。你對該教材怎么評價?
蔡建華:我覺得這是REAP團隊很大的一個貢獻,他們做了很多研究,根據中國孩子的特點編寫,是一件挺有意義的事情。
在國際上也有一些針對嬰幼兒的教材與方案。但是從長遠來說,拿著一個國外的方案去做教材,不是一個特別好的選項。
中國新聞周刊:你怎么看計生干部轉型為養育師這件事?
蔡建華:計生干部轉型做養育師,既是新時期下對計生人員服務轉型的一種探索,也是提高農村嬰幼兒養育質量的一種嘗試。
中國新聞周刊:目前,中國從事嬰幼兒養育工作的職業化進程如何?
蔡建華:人社部在2015年版《國家職業分類大典》中,就特意增列了一項“嬰幼兒發展養育引導員”的職業。
建立職業進入門檻,能規范化這個行業,對保障公共服務非常重要。我們也請了專家等一起探討如何制定標準。
值得注意的是,在過去幾年,為規范行業的有序化,國家總體上是縮減職業數量的,從2200多種砍到了1400多種。但是,這個嬰幼兒發展引導員是新加進去的,這也能看出國家對這項工作的重視。
這是為老百姓直接服務的職業,所以一定要提供一個有質量、有水平的服務。建立一個職業的進入門檻,才能保證高質量的服務。這個行業的職業化,能替國家增加就業崗位,也有助于提升嬰幼兒的養育質量。
中國新聞周刊:中國從事嬰幼兒早期發展工作的專業人員,目前供需狀況怎么樣?是否還有缺口?
蔡建華:現在,全國有 5000 萬 0~3 歲的兒童,以美國目前的從業者人數推算,中國需要800萬人來做嬰幼兒早期發展的工作。隨著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嬰幼兒養育工作的重要性,未來這個領域從業者的前景還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實習生陳瑞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