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源氏物語》是日本女作家紫式部所創作的著名長篇小說。作者通過描述主人公光源氏一生的生活經歷,表現當時日本的社會風貌以及上層貴族腐敗淫亂的生活。自1951年就已創作了同名電影作品,到2011年上映的《源氏物語:千年之謎》,期間電影界對于《源氏物語》的創作不斷。而作為日本歷史最悠久的歌舞劇團——日本寶塚歌劇團,也在2015年將《源氏物語》搬上了舞臺。而寶塚版的《源氏物語》究竟有著怎樣不同于電影版的魅力呢?
【關鍵詞】寶塚;音樂劇;《源氏物語》;改編
中圖分類號:J8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1-0051-01
一、《新源氏物語》中的音樂打造
作為一部歌舞劇,《新源氏物語》中的音樂同一般的歌舞劇一樣,同樣起著抒發人物情感、敘事以及表達主題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歌舞劇并不意味其音樂與舞蹈完全脫離劇情而展現,如何讓音樂與舞蹈、劇情更好融合,長久以來,一直是歌舞劇創作者所要思考的問題。而在《新源氏物語》中,創作者采用的是西洋樂器打造恢弘的氣勢,開篇便是貫穿全劇的主題曲《曼陀羅之戀》。該曲由兩個次要角色演唱,在演唱過程中漸漸拉開帷幕,引出全劇中的部分主要人物登場亮相。歌中唱到:“夢里戀情知多少,夢里情傷有幾分;不過是一時歡愉,終究躲不過逝去;或戀或命皆泡沫,湮沒于流轉歲月;曼陀羅之戀,整整六九帖。”從歌詞中我們就可以看到,整首歌的風格符合《源氏物語》這本書中的詩意語言化風格。這樣的風格打造是適合《源氏物語》這本經典日本文學作品的,雖然使用西洋樂器的形式,但從歌詞風格上來塑造日本古典文學,也是值得贊賞的。
二、《新源氏物語》中的服飾舞美
絢麗華美的舞臺表現形式一直是寶塚舞臺的特色,這部《新源氏物語》也不例外。舞臺劇作為戲劇藝術的一種,舞美以及服裝道具等是舞臺劇能夠在外在形式上吸引觀眾的重點。欣賞《新源氏物語》,我們可以發現,其服飾里是有許多小細節的考慮。如光源氏全劇中的服飾幾乎都是紫色調,但演繹其年輕時的樣子,服飾采用的是淡紫色,隨著光源氏年齡的增長,其服飾的顏色也是漸漸加重。最后,老年光源氏穿著一身潔白無垢的白衣和服同開場一樣進入皇宮,頗有“人生若只初相見,何事悲風秋畫扇。”之感。
其他次要角色的服飾都是采用大紅大黃等非常明艷的顏色,這種鮮艷又醒目的顏色也能帶給觀眾以歌舞劇熱鬧歡快之感。在舞美的設計上,該劇可以說是中規中矩地完成了舞美與劇情人物之間的配合。如表現光源氏頭腦中的畫面的設計,一次是光源氏想象自己與藤壺女御就如天上的牛郎與織女,被分隔而不得在一起長相守。舞臺上通過伴舞手舉小燈籠,配上暗色與聚光燈來展現夜空中的星星,而藤壺女御身著織女服飾,與光源氏被群舞包圍隔開,通過一段舞蹈表現兩人欲擺脫群星的阻隔在一起。最后用一身黑衣、手舉小閃燈的人來演繹流星劃過,夢境消失。戲劇上的手法自然是無法媲美電影特效的,但在僅有的一片天地中,運用現代的手法讓舞臺上的人物呈現更加精致與奇特的效果,依然值得我們好好欣賞。
三、《新源氏物語》中的情節主旨
這部歌舞劇是用時間發展順序來講述光源氏的一生。不過并不像電影中從光源氏的小時候講述,而是從藤壺女御與光源氏的不倫戀開始,展現光源氏最光鮮亮麗的人生階段與最后老來看似華麗富貴卻充滿人生辛酸的最后階段。如一場櫻花雨,絢爛過后的人生盡是詩意的悲傷之境。整場戲的故事情節依舊是將光源氏的感情線作為一條主線,政治方面的情節少之又少,也基本是作為一條輔線來說明光源氏的經歷。這一點雖使得將光源氏這個人物的多情和當時社會上貴族階級對感情的浪蕩不羈表現得更豐富,但是也使得人物片面化形象嚴重,也不易讓觀眾對這樣的人物產生真切的感動之情。
讓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光源氏一生中所經歷的各種女性角色,隨著故事情節的展開,諸如藤壺女御、葵姬、六條御息所、紫姬、朧月夜如絢爛的櫻花,依次從光源氏的生命中飄零而散。一位女性就代表著光源氏人生中經歷的某個階段,這種塊狀式的故事安排也有利于觀眾較為方便地欣賞自己喜愛的角色。
四、結語
從上述的幾個角度,我們談論了寶塚版的這部《新源氏物語》的部分魅力所在,目的也是希望觀眾可以在欣賞電影藝術之余,多接觸同樣文本的不同形式的其他藝術形式。而之所以要討論日本的寶塚歌劇團,也是因為這個歌劇團的發展歷史融合了許多戲劇的形式。認真研究與探討該劇團的一些作品,也利于我國學者獲得更多啟發。
參考文獻:
[1]鄒慕晨.對寶塚歌劇團演出題材嬗變的思考[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
[2]蘇東花.日本戲劇舞臺上的奇葩-寶塚歌劇[J].黃河之聲,2009.
作者簡介:
康雪梅(1993- ),女,四川省資陽人,四川師范大學影視與傳媒學院2016級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戲劇與影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