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迎春 (山東省濟南市群眾藝術館 250000)
讓文化傳溫暖 用服務架橋梁
——濟南市群眾藝術館開展農民工文化工作的探索與實踐
馬迎春 (山東省濟南市群眾藝術館 250000)
2015年,中辦、國辦印發了《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對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進行了全面的制度設計,明確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蓋城鄉、便捷高效、?;尽⒋俟降默F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文化部副部長楊志今也指出,將按照“政府主導、企業共建、社會參與”的原則,加強農民工文化建設,把農民工納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更好地保障農民工群體文化權益,使文化成為農民工融入城市的橋梁。
濟南市群眾藝術館結合工作實際,以“以文化人、共建和諧”為主題,以群文品牌活動為載體,積極探索農民工文化建設之路,強化服務意識,創新文化發展理念,整合文化資源,延伸文化服務內涵,充分利用省會城市文化資源,引導社會力量參與農民工文化建設工作,讓農民工逐步融入城市社區生活,增強農民工的幸福生活指數,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全覆蓋夯實基礎,從而真正實現“文化為民、文化惠民”。
農民工群體是伴隨著我國社會轉型而出現的一個有特殊身份的群體。這個群體處于中國社會底層,因生存壓力而充滿活力,是中國社會的底層精英。這一群體對農村社區建設和中國的城市化和現代化進程具有重要的影響。而文化是城市的靈魂,文化更是農民工融入城市的橋梁,加強針對農民工開展文化工作,建設農民工精神家園,保障農民工與城市居民享有均等的文化權益,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務,增強其歸屬感、尊嚴感和幸福感,是提升農民工文化素質和道德素養、實現農民工城市融入的必然要求,對于保持社會和諧穩定也具有重要意義。
(一)保障農民工的文化權益,必須切實加強文化人才隊伍建設。文化工作是一項以人為對象的工作,就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公共文化人才隊伍,就要要建立起開放的文化人才培養、引進、選拔和激勵機制,培養和引進迫切需要的人才,并使人盡其才,才盡其用。推動農民工文化建設,實現全民文化均等化,隊伍是基礎,人才是關鍵。要制定發展規劃,創造良好條件,大力培養和造就成批的優秀文化人才。要提高工作水平和創新能力,努力形成懂管理、善工作、能創新的基層文化管理服務隊伍。
(二)保障農民工的文化權益,要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加強公益性文化建設,保證廣大農民工享有基本的文化權益,其公益性質決定了其生產目的并不在于追逐利潤的最大化,而在于是否較好地實現了其社會服務功能,因此,加大投入,全力保證農民工文化活動及工作人員的基本運行經費,提高基層文化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同時提升農民工自身的參與能力。以此逐步加大財政資金對服務外來勞務工人員文化活動的投入力度,并落到實處。
(三)保障農民工的文化權益,要進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文化基礎設施是公益性文化更好地服務農民工文化活動的重要載體和依托。解決農民工參與文化的問題,就要保證文化設施的數量和質量,又要保證文化設施的開放性。文化設施的不斷完善,可以為廣大農民工開展文化活動提供重要的場所,也能夠讓他們生活在良好的社會文化氛圍之中,更重要的是能以此幫助他們培訓更加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
