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帥 (云南藝術學院 650504)
淺析傣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孔雀舞的傳承發展與保護
胡 帥 (云南藝術學院 650504)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發展的歷史與民族藝術。傣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孔雀舞在民族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今天,孔雀舞的傳承卻面臨緊迫的危機,通過分析現狀敲響人們心中傳承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警鐘。
傣族;孔雀舞;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6年度云南省教育廳科學基金贊助項目:新媒體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中的應用——以傣族孔雀文化VR展示為例(批準號:2016YJS113)
傣族,是中國云南這片多民族聚集地中的一個代表民族。在這個民族里面,以傣族的孔雀舞最為出名。隨著我國的綜合國力跟文化軟實力的不斷提升,我國人民對于傳承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思想也在進一步的提高。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它不僅僅是我國文化的瑰寶,同樣它所反應出來的藝術底蘊也是無窮的。只有保護傳承下去,才能將這寶貴的財富發揚光大,繼續為子孫后代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在這個經濟飛速發展的時代,我們不僅要追求物質上的滿足還要提高精神上的水準。積極配合當地的民俗傳統,將這些國家的瑰寶——非物質文化遺產民族藝術繼續保護并傳承下去,將它們世世代代傳下去。
在這個互聯網信息發達的年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也隨之踏上了這列“信息火車”。隨著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逐漸重視,人們不再單一的從紙媒或者博物館等這類傳統的途徑獲取一些信息。旅游,同時也是一個目前比較流行的發展趨勢。游客希望通過旅行來了解當地風土人情。不僅能放松心情,陶冶情操。同時也能深入當地體驗民俗風情,開闊眼界在很多旅游景點現在也開始打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旗號開始吸引游客。隨著客流量的上升,大量游客涌入景區,對于一個非常敏感又非常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好事又是壞事。好處是可以讓更多的人了解并加入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個大家來,壞處就是對于這個度的把握,稍有不慎,就會發生一些不在預料之中的事情。所以非物質文化遺產怎樣能在二者中既不受到破壞又能完整的保留下來,是當前很多擁有非遺地區的一個心病。將二者相結合,各自發揮出最大的效果,這才是我們共同期盼的。
孔雀,這種鳥類在傣族人民的心中是幸福吉祥的一種象征。因為它的優美,非常靈活的身姿還要開屏時候的美麗,變化多彩的羽毛更是為全民族人的喜愛。而孔雀舞則正是通過人們經常關注孔雀,與這群可愛的小生靈接觸而日益摸索出來的。孔雀舞不僅僅是一種民族舞蹈的形式,它所傳達出來的更是傣族人民的民族精神,同樣人們根據孔雀多彩的羽毛制作出來美麗的孔雀舞服裝,也代表著傣族人民的審美眼光。而傣族孔雀舞不僅僅是一種民間的舞蹈的一種,它身上擁有的更多的是傣族這個神奇的地方賦予的濃厚的文化底蘊。孔雀舞不僅能讓人們放松心情,同樣它也是傣族這塊土地世世代代發展的見證。
一個國家的發展是包括很多元素的,而對于中國這個多民族的國家來說,一個民族發展的腳步會時時刻刻的反映到一個國家的建設上。在中國這個上下五千年的泱泱大國,一方水土養一方兒女,在傣族這片土地上不僅孕育出淳樸熱情的傣族人民,同時還誕生了很多優秀的民族文化藝術。所以,孔雀舞的發展是跟傣族村寨的發展有著莫大的關系的。
傣族孔雀舞隨著非遺申請的成功,已經不再單單是傳統的“傳男不傳女”的形式。在現在的傣族,喜歡跳孔雀舞的男女老少越來越多,同時隨著高速的經濟帶動的旅游業,越來越多的人們從全世界各地過來學習孔雀舞,呈現出一片“百家爭鳴”的現狀,而在孔雀舞的學習上,男孩子跟女孩子學起來那是各有千秋別有一番藝術性。他們通過自己的學習跟熱愛為觀眾們帶來了一場場精美的孔雀舞表演,同時將傣文化傳遞給觀眾,給觀眾帶來了不同的視覺盛宴。如今學習傣族孔雀舞的學員大多為女子,女孩子們每天穿著繡有孔雀紋樣的服飾,跟隨非遺傳承人學習舞蹈。同時男子也跟隨傳承人學習舞蹈的一些技法。孔雀舞雖在模仿,但在表演人數上,群舞、雙人舞、獨舞等形式多樣,編劇力求創新,在不破壞孔雀舞本身的條件下將很多民間故事、神話傳說以孔雀舞旳表演方式搬上舞臺。其中主要模仿孔雀飛奔下山,漫步森林,飲泉戲水,追逐嬉戲以及拖翅、曬翅、抖翅、展翅、開屏、飛翔等動作。動作優雅又不失一種動物身上的靈氣。這種改造,是在保持孔雀舞的基本元素外加入一些新鮮的元素,使孔雀舞的發展更加的廣泛。創造出更多有生命有故事的孔雀舞,將孔雀舞傳承發揚出去,使更多人了解并喜歡上這個民族的舞蹈,走出中國,為更多人民帶來歡歌笑語。
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華夏文明源遠流長。在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孔雀舞只是這文明之河中一朵小小的浪花,然而對于滄海,每一滴水都有其閃閃發光的寶貴價值。如何使這朵小花不凋謝、如何使這一滴文化之水不會枯竭,同樣需要每一個中國人的努力。
1.轉變觀念,積極面對
從具體情況出發,在國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視遺產保護、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保持文化多樣性這一良好的發展機遇下,正確的引導廣大人民群眾與非遺傳承人在充分發揮保護指導、宣傳、研究等作用的同時,盡力保護創造條件,讓兩種保護形式并駕齊驅,互相促進,更大限度地發揮各自的作用,體現出積極的影響。
2.制定進社區的文化保護
規劃各級文化部門應協同部門主動進入社區,對當地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進行歸納整理。讓當地居民了解本地歷史民族文化,并且使其認識到本民族發展的歷史和創造力量,提升民族自豪感與民族的自信心,自覺并承擔起傳承本民族文化的重要責任。
因為文化遺產真正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本身在特定的時空、特定的人文環境、特定的民俗文化中所迸發出來的獨特魅力,所以非物質文化遺產只有以活態的形式楔入民眾日常生產生活中間,才具有持續穩固的生命力。只有鑲嵌在中國這片民族化聚集的土地上,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人類文明與科技的最新成果,才能將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枚燦爛的明珠長掛泱泱古國這片星河之中。
非物質文化遺產孔雀舞已經深深地烙印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凝聚力中,以其獨有的舞蹈魅力還有豐富的文化底蘊深深吸引全世界人民,我們要在這種良好的契機下,將孔雀舞這種民族文化以舞蹈的形式傳承與保護下去,為我國的非遺文化事業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1]周燦,尹衛東,景德萍.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德宏傣族孔雀舞的旅游價值及開發.《經濟研究導刊》,2011-08-25.
[2]張莎莎.傣族孔雀舞的傳承與變異研究.《中央民族大學碩士論文》,2007-03-23.
[3]趙世林,田婧.民族文化遺產的客位保護與主位傳承——以傣族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為例.《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09-15.
胡帥(1994.08- )女,漢,籍貫:山東省青島市,學歷: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動畫與數字媒體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