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地域遼闊,給各民族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寬廣的舞臺。其中,各民族的舞蹈文化可以說是這舞臺上極其出彩的視覺盛宴。隨著時代飛速發展,我國各地區的民族民間舞蹈經過自然生長、長期創造及演變發展,從原生型民族文化逐漸被科學編制成為專業院校的教學課程。對民族民間舞蹈教學素材的挖掘至關重要。本文就以蒙古族“那達慕”為例,通過了解其文化內容,探索它在蒙古族舞蹈教學中發揮的作用,探索文化傳承在民族民間舞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那達慕;民族民間舞蹈教學;文化傳承
中圖分類號:J7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1-0160-02
一、蒙古族那達慕概況及文化價值
(一)那達慕的流傳與發展。蒙古族那達慕迄今為止,已有近八百年的歷史,牧民習慣稱為“乃日”,在錫林郭勒草原上流傳發展。那達慕是以搏克、射箭、賽馬傳統的三項競技項目為核心內容,又融入了歌舞、宗教、服飾、飲食等文化為一體的大型民俗喜慶集會。由于活動內容貼近生活,深受各氏族人民的喜愛,是蒙古族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
早在蒙元之前就已經出現了那達慕雛形,當時草原生產力逐漸提高,部落林立,核心的三項競技項目又被稱為“男兒三藝”。蒙元時期則是那達慕活動發展的鼎盛時期,其原因在于當時畜牧業的發展和戰爭的空前激化,受到統治階級的推崇,到處宣揚著“男兒三藝”的尚武精神。隨著元朝滅亡,蒙古貴族喪失統治權力,退居漠北,那達慕活動回歸草原,愈發盛行。到了18世紀,那達慕逐漸成為一定規模的群眾性文化娛樂集會。1765年,因阿拉善的第三代王爺迎娶公主,舉行“烏日森耐亦日”,這時的集會又增添了歌舞和文化交流的內容。清末民初,由于蒙古族內憂外患,草場退化,牧群銳減,牧民生活艱難,那達慕也發生了本質的變化,由人民的集體娛樂變為階級壓迫的工具,這時只有在北蒙古出現了不一樣的情景,《內蒙古紀要》:“角力:肇自古息,為蒙族最嗜之游戲,今則盛行于北蒙古,若逢鄂博祭日,則必舉行此技。”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那達慕活動又迎來了發展的契機。今之所見“那達慕”,在內容和形式上都更加豐富。
(二)那達慕的文化內涵。蒙古族作為一個游牧民族,在我國北方遼闊的大草原上繁衍生活,隨著歲月沉淀積累了一定的文化財富。那達慕一詞在蒙古語中意為“游藝”、“娛樂”,描繪了游牧人民的生活方式,充分體現了蒙古族人民熱愛生活、樂觀向上的精神,是蒙古族人民自娛自樂生活的真實寫照,更是蒙古族民族文化的象征和縮影。
在那達慕活動中的核心三技能中,搏克塑造了蒙古族人民的勇猛和力量;射箭造就了蒙古族人民沉穩有耐力和精準的判斷能力;作為“馬背上的民族”,賽馬更是蒙古族文化的象征,深受人們的喜愛。傳統競技也體現著蒙古族特有的尚武的英雄主義精神,潛移默化地感染著每個人的活力和斗志。那達慕始終是蒙古族人展示自我能力和意志的舞臺,在培養耐力和意志方面具有深刻的作用。此外,它從形式到內容無不體現著蒙古族特有的符號:色彩各異的服飾、悠揚的馬頭琴聲、唇齒留香的奶酒、蒙古包......再加上具有強烈民族特色的蒙古族歌舞,可以看出那達慕不僅是體育競技和娛樂形式,更是本民族文化的聚集,是一場充分體現蒙古族文化之美的綜合性動態藝術形式。
二、蒙古族舞蹈教學中那達慕文化特征的體現