(一)提升工作效能,夯實服務基礎。濟南市群眾藝術館充分發揮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性、公益性、均等性、便利性”的特點,將農民工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服務對象之一,享受無差別公共文化服務,將農民工與城市居民同等對待。為了幫助農民工子女接受更好的文化教育,濟南市群眾藝術館自2007年便啟動了面向農民工及其子女的免費文化藝術培訓服務——“新市民新課堂”公益性藝術輔導培訓活動。作為全省首創的品牌公益性文化活動,深受社會各界好評,近10年來,“新市民新課堂”培訓門類日益豐富,輔導陣地不斷拓展,培訓內容涉及聲樂、器樂、舞蹈、表演、美術、書法、化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等十多個藝術門類,舉辦各類培訓近2000班次。同時,以點帶面在全市10縣區建成60個基層輔導點、20個基層示范點,培養專兼職教師骨干400余人,累計開辦公益性藝術輔導培訓2400多個班次,受眾市民多達40萬人次。其中受眾農民工及其子女就達17萬人次。該活動2007年被文化部基層文化館評估驗收組譽為“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其完全公益性走在了全省前列”,2013年成功摘取文化部第十屆中國藝術節項目類大獎“群星獎”。
(二)打造項目品牌,提升服務水平。濟南市群眾藝術館深入研究農民工的需求特點,強化農民工文化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為農民工“量身定制”文化服務。2014年,市群藝館聯合市勞動就業辦公室(農民工綜合服務中心)推出品牌文化活動——濟南市農民工才藝大賽。在2014、2015年兩屆比賽中,1000余名農民工朋友通過聲樂、舞蹈、器樂、戲劇等多種形式的才藝表演,展示了當代農民工熱愛城市、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和較高藝術才能。大賽的開展不僅為廣大農民工搭建了一個屬于自己的藝術平臺,使廣大農民工朋友在繁忙的工作中休閑下來,欣賞藝術、感受文化、品味生活、提高素質,同時也在大賽中發現人才、培養人才,繼而也讓更多的人來關心關愛為城市發展建設做出貢獻的農民工朋友。2014年,在農民才藝大賽成功舉辦基礎之上,揭牌成立濟南市農民工藝術團,吸納有專長的農民工加入,使藝術團成為農民工開展文藝活動的新載體。藝術團通過藝術培訓和組織演出,進一步引導更多的農民工朋友加入到積極向上的文化活動中來,充分展示農民工文化建設成果,增強凝聚力,進一步推進社會精神文明建設。藝術團成員跟隨市群藝館深入工地、學校、農村、社區開展“濟南市廣場系列演出”、“濟南市公共文化走進新農村”系列展示展演、“中國夢?黨旗紅”廉政文藝專場演出、“黨旗飄揚——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暨濟南市群眾藝術館‘扎根基層文化惠民’主題系列展示展演等活動,展現了當代農民工積極向上、熱愛生活的精神風貌,傳遞了社會正能量。從而形成了從培訓到展示再到不斷鞏固創新的一條龍式發展模式,構建了一個自我發展、自我完善、自我更新的完整體系。
(三)拓展活動方式,延伸服務內涵。濟南市群眾藝術館依托現有公共文化設施資源,不斷拓展活動方式,延伸文化服務內涵。充分利用館群星劇場、多功能廳、藝術交流展廳等公共文化陣地設施,組織舉辦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先后組織舉辦了“美麗家園”城市建設主題攝影展、農民工才藝大賽專場頒獎演出及“百姓影院”農民工經典電影放映等20余場主題活動;充分利用重大節慶文化活動、廣場文化活動、文化下鄉、進基層等時機開展農民工文化建設工作,將農民工文化建設與群眾文化活動開展相結合,不斷增強農民工文化建設的針對性;積極拓展農民工文化建設的分陣地,在農民工子弟小學濱河小學開展“情系農民工”文藝演出專場,為農民工子弟小學的師生送去精彩的文藝演出。針對全市優秀農民工,連續多年開展“情系農民工翰墨賀新春”向優秀農民工贈送春聯等眾多主題性公益文化活動;利用新媒體及互聯網平臺,打造農民工文化建設新陣地,以本館網站、微信公眾號及館辦刊物《群文濟南》為平臺,開設農民工文化主題活動專欄,較好地豐富了農民工文化建設的有效形式和載體。
近年來,濟南市群眾藝術館通過逐步拓寬社會公共文化服務領域,主動策劃組織舉辦各類農民工文化藝術品牌活動,在加強農民工文化建設工作中進行了有益的探索與實踐,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在進一步改善農民工文化生活狀態,滿足農民工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時,提升了農民工文化素養,維護了農民工的文化權益,讓文化傳遞溫暖,架起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