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皓
【摘 要】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以追求符號價值意義的消費主義生活方式在中國普遍傳播開來,消費主義浪潮沖擊著社會的各方面,文化也成為一種追求經濟利益的手段。如今,作為草根文化的網絡文學成為消費對象,影視業界爭奪熱門知名網絡文學的改編版權,形成IP“熱”的現象。
【關鍵詞】IP;文化消費;網絡文學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1-0149-01
一、文化消費
近幾年,一大批網絡文學改編的IP影視劇在收視率、播放量上獲得巨大成功,引起了各界人士對IP的關注與討論。網絡文學改編成影視劇已經不是近些年才有的事情,早在1998 年,痞子蔡在BBS 上發表的《第一次密接觸》,在2000 年和2001年被分別改編成電影和電視劇,可謂網絡小說影視改編之濫觴。網絡文學似乎已經成為孕育成功影視作品的沃土,制片方大量囤積擁有大量“粉絲”的“超級IP”,推動內容版權費一路飆升。然而,在看似繁榮的IP背后卻隱藏著巨大的問題。
二、反思
(一)過度“神話”IP,忽視內容切實性。“IP熱”體現出過度依賴網絡文學,而忽略了原創優質劇本與內容創新。“超級IP”《盜墓筆記》被改編成網劇,該劇播出后,愛奇藝網站點擊率節節飆升,總播放量超過20億。然而,該劇內容粗制濫造,穿幫鏡頭眾多,前后內容缺乏邏輯,被觀眾所吐槽。究其原因在于原著中許多天馬行空的想象部分,難以用鏡頭化的影視語言實現具象化表達,缺乏對改編內容的創新與形象化展現,忽略內容編劇的切實性與可行性。
(二)大眾文化市場化,經濟效益驅使。網絡文學屬于大眾文化、休閑娛樂文化,多為消遣性、娛樂性內容,不同于傳統的弘揚民族精神和價值觀的主流精英文化,是大眾所喜聞樂見的一種文學形式。網絡文學改編成影視劇、游戲以及其他產品,形成產業鏈,是對大眾文化的市場化運作,以獲得經濟效益為目的,同時滿足大眾的精神娛樂需求。大眾文化以迎合教育水平較低的消費集體的娛樂與休閑需求為目的,而非將廣大公眾導向一種實質未受損害的文化。
(三)受眾盲目追捧,媒體推波助瀾。受眾的盲目追捧,是IP被二次甚至多次開發不可或缺的因素。《微微一笑很傾城》改編自顧漫的同名小說,微博上有關該劇的話題超過百萬條,八月同名IP電影上映。利用“粉絲效應”和品牌效應,充分開發IP產品,形成書、劇、影、游聯動效應。媒體在這過程中推波助瀾,利用媒體的“議程設置”功能,對業界關于IP的不斷重復報道,影響受眾的感知和重要性的判斷,引起受眾的高度關注。
三、發展策略
首先,注重對受眾心理需求的把握與深刻理解,才能準確掌握受眾的行為偏好。無法準確把握受眾的需求心理,永遠不知道受眾到底喜歡什么、需要什么,準確把握受眾心理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掌握受眾的需求脈搏。對IP的改編應注重把握社會效益,堅持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并重,盲目追求經濟效益,一味跟風只會得不償失。防止出現低俗、膚淺,脫離實際,粗制濫造的內容,注重IP內容的文化性、娛樂性與教育性的統一,把握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平衡。
其次,劇本是影視劇的基礎,改編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目前從網絡文學中尋找優質IP進行改編成為大勢所趨,但受眾所詬病的是內容過于脫離現實,不符合實際,邏輯上存在缺陷,挑戰觀眾的智商。在內容的改編方面應該盡量貼近真實生活,不能盲目照搬原著,做到既要保持原著的原創性,也要把握內容的真實性與貼近性,平衡兩者之間的關系,盡量多用形象化的鏡頭語言表達脫離實際的想象。
最后,由于編劇在短時間內容無法創造出優秀的作品,時間成本高,相反,網絡文學作品經過長時間的網絡發酵,積累了大量的讀者。制片方為了追求經濟利益,使得收視率和票房有保障,大量購買IP版權改編。一經播出后,沒有達到受眾心理預期,在社交媒體上引起熱議。觀眾一邊吐槽IP內容,一邊點擊觀看,而制片方要的就是點擊量,高點擊率意味著高投資回報率,制片方又會去尋求更多的IP,從而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四、結語
筆者認為,不能過度依賴網絡文學的內容,不能將IP“神話”,應該注重內容本身,理性對待IP。這些受歡迎的IP,只是冰山一角,還有很多失敗的案例沒有被呈現。制片方應該堅持內容的貼近性與切實性,將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并重,注重娛樂性、文化性與教育性的統一。
參考文獻:
[1]張呂,楊鏡.網絡小說影視改編的困境與出路[J].文史博覽,2010(01).
作者簡介:
周 皓(1992-),男,四川眉山人,成都理工大學傳播科學與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影視文化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