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軍
摘 要: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水平的顯著提高,人們生活水平在直線提升的同時,對于交通工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智能汽車便應運而生,汽車的操縱穩定性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汽車動力學穩定性控制系統(DSC),是需要進行重點突破的汽車主動安全控制系統。本文系統分析了智能汽車的特點,對汽車動力學控制系統進行了深入探析。
關鍵詞:智能汽車;汽車動力學控制系統;關鍵技術
中圖分類號:U463 文獻標識碼:A
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促使人們對于汽車的總體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操控性能和安全穩定性能方面。為此,汽車制造企業進行了深入研究和諸多嘗試,以先進的科學技術為依托,研制出制動防抱死系統,也就是ABS系統,來維護汽車的安全穩定,目前被廣泛應用于市場。而汽車動力學穩定性控制系統(DSC)是保證汽車主動安全控制系統的又一項新技術,其性能要高于ABS系統。
一、智能汽車的定義和主要特點
智能汽車是一個集環境感知、規劃決策、多等級輔助駕駛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系統,它集中運用了計算機、現代傳感、信息融合、通信、人工智能及自動控制等技術,是典型的高新技術綜合體。通俗來講,智能汽車就是以普通汽車為基礎,以先進的科學技術為依托,加上傳感器、控制器、執行器等高新技術裝置,使車輛在不需要人的手動操作的條件下,可以自動感知環境,判斷出當前所處環境安全與否,并能根據人的意愿抵達目的地。
智能汽車最大的特點是可以實現無人駕駛。在計算機科學、模式識別、圖像處理等多種智能領域的協同作用下,智能汽車具備了與人類類似的環境感知能力,并且通過傳感器、攝像機、自動操縱系統等裝置,智能汽車可以在不需要人類操控的情況下,完成汽車啟動、加速、減速、剎車、停車,甚至繞行障礙物等一系列程序。即便在車水馬龍、道路狀況不佳的環境下,智能汽車也能通過智能系統,選擇最優路徑,以安全、合理的方案只會汽車完成自動行駛。除了可以自動駕駛,智能汽車還具有自動跟蹤、自動學習等特點。
二、智能汽車的發展歷程
早在20世紀80年代,美國率先提出了自動駕駛汽車的概念。20世紀90年代,美國、德國、意大利等發達國家,在智能汽車方面的研發上取得了較大的進展。2005年,美國甚至主辦了一屆智能汽車大賽。與這些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受到歷史因素和經濟、科技實力限制,對于智能汽車的研發起步較晚,取得的成果也不夠豐富。隨著我國科技水平的顯著提高和電子技術的創新發展,智能汽車逐漸走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國內汽車行業對于汽車動力學控制系統的研究也日益深入,運用的都是相同的科學技術,其設計理念和性能也都是一致的。
三、智能汽車研究設計所需的關鍵技術
導航定位技術是智能汽車行駛中最為需要的技術之一,它是通過傳感器、GPS等提供的數據,來選擇行駛路線、判斷障礙物與車輛之間的關系,從而確定智能汽車的位置、行駛狀態,確保汽車安全準確行駛。決策控制器的設計技術:智能汽車會利用傳感器等裝置去感知環境,并做出科學的計算分析,除此之外的行為選擇、路徑規劃等都在決策控制的范疇。就現今人們對于決策控制的研究來看,研究方向主要為側向控制系統決策和縱向控制系統決策。其中,控制智能汽車按照提前設定好的路徑安全行駛,屬于側向控制系統范疇,而控制智能汽車的行駛速度則屬于縱向控制系統的研究對象。智能汽車通過傳感器準確獲取外界和自身性能的信息后,才能確保車輛安全行駛,但任何事情都沒有絕對性,傳感器也無法保證它采集的所有信息都是可靠的準確的,所以,采用多路傳感器數據融合技術十分必要,它可以有效提高智能汽車決策控制系統的準確性。
