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丹軍
【摘 要】戲曲表演的演出計劃,包括兩方面的內容,既有屬于角色各個段落的形象變化、思想展現、情感狀態,構成一個有機的段落結構;又有演員演出過程的力度分配、技巧設計、聲音色彩的合理配置,構成一個有機的演出計劃。這個計劃應該包括:形象的起始-觀眾的第一印象;形象的遞進-發展、變化、對比、重復;形象的高潮-人物思想的高點和表現技術的高點;形象的終結-即人物形象的最終完成。我們根據一個形象的發展層次和段落,對人物的首次出場進行簡要的分析。
【關鍵詞】戲曲;表演;人物;首次;出場;設計
中圖分類號:J8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1-0036-01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有“角色遠景”的提法,其含義和我們所說的形象的布局是相一致的。他所說的“角色遠景”,就是演員在構思中應對角色的發展有個遙遠的圖景,也就是由角色的起點到終點有個線路的設計。這其中包括兩方面的內容,既有屬于角色各個段落的形象變化、思想展現、情感狀態,構成一個有機的段落結構;又有演員演出過程的力度分配、技巧設計、聲音色彩的合理配置,構成一個有機的演出計劃。這個演出計劃既要合乎角色的發展邏輯,又要適應演員的身體承受力,還要符合觀眾的欣賞順序。我們根據一個形象的發展層次和段落,對人物的首次出場做如下分析。
一、人物的首次出場
人物的第一次登場亮相,是觀眾的第一印象。是審美過程中的重要瞬間,是一個高強度的感知領域。舞臺下的觀眾以新奇、探究的心態投入這第一眼。既要欣賞角色的形象,又要領略演員的風采。演員應充分利用這重要瞬間,聚集更多審美信息,展現人物的扮相、形象、神采,暗示人物的歷史。同時也展現演員本人的魅力,起到開場“定調”的效果。
許多藝術家都為人物的第一次出場煞費苦心,爭取設計一個過目不忘的出場。但在傳統戲和新編歷史劇中,演員在表演角色與展示演員方面有不同的側重點。可以這樣說,在傳統戲中,演員往往是以角色為載體,展示演員的扮相、臺風,這一出場既是演員亮相,又是角色亮相。人物與演員有著密不可分的交融。
二、戲曲人物出場表演的方法
人物的出場是由劇作者和導演作出總體的規劃,演員必須充分認識并預測這個總體規劃的藝術效果,并在總體規劃中進行能動性的創造。現在介紹幾種出場方法及其效果,供創作中參考。
先聲奪人法:戲曲常常采用內嗽、內白(又稱“搭架子”)、悶簾導板等方式,制造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藝術效果。
呼喚始出法:在人物上場前先做介紹交代,由其他角色請上、喚上,或由馬童翻跌引上。無論是運用聲音手段還是運用形象的手段,都要經過一番前期鋪墊,以達到“千呼萬喚始出來”的效果。但不能忽視劇情的鋪墊,如《秦香蓮》包拯的出場,是在“韓琪殺廟”之后,觀眾對秦香蓮的同情,對于正義的呼喚已達到了沸點。因此,這一出場必須有凜然正氣、勢不可擋的精神力量,才能構成包拯初次登場的內在驅動力。
眾星捧月法:將帥登場往往兵士隨行,戰旗獵獵,左右簇擁,以壯聲威。最典型的河南豫劇馬金鳳《百歲掛帥》的出場,男兵女將排列滿臺,以宏大的場面,突出人物的重量。
冷熱對比法:出場前的戲劇情境,是可以利用的因素。出場前熱鬧,可以冷處理人物上場;出場前“冷清”可以熱處理人物的上場。冷熱對比都可達到強調突出的效果。冷處理并不意味著不突出、不醒目。
遮掩聚焦法:即先使觀眾看到身體,再把觀眾目光聚集在人的面部。往往采取背向觀眾出場,然后轉身亮相。傳統戲中用褶子擋住臉,沖到臺口猛然亮相,給觀眾以突然感。《昭君出塞》丑角王龍以扇掩臉,三露三藏,呈現出笑與繃的不同面孔。這種手法在新編歷史劇和現代劇中也有創造性的運用,突出了人物的面部神態。
擴展體積法:“體大昭著”是戲曲表現人物的常用手法,將帥,用身后的大纛旗,貴妃身后的兩柄掌扇,以傘蓋、車輦,來擴延人物的空間面積。新創作的劇目充分借助大道具、平臺、燈光使人的形體更加突出,更加醒目。
間距留白法:在群體出場時,每個人之間都等距離地排列,而其中一個作不等距離地拉大空間,造成空白,這個人物就會得到強調。在相對穩定的畫面中,主角與其他角色拉大距離,如同拍照片的“留白”,這個人物也相對突出,這種隊形排列和畫面鋪陳都是為了集中觀眾的視線。
形神漸晰法:即先展示體態,逐漸展示神情,拉開對人物形象的欣賞過程。當一開幕人物就站在臺上,通過面部朝向逐漸轉向觀眾,或者通過燈光的由隱到顯,都達到有層次、有過程地介紹人物,從而達到突出的效果。
總之,創造首次出場的方法很多,演員應根據劇情的發展,憑借舞臺的物質條件和導演共同研究,予以創造性地運用,以突出人物的“第一印象”。
參考文獻:
[1]蔣星煜.中國戲曲史鉤沉[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2]劉禎.中國戲曲理論的本體與回歸[M].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
[3]杜長勝.中國地方戲曲劇目導讀[M].學苑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