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皮影藝術是中國傳統民間藝術中的奇葩,是我國特有的藝術形式,它集雕刻、工藝、繪畫、戲曲、表演、說唱、光影為一體,在很多方面都為國產動畫提供了參考和借鑒,皮影藝術與動畫的結合既使這項傳統文化得到了傳承、發展與傳播,對發揚傳統文化具有深遠意義,又使中國動畫體現出中國獨有的韻味,而不是一味地效仿外國動畫,對本國動畫也有推動作用。論文闡述了皮影藝術的特點,以及國內皮影動畫的代表作品和高校對皮影動畫的重視和實踐。同時說明了在數字化技術的發展中皮影動畫的寬闊道路。
【關鍵詞】皮影藝術、動畫、數字化技術
中圖分類號:J528.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1-0187-01
一、皮影戲概述
(一)皮影戲的特點。皮影戲是三位一體的一門藝術,它集雕刻、工藝美術、繪畫,表演、戲曲、說唱,光影藝術于一體,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為道具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后面,一邊操縱影人,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講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其流行范圍極為廣泛,并因各地所演的聲腔不同而形成多種多樣的皮影戲。
(二)皮影戲的發展。根據史書記載,皮影戲始于戰國,興于漢朝,盛于宋代,元代時期傳至西亞和歐洲,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但是,時代變化對皮影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舊社會,皮影藝人不受重視和尊重,常常遭到欺凌和輕視。新中國成立后,皮影藝人才揚眉吐氣起來,受到社會尊重。改革開放后,隨著大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電視機的普及,皮影發展遭遇到瓶頸,從香餑餑,變得少有人問津。
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把皮影這種傳統文化繼續發揚光大的?隨著數字化技術的不斷進步,動畫的蓬勃發展,將皮影藝術與動畫結合是皮影的發展方向之一,不需要繁瑣的雕刻技藝,制作降低了技術難度。這樣既將中國皮影這項傳統文化得以傳承、發展、傳播,也對本國動畫有推動作用。
二、皮影藝術在國內外動畫創作中的應用現狀
皮影藝術推動了早期電影與動畫雛形的產生。皮影藝術與動畫頗多相似,在動畫中也很值得借鑒運用,但是目前我國皮影藝術在動畫創作中的應用還比較少。1980年的經典動畫《張飛審瓜》,取材于我國四大名著《三國演義》,并運用了皮影的外觀元素,使得傳統故事在動畫中煥發出了新的生命力。2006年環球數碼公司制作的一部15分鐘的藝術類動畫短片《桃花源記》,講述了東晉詩人陶淵明筆下的一個經典故事。這部動畫短片將皮影、水墨、剪紙等多種傳統元素用3D技術呈現。導演陳明將其定義為“傳統藝術形式與電腦新技術的完美結合”。近年來的《大圣歸來》中也運用了皮影藝術。再看國外,2011年的《功夫熊貓》中不僅運用了傳統中國故事、形象、而且也運用了皮影藝術。說明了皮影藝術與動畫結合有著寬闊道路。
三、皮影藝術在動畫中的結合與應用實踐
西南民族大學藝術學院于2006年成立皮影協會,是該校動畫系師生與成都中國皮影館合作建立的中國第一個集皮影原創表演和皮影動畫制作于一身的新型皮影社團。學生可以在這里研究學習皮影這項傳統藝術然后與自己的專業結合,制作皮影動畫。多年來,皮影社團制作出了很多優秀的皮影動畫作品。例如:2007年制作的《三英戰呂布》是根據我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中一段情節而制作的定格動畫,獲得了第七屆北京電影學院獎“入圍作品獎”;2009年制作了另一部皮影動畫《地獄驚魂記》是以我國本土故事《濟公傳奇》為題材進行改編的,榮獲了第四屆56個月亮動漫節“最佳定格動畫獎”;還制作出了皮影動畫短片《鏡花緣》、《傾國傾城》、《武松打虎》等等。
在數字技術飛速發展的同時,劉葵老師不忘傳統皮影,致力于同學們學習更多、更深皮影文化,申請皮影國家項目,邀請川北皮影大師王彪、趙樹同等藝術家為學生們講學,讓皮影藝術與動畫更好地結合與運用,讓這個古老而優秀傳統的文化傳承,發展,傳播。
四、總結
中國動畫要走民族特色道路,如今處處都在說將傳統元素運用到中國動畫中去,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傳統元素體現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皮影藝術特有的藝術價值,是我們將它與動畫結合與運用的重要原因。與此同時,皮影動畫在數字化技術的發展下為皮影藝術與動畫的結合開辟了更寬闊的道路。
皮影藝術與動畫的結合既使這項傳統文化得到了傳承與發展,又使中國動畫體現出中國獨有的韻味,別具一格,而不是一味地效仿外國動畫,這是雙贏的局面。
參考文獻:
[1]劉瑰潔.中國經典文化元素在動畫中的運用——皮影戲在動畫中的數字化再現[D].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傳媒與藝術學院.2007中國科協年會論文.2007(9).
[2]王曉易.手工藝人輕松籌皮影探索非遺傳承新路徑[N].重慶晚報,2016(5).
作者簡介:
王曉芳(1991- ),女,漢族,山西太原人,碩士研究生,西南民族大學,研究方向:電影學動畫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