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白石老人幼時天天喂牛養雞,對雞的生活特別熟悉,30歲以前畫的雞就已經很生動了,60歲以后又開始進一步研究畫雛雞。經過不斷鉆研,老人熟練地掌握了墨色的濃淡干濕,由蘸到筆頭上哪一邊墨多水少哪一邊墨少水多的不同和筆法的不同,巧妙地把雛雞身上的絨毛質感畫出來,雛雞的各種神情動態也畫出來了。《他日相呼》,畫了兩只小雞爭搶一條蚯蚓,神態生動,水墨浸潤,質感逼真,稚氣可愛。這幅畫也是畫與題跋相契相生的經典之作。雞有“得食相呼”的美德,雞得到吃食,就互相招呼,有團隊精神,不吃獨食。但是齊白石老人在實際觀察中,發現小雞得到蚯蚓,沒有絲毫謙讓,也不呼喚伙伴共享,而是互相搶奪??梢韵胍姡氲剑好赖驴磥聿皇翘焐模墙逃龤v練的結果,小雞長大了,就會“得食相呼”。所以,他題了“他日相呼”,表達了對文化積淀的反思,對美德形成的深切體悟。
“風雨如晦,雞鳴不已?!背鲎浴对娊洝む嶏L》。比喻在黑暗的環境中,君子仍然保持高尚的氣節與操守。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前夕,徐悲鴻作了這幅《風雨雞鳴》。畫的背景為昏暗的漫漫長空,淡淡的墨色,渲染出風雨交加的場面,使人看后心情壓抑。而一只冠紅似火的大雄雞,不畏艱險,立于峻峭的巨石之上,挺胸仰望天空長鳴。大師借此發泄胸中的憂憤之情,渴望黎明的到來,期盼黑暗過后,與親人團聚。嶙峋的山石旁,是一叢象征民族氣節的墨竹,表現出堅貞不屈的英雄氣概。此畫氣勢雄健,意境深遠,教化功能極強,喚醒了沉睡的中國公民,激勵著一大批仁人志士,為民族解放奮斗不息,是一幅不朽的曠世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