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儒
【摘 要】本文對《致青春》進行解讀,試圖一窺青春片的精神內核。一種主動的、自決的生命力是青春的本質所在,它包含著愛的本能、自由和趨新的天性。這種生命力,也正是青春片的感染力之所在。
【關鍵詞】青春片;生命力;青春反叛;青春懷舊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1-0148-01
當前中國電影的版圖上,青春電影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一種現象。青春電影的潮流方興未艾,而作為這一潮流的發軔之作,《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以下簡稱《致青春》)的成功,在今天看來,依然值得思考和玩味。該片是演員趙薇轉型為導演的處女之作,講述了幾個年輕人的愛情故事和成長經歷。影片首日票房即高達4520萬,創下2D華語開畫紀錄;上映一月,票房突破七億元人民幣①。這部以“小清新”、“校園懷舊”、“青春電影”為關鍵詞的電影,以準確的市場地位切中了觀眾脈搏,在一眾好萊塢引進片中脫穎而出。對于一部導演處女作而言,如此成功更顯得難能可貴。
故事橫跨青春和成年兩個時期,前后呈現出喜劇和悲劇的混合格調。青春故事占了影片三分之二篇幅,運用通俗愛情的類型手段,以輕松而夸張的筆調描寫了形象鮮明的幾個年輕人之間的校園生活和愛情糾葛。這一部分具有典型的“青春片”的風格特征。成年故事以青春挽歌的形式對青春年月的未了情緣進行了交代。影片本身雖采取了常規的順敘手法,但正如片名“致青春”所揭示的,影片自始至終散發出一種青春懷舊的味道。
青年人的反叛乃是一個民族青春不朽的奧秘所在。青春在新好萊塢的旗手們、我國第六代電影人那里即是以反叛的形態出現。他們不僅僅滿足于在電影中講述一個個青年人反叛的故事,而且以獨立電影、地下電影的制作方式顯示出反叛的姿態。青春片的反叛,完成的不僅僅是電影美學的進步,其更為深遠的影響是促進了文化的趨新和思想的進步。“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這一片名,即是以眷戀和喟嘆的口吻,感念青春逝去和生命成長。與立足當下、書寫當下的時尚青春片不同,《致青春》以懷舊的方式回顧逝去的青春,吐露出緬懷青春的滄桑和傷感。這一點正是《致青春》在眾多青春片中顯得“清新”、脫俗之處。一代人的集體回憶里,逝去的青春總是混合著特定時代的環境特色和個人經歷的況味。《致青春》所指涉的正是青春成長于九十年代的“70后”尤其是“80后”。這一代人剛剛度過青春,陸續步入而立之年。他們對于青春記憶猶新,正是多愁善感之時。共同的集體回憶中,他們分享只有他們曾熟悉的漫畫、游戲、音樂和電影等流行文化和校園生活經歷——大多以娛樂方式、消費品為主。這代人的集體回憶中,除了共同的大眾文化消費之外,似乎就沒有更多的超越個人的群體性體驗留下痕跡。因此這種懷舊大多出自單純的善感性,無關于歷史敘述。發達工業社會中,懷舊心理要得到滿足,除了個人睹舊物而思懷以外,文化工業更可以為善感者提供超額的懷舊體驗。一方面,對于生長在流行文化中的80后一代,得益于機械復制的便利,記憶中的流行文化可以在媒介中再生;另一方面,文化工業制造出新的文化商品,刺激懷舊消費。電影、歌曲、讀物、脫口秀、文化衫,或取材于過去時代,或者干脆站在今天的立場,直接進行紀念儀式——《致青春》正是這紀念儀式的一部分。
《致青春》所致敬的青春顯然不是第六代電影人的那種反叛青春。以成長為主題的青春片多少都要涉及“成人禮”的問題。主人公完成從青春走向成熟的方式,或者是壓抑自我力比多實現自然成熟(如《陽光燦爛的日子》);或者放縱自身,以暴力對抗造成悲劇結局(《無因的反抗》);又或者因年輕人馴化而走向和解《壞孩子的天空》。一般來講,成人世界在孕育青少年的同時,更有著對抗強勢的威權一面,通過家庭、學校、社會機構的“教育”,桎梏被加之于青少年身上。從這種意義上講,成熟并非意味著人性更為完滿,反而意味著要使自身完滿的人性遭受挫折和磨礪,以適應于成年人的世界。這種成熟的悖論,成為青春片源源不斷的靈感之源。
《致青春》中連接著青年和成年期的是莫小北怒砸商店被開除和陳孝正因留學離棄鄭微的兩個片段,成人禮即在這時完成。作為影片的伏筆和副線,鄭微和林靜的故事貫穿了影片始終。
青春的本質或許在于一種主動的、自決的生命力,它包含了愛的本能、自由和趨新的天性。把握人生,勇敢去愛,便可以青春不朽。這也許是致敬青春的意義所在。無論哪一類青春片,反叛的也好,溫情的也好,都是關于這種主動的、自決的生命力。這種精神內核,或許是使青春片之所以具有恒久不衰的魅力之源。而革命青春題材的影片之所以不再流行,除了時代環境變化的原因以外,最主要的原因或許在于自身的痼疾:在革命的世界里,生命不是以自身為目的而存在,青春乃是為了奉獻于某種宏大、非自我的事業。
注釋:
①數據來源:中國電影報,《中國市場每周電影票房排行榜》5月20日-26日。轉引自時光網“‘合伙人周票房2億連冠‘致青春累積破7億”http://news.mtime.com/2013/05/28/1512365-2.html
作者簡介:
褚 儒,中國傳媒大學,藝術學部藝術研究院2015級電影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