此外,制動防抱死系統,也就是ABS,對于智能汽車的研究設計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持。導致汽車不穩定的原因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汽車本身的不穩定性,一種是駕駛員面對突發狀況時做出的錯誤操作。良好的汽車動力學控制系統,能夠很好地識別誤操作并給予正確的控制。作為最先出現的汽車主動安全控制系統,ABS通過瞬時開斷電磁閥來控制制動壓力,調節輪胎的滑移角度、力度等,以此實現車輪與地面的附著達到最佳狀態。
四、研發動力學控制系統的必要性
近年來我國交通網絡日漸發達,汽車總量也逐年遞增。得益于現代汽車動力性的日漸強大,車速也較之從前有了質的飛躍。但由于我國車輛駕駛者的綜合素質參差不齊,一些駕駛人員的駕駛水平較低,嚴重影響車輛的安全行駛,對其他車輛和駕駛員的安全也造車威脅。基于對這一因素的考慮,研發汽車動力學穩定性控制系統,提高智能汽車操作的穩定性勢在必行。
五、汽車動力學控制系統研究的基本原理
我們通常所說的對于汽車動力學控制系統研究,其主要研究對象是汽車的穩定性和可控性,也就是通過對穩定狀態的控制,避免汽車進入不可控制的不穩定狀態。當汽車處于穩定可控的狀態下時,質心偏側角往往處于相對較大的狀態,車輪的側向力已接近輪胎與地面的附著力極限,此時如果只依靠方向盤來控制汽車的穩定性,并不能達到良好的保證車輛穩定性的效果。此時,縱向力匹配來產生橫擺力矩的控制方法更為有效。使用此方法,可以使車輛的運動狀態達到最理想的穩定值。下面是測試其穩定性的具體方法:首先,利用傳感器歲汽車的運行狀態進行科學檢測,記錄數值,包括側偏角大小、左輪與右輪的速度差、橫擺角速度等等,當實際數據與名義數據存在較大差距時,可通過模糊邏輯控制器計算出所需要控制的橫擺力矩,以此來改善汽車操縱的穩定性。
六、車輛動力學模型的建立
在進行智能汽車動力學系統的測試之前,建立精確度高的動力學模型十分必要。動力學模型普遍采用的是兩輪的模型參數,它可以比較全面的考慮車輛的運動控制。在動力學控制系統研究中,兩輪模型的應用最為普遍。科研人員在此模型基礎上,還進一步開發了例如側偏角估算法等算量和參數。在測試汽車動力學體統時,兩輪模型的應用較為廣泛,但在分析方針環節時,四輪多自由度汽車仿真模型則更適用。
七、車輛動力學系統的控制策略
車輛的動力性能對于車輛的行駛安全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當汽車行駛在路面上時,經常要進行轉向,為了確保行駛安全,進行車輛的動力學控制十分必要。上文中做過分析,橫擺力矩是影響車輛動力學穩定性的直接因素,所以可以通過控制以下兩個方面,來進行動力學的控制:
第一個方面是,通過減小車輛驅動力的方式,使輪胎側向附著力增大,這樣一來就可以有效提升車輛對于外界側向力的抵抗能力。
另一個方面是,通過加大車輛的橫擺力矩,借助方向盤的轉角控制、驅動力和制動力的控制,使車輛行駛的穩定性增強。驅動力控制是指通過減小驅動力的方式,使得側向力潛能得以提升,這種控制只能在驅動條件下應用,而且控制效果一般,并不是十分明顯。制動力控制分為兩種情況,第一種是在驅動條件下,給驅動輪施加適當的制動力,另外一種情況是在制動條件下,減小制動力。相比于驅動力控制,制動力的應用潛能更為巨大,應用范圍也更廣泛。
寶馬、捷豹等汽車公司將汽車動力學控制系統稱之為汽車動力學穩定控制,也就是DSC。該系統在保證車輛橫向穩定性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當車輛發生轉向不足或過度時,汽車的轉角傳感器、輪速傳感器等會向系統發出信號,此時,系統會通過控制車輪進行制動,使汽車在變換車道或是過彎時能夠更加平穩而安全。
結語
加強在汽車動力學控制系統的研究,對于提高我國在人工智能、電機控制等領域的技術水平具有重要意義,極大地提高我國智能汽車的發展速度。同時,智能汽車的不斷發展,可以有效改善城市交通擁堵、交通事故頻發等問題,在未來智能交通的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龍志軍.智能汽車及智能汽車控制系統的研究[J].當代農機,2015(12):67-69.
[2李躍鋒.淺議智能汽車技術及汽車動力學控制系統[J].民營科技,2016(8):2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