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永健
【摘 要】粵劇不僅是嶺南文化的一個象征與文化載體,還是傳統戲曲文化精華,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瑰寶。粵劇傳統的繼承就是一個民族傳統文化生命力的延續,而且,不但要延長它的生命,還要對它的藝術文化進行創造與發揚,為粵劇傳統注入源源不斷的生命力。
【關鍵詞】粵劇傳統;繼承;藝術文化;創造與發揚
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1-0038-01
粵劇是我國南方影響力最大的一個地方戲曲劇種,它發源于廣東嶺南地區,因此被稱為粵劇。粵劇的劇目要數生旦的戲最多,重視唱功,所以文戲要比武戲多。粵劇一般都是從現實生活里借題取材,所以粵劇在過去是普羅大眾最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不過隨著時代在發展,文化趨向多元,粵劇仿佛與這個時代交錯開來,許多年輕人漸漸淡忘了粵劇這個傳統文化的輝煌歷史,甚至有的人對粵劇這樣的傳統文化產生刻板印象,認為像粵劇這樣的傳統文化,就是老人文化。如此一來,粵劇傳統文化的生存遭遇到前所未有的考驗,而它所面臨的困境與挑戰,也正是我國傳統戲曲文化共同面臨的問題。
任何一個國家都不該忘卻自己的傳統文化,關于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是歷史的使命,更是一個國家的責任。粵劇是傳統文化,所以要在如今的時代生存下去,就一定要有藝術的創造與發揚,也就是所謂的創新傳承。粵劇應該在藝術形式上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做到批判與繼承。那么如何做到既繼承了粵語傳統,又能對粵劇進行藝術創造呢?大致主要概括以下幾點:
一、粵劇的傳承與創新相結合
粵劇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必定是要對其加以保護的,保護它的存在,保護它的生命力。一方面對粵劇文化相關的研究,繼續挖掘它蘊含的文化底蘊與時代價值,另一方面還要看清粵劇作為傳統戲曲的一種種類的本質,是具有藝術文化曲藝的特色特點的,根據這樣的特質,在原有的傳統上進行創新,不但要在表演方面進行創新演繹,還要結合劇本進行表演形式上的創新,創作出符合現代文化主流的優秀粵劇。
二、走與國情相符合的道路
我國已經形成了對外開放的新格局,堅持“走出去”是我國現今的國情。粵劇傳統想要得到長遠的發展和繼承,必須也要堅持與時俱進,既能堅守自己的傳統文化,又能吸收西方戲劇文化的精華,適應文化與藝術都產業化的趨勢,使粵劇傳統藝術邁向國內和國際市場。而另一方面,還要加強粵劇的推廣宣傳,擴大粵劇傳統文化的影響力。
三、注重對專業人才的培養
粵劇傳統現狀已經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專業人才集中在老一輩身上,而新生代很少有人了解粵劇文化。這就要求要加強粵劇傳統文化的人才培養,對人才進行挖掘,可以讓粵劇進入校園,特別是學前教育,因為年齡越小對文化的接受能力越強,越能感受到文化的熏陶。另外,還可以設置專業的粵劇藝術專業,接納各年齡段的學徒,聘請專業粵劇老師進行專業指導和教學,培養專業的粵劇人才,還要為學生提供就業機會,擴大粵劇在社會的專業程度和人才資源影響力。
四、加強藝術的創造能力
在人人都追求新意的時代,粵劇的生命力要得到保鮮,自然離不開粵劇傳統文化藝術的創造力。粵劇創新是新舊融合的新形式曲藝,而不是再停留在過去,按當時的需求標準去演出。現在的粵劇,就應該按照現在當代人的審美觀念和需求去進行合適的改革創新,創造更高雅別致的藝術形式,演出讓人耳目一新的節目,才能夠吸引更多的年輕人成為粵劇的忠實觀眾,還能培養他們對粵劇的熱情,愛上粵劇,甚至去選擇學習和表演粵劇。
五、創造粵劇傳統文化品牌
創建與粵劇相關的品牌活動,可以吸引粵劇愛好者和挖掘潛在愛好者的觀賞,為他們提供一個容易接觸到粵劇文化的平臺,還可以開展粵劇藝術盛會,邀請在粵劇界比較有名的表演大師出席,用他們的影響力帶領廣大粵劇愛好者,從而形成“暈輪效應”,擴大其影響范圍。邀請社會民營企業的支持,優化節目質量,提高人才選擇的標準,提高對人才的優待。
六、壯大粵劇團隊
粵劇已經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可以借助政府的扶持,創立粵劇團隊,創建一個集專業、創新為一體的曲藝團體,在當地開設粵劇文化節、傳統曲藝文化粵劇大賽等,將粵劇傳統與當地文化經濟相結合。
通過上述的分析概括,我們可以知道,粵劇傳統的繼承與藝術的創造不僅是從粵劇內部作出創新,還要審時度勢,借助外部力量的變化與發展,擴大其自身的魅力與影響力,這是弘揚民族文化的一種做法,也是保護中華傳統曲藝藝術的一種手段。振興粵劇傳統藝術,就是讓傳統的藝術在新的時代下煥發出新的精神面貌,使之成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一股力量。另一方面,粵劇的藝術創造是為了滿足廣大群眾在精神上的文化需求,也是為了防止粵劇傳統在傳承的過程中過度商業化,失去粵劇本身的文化底蘊內涵,而另一個作用就是促進粵劇能夠盡快融合現代文化的呈現方式。
參考文獻:
[1]鄭麗品.粵劇表演藝術的與時俱進[J].藝術評鑒,2016,(01):171-172.
[2]]梁敏.粵劇表演與觀眾的審美愉悅[J].南國紅豆,2012,(06):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