(一)以人體動態表現文化。著名舞蹈學者羅雄巖在《中國民間舞蹈文化教程》中這樣說,“舞蹈是一種文化現象,又是動態性的形象藝術,對它的文化探索,自然應該在動態中、典型環境中,運用文化知識進行研究。”蒙古族人民能歌善舞,從蒙古族舞蹈中可以看出他們樂觀開朗的性格和英姿颯爽的氣質,這也正是那達慕文化所賦予的民族風格。在蒙古族舞蹈教學中具有代表性的有盅碗舞、安代舞,還有最值得一提的馬舞等。
盅碗舞表現的是蒙古族人民的崇尚飲食的民俗文化,每到歡宴時,擊盅頂碗,即興而舞;安代舞是一種祭祀性舞蹈,古時用于驅鬼逐疫,祈求豐收,現在用于節慶娛樂,族人圍圈“踏足”、“甩巾”,一人手持單鼓主持儀式。馬舞多是不同的馬步以及馳騁草原的動作形態,舞步輕捷,揮手揚鞭,洋溢著蒙古族人民樂觀的性格以及勇敢的競技精神。
那達慕作為聯結各地域氏族人民的綜合性文化集會,內容豐富,蒙古族舞蹈教學中課程教材的整理也是根據游牧民族的生活特征提煉和編制的,因此,那達慕文化為原生型蒙古族舞蹈課程提供了寶貴的素材。
(二)沿時代變化發展文化。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原生型舞蹈早已不足以滿足人們的需求,因此出現了各類文藝匯演,專業院校也應社會要求,眾多舞蹈劇目紛紛創編上演。這標志著民族舞蹈文化由群眾性逐漸發展為社會性。例如中央民族大學舞蹈學院的蒙古族男子群舞《奔騰》就充分展現出了蒙古族舞蹈的特征,作品通過描寫策馬時不同的姿態,為觀眾展示了蒙古族人民馳騁草原的英勇風姿。
著名舞蹈家賈作光早在50年代蒙古族舞蹈劇目《牧馬舞》的創作中,就意識到舞蹈動作要從當地生活文化中去提煉,并積極從事著繼承、借鑒傳統的工作。這足以說明文化的重要性,對于蒙古族那達慕文化的探索,不只是為了證明民族文化的真實存在,而是要通過民族文化找出蒙古族的民族精神,使它保存于舞蹈教學,運用于創作之中,使民族文化永遠保持鮮活的生命力。
(三)在教育視野中傳承文化。舞蹈作為一種特有范疇,人體是表現和保存相關文化的主要形式。在傳承民族文化層面上,一方面各個院校相繼培養一代代舞者,另一方面也可以用文字和相關文獻及影像資料使得后人熟知延傳。就像蒙古族舞蹈在教學中,那達慕不僅可以作為民族舞蹈的素材,它是融經濟、宗教、服飾、建筑、詩詞等文化為一體的綜合性集會,成為體現蒙古族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而且以深厚的文化內涵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作為民族教育應該最先讓學生了解蒙古族游牧生活和相關民俗文化,先樹立一定的民族意識和民族認同感,再將其帶入舞蹈課程之中,使得學生不管在身體上還是心理上對蒙古族舞蹈的內在風格有更好的領悟能力。對于舞蹈教育中側重于技術性的舞蹈表演而忽視舞蹈的深層文化這一問題,當下很多專業院校已開設有關民族民間舞蹈文化的專業理論課程,使得我們既能更深層次地了解和探索民族民間舞蹈文化,還能提高對本專業學習的領悟能力及表演能力。
三、文化傳承在民族民間舞教學中的重要性
其實對民族民間舞蹈的理解不僅僅是形態美的人體藝術,它還是集各個地域民族的文化載體。它不僅是藝術學范疇的學科,還涉及到社會學、文學、美學等綜合性的交叉學科。每個地域隨著歷史的變遷留下的某些文化因素,會作為一種文化標志保存于民族民間舞蹈之中。在民族民間舞教學中,形體和技能訓練常常作為老師培養學生的重要課程,從而忽視了舞蹈文化。其實文化傳承也是民族民間舞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能夠使得學生了解每個民族的地域文化和歷史發展,啟發學生的想象和理解,既有利于跳出各民族舞蹈的風格韻律,又能教學相長地深入探索民族民間舞蹈。
