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色金屬智能制造研討會在上海召開
9月22日,由上海市有色金屬學會和上海應用技術大學聯合舉辦、上海有色金屬行業協會協辦,以“有色金屬智能制造”為主題的研討會在上海應用技術大學召開,中國工程院院士、大學院校教授、工程技術與智能制造技術專家、企業管理人員等數百人齊聚一堂,共同探討有色金屬行業智能制造的應用與發展。
研討會特邀嘉賓、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國棟作了題為《有色加工行業的綠色智能制造》的主題報告,對智能制造的內涵和金屬行業的智能制造系統架構進行了深入的闡述,并介紹了金屬行業智能制造項目的研究內容。他指出,第四次工業革命正在到來,其重心就是智能制造,有色金屬行業應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攻克關鍵共性技術,促進行業綠色發展,智能發展。
“以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核心信息物理系統(CPS)為目標,對行業現有自動化系統進行拓展和改造,是行業實現智能化的必由之路。”他指出,具體通過拓展網絡功能,強化計算能力和感知能力,建成可靠的、實時的、安全的、協作的智能化生產系統,實現行業的智能化發展。
他預計,經過3~5年的努力,金屬工業將形成一批具有感知、記憶、思維、學習、適應、決策能力的生產線,做到信息深度感知—智慧優化決策—精準協調控制,助力金屬行業轉型升級、綠色發展、領跑世界。
作為一家智能制造系統設備的供應商,上海先德電氣系統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周燕強也感受到了智能制造的大勢所趨。他表示,去年以來,自動化系統和設備的需求得到了快速增長,市場競爭正在推動行業內有遠見的企業推行智能制造,占領先機。在他看來,目前智能制造普及的瓶頸在于投資回報率,對于傳統行業來說,智能制造設備的投入需要在3年內通過產能的提升、質量的提高、人工的減少來實現回報,才能推動企業推行智能制造。他認為,未來壓鑄行業將在熔煉到成本的全流程上實現全智能作業。
此外,上海應用技術大學徐春教授作了題為“有色金屬加工過程中工藝智能化趨勢”的報告,介紹了其團隊如何通過對材料在軋制過程中的智能處理來實現性能的控制,從而解決鎂合金板帶材軋制過程中存在塑性和邊裂問題。北京科技大學劉鴻飛教授不僅從事科研工作,同時也是一名企業家,他在會場分享了其在管理鋁加工廠時遇到的實際問題,以及為解決上述問題所引入的MES系統的設計、實施過程和使用心得。上海應用技術大學李曉斌教授則介紹了仿生裝備與控制工程技術的發展及其在有色冶金行業的應用,為參會代表了解仿生技術與智能制造的關系及其對智能工程的作用起到了很好的宣傳作用。
會議主持、上海市有色金屬學會副理事長彭惠紅在會議總結時指出,有色金屬行業長期以來被人們認為是高污染、高能耗的行業,特別是在人們普遍關注PM2.5的當下,時常受環保掣肘被權衡限產或關閉。同時,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有色金屬行業人工成本不斷上升,而勞動力日趨緊缺。因此,如何在新形勢下化危機為機遇,并賦予其新使命、解決老問題和提質增效既是擺在有色志士肩上的重擔,也是考驗有色人智慧的好時機。企業可以從長期的生產對象中遴選出需要“智能化”的對象,利用現有的“智能技術”和條件,架構起智能制造過程的硬件,以及利用包括機器人核心部件、控制模型、數據采集運算、邏輯判斷、過程優化與自學習等關鍵軟件技術和共性技術,并將這些技術轉化成現實的生產線或設備,以達到高效、低成本和進入智能制造的時代。“智能制造是一種技術手段,希望大家對其盡早知曉、盡快計劃和盡能行動。”他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