(一)區別各地域民族民間舞蹈的差異。由于自然環境和社會發展不同,各地域民間舞蹈的形成都有自身深遠的文化渲染背景,在當前的民族民間舞教學中,包含了藏、蒙、維、朝等多個民族的舞蹈,不同地域的舞蹈風格韻律大不相同,藏族多用膝蓋的上下屈伸動律,源于藏族人民特殊的高原環境和質樸的勞作;蒙古族舞蹈奔放、剛勁而又不失沉穩,源于他們廣闊的草原環境和競技文化的發展;維族舞蹈強調昂首挺胸及代表性的眼神,源于維族人民本身的高貴氣質和傳情達意的交流習慣;朝鮮族舞蹈風格風韻典雅,沉穩灑脫,最典型的就是“鶴步”,源于本民族對鶴的圖騰崇拜及“禮”學思想的影響。不僅如此,還有對“一鷹三態”、“兩種孔雀”的文化探索,雖然都是比擬一種動物,但是每個民族地域的文化審美不同,體態就大不一樣。由此看來,只有深入民族文化之中,才能看清分辨各地域民間舞蹈的本質區別。
(二)促進民族民間舞蹈的原生型發展
民族民間舞源于群眾,流傳性較強,很多地域都會有傳統的老藝人言傳身教,進行文化傳承。回歸校園,在教學發展中,保存民族民間舞蹈原有的精髓和文化是教師的教學目標,也是專家學者們的研究方向。近幾年,很多專業院校每年都會相繼派遣相關教師或者研究生學者找老藝人進行實地采風,以便促進民族民間舞的原生型發展。實地采風過程中,不僅僅是要掌握老藝人那一招一式的舞蹈動律及體態,還要了解創編舞步其中包含的意義所在,例如:“馬步”的種類及來源;“扭斷腰”和“三道彎”的解釋;與地域文化的關系,這便是舞蹈的精髓。民族民間舞的精髓大都是文化積淀中,創編者或者群眾從生活狀態或者民族文化中找尋靈感而形成,所以說民族文化傳承對民族民間舞蹈教學的原生型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使得教學成果具備民族時代精神
一個民族的時代精神能夠激勵人民樂觀生活,促進民族團結,利于民族繁榮。在五千年歷史長河中,民族民間舞的發展隨著自然和環境的變遷被賦予了充滿文化色彩的民族時代精神,這種時代精神也是具有傳承性的。現在專業院校的民族民間舞作品層出不窮地出現在舞臺上,精彩紛呈、技能高超,但是真正被銘記于心間傳為經典的永遠是代表著民族時代精神富有深度的作品。
例如由山西民間舞蹈創作的《一個扭秧歌的人》,借一個秧歌藝人的一生,領會了秧歌藝人的質樸與執著,描繪出世代秧歌藝人的人生況味。這種精神表達一定不只是在于編導設計音樂的烘托,肢體的動作,而是編創者對黃土文明的尊重和對老藝人的崇拜。作為一個文化傳播者,民族民間舞這門學科有太多深層次的民族文化和時代精神等待我們去挖掘。
四、結語
“那達慕”作為蒙古族人民的娛樂集會,蒙古族民族發展的文化載體,也賦予了蒙古族民族勇敢樂觀,自強不息的精神。讓我們了解到文化傳承對于一個民族,乃至一個國家的重要性。民族民間舞蹈教學自開創到今天,民族文化和傳承一直是各大院校專家學者孜孜不倦去研究探討的問題。中國民族民間舞的文化傳承,其實質就是中國歷史的精神文化的傳承。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確實需要我們這些舞蹈專業的學者去挖掘和探索。作為舞蹈教育者,應該從歷史出發,貼近民族群眾的生活,悉心研究教材內容,培養真正的民族舞傳承者,使中國民族民間舞不僅是藝術美的象征,更是中華文化的傳播,時代精神的寫照。
參考文獻:
[1]羅雄巖.中國民間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2]吳團英,包文龍.草原那達慕[M].呼和浩特:內蒙古教育出版社,2008.
[3]丁世良,趙放.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華北卷[M].北京: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9.
作者簡介:
王藝純(1993- ),漢族,山東聊城人,沈陽音樂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民族民間舞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