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群怡 (南京藝術學院美術學院 210000)
以江蘇為例體制內畫家與群眾間互動關系的研究
王群怡 (南京藝術學院美術學院 210000)
在我國民眾的固有思想中,藝術給人以高高在上之感,而從事繪畫創作的體制內畫家也常被認為是脫離大眾的一群。對于這樣一種論調,筆者持否定意見。本文試通過江蘇省體制內畫家群體與群眾間存在的多樣性藝術互動形式作為研究二者互動關系的突破口,從而揭示出這樣一種良性互動在中國文藝發展道路上存在的重要意義。
江蘇;體制內畫家;群眾;互動關系
課題項目:江蘇省教育廳2016年度“江蘇省研究生培養創新工程”項目:《以江蘇為例社會學視角下體制內藝術家創作生態調查》(編號:KYLX16_1351)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綜合國力的躍步提升,文藝的大繁榮已然成為推動時代前進的必然動力。文藝的發展對于提高大眾對藝術的認知有著巨大的導引作用。但在當前,普通民眾不斷增長的文藝認知還不足以使得他們完全體悟到藝術的深層內涵。在筆者看來,藝術是不同于頻發在我們身邊的,諸如生活細節一類的常態事。因此,我們不為藝術天生自帶的“高冷”感去做辯解,那些被藝術家們注入深刻含義的藝術作品,如若我們事先不對它的創作背景作任何了解,那么我們只覺它是晦澀難懂的。我們對藝術的關注度不夠多,又不明所以它的表達,這樣便很容易與藝術產生距離。
藝術與群眾的關系是這樣,那么從事繪畫創作的體制內畫家群體也就順理成章地被我們打上“難以接觸”的烙印,但這樣是否顯得有些以偏概全?在這里,筆者有針對性地對省內體制內畫家近年來與人民群眾建立起的文藝互動形式進行扼要總結,以此幫助人們更為深入地了解二者間的互動關系和其作用于中國未來文藝發展道路上的重要價值意義。
作為藝術的先行者,體制內畫家常投身于全國繪畫巡展一類的活動中。巡展作為畫家面向大眾的展示平臺,是其與群眾進行互動、交流的重要窗口。
江蘇省國畫院、美術館作為體制內畫家群體的依托單位,每年都會舉辦大大小小的展覽,加起來有幾十個。這些展覽中的作品不僅在本省展出,甚至還去到全國各地巡展。我國幅員遼闊,在不同地域文化中滋養出的藝術作品自秉持其獨有的藝術風格。因而,在全國巡展中,本省畫家不僅為當地民眾帶去一幅幅獨具地方藝術特色的繪畫作品,開拓群眾的藝術視界,同時人們也能在觀畫的過程中與畫家進行直面交流、互動,這對弘揚各地藝術文化精神、加強文化聯系、提升人民大眾對文藝的認同感有著重要的意義;就我省體制內畫家而言,他們來到當地,親身感受當地的民風民俗,不但加深了畫家們對地方文化的了解,還加強了與民眾的緊密聯系,提升了畫家們的職業榮耀感,激發了他們的想象力與創作的熱情。
除了以全國巡展的形式與群眾進行藝術的互動,多年來體制內畫家還堅守“深入生活,扎根群眾”的信念,不斷將高雅藝術帶進校園,帶入基層群眾中間。
在面向校園的文藝互動上,體制內畫家們通過舉辦畫展,開設藝術講座、課堂,積極在在校師生中傳遞藝術發展的新理念。這不僅對提升師生們的審美情趣、藝術修養和文化素質起到了強有力的感染作用,還在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在新一代人中傳承時代文藝精神有著深遠的影響。
在面向基層的文藝互動上,體制內畫家們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己任,心系廣大人民群眾,經常走進群眾中間倡導公共教育活動。在廣大人民群眾參與的繪畫體驗活動中,體制內畫家對他們進行耐心地點評與悉心地指導,使得他們不斷進步。此外,體制內畫家還通過出版論著、編纂畫冊,以圖文為媒與群眾保持著文藝上的聯系。這樣一來,人們便能夠隨時隨地進行藝術知識的學習、繪畫的欣賞與描摹,從而使得藝術緊貼民眾生活,不斷促進基層文化的發展和全民藝術素養的提高。
我們所知的,公益惠民同樣是體制內畫家聯系群眾的重要舉措。
江蘇省體制內畫家群體不忘公益,常活躍于志愿服務活動中。每年,體制內畫家們都會聯合省內外各大媒體,熱心企業舉辦公益慈善活動,通過捐贈繪畫這一形式,為助學行動、環保志愿活動義捐。他們贊助寒門學子、資助貧困家庭,支持著社會上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們,為他們送去溫暖與關愛,與人民群眾心連心建立起了深厚的情誼。
體制內畫家們的這一自發愛心行動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贊譽,他們攜手為公益事業貢獻力量,這不僅是他們責任感與擔當意識的體現,同時也讓更多普通市民共享了文藝發展帶來的累累成果。
當然,文藝互動的形式存在多樣性,作者在此研究中也只是節選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幾種。體制內畫家群體通過全國巡展,將高雅藝術帶進校園、帶入基層以及開展一系列的社會志愿服務,與民眾展開一場又一場的藝術對話。可見,他們從不是脫離群眾的一群。
我們常說“藝術來源于生活”,而生活的主體不外乎是人,生活便是人們生存過程中各項活動的總和。因而,這就決定了藝術是絕不可能脫離人民群眾而孤立發展的。體制內畫家群體肩負起的是繁榮我國藝術事業的重責,他們面對的壓力不算小,既要在平日的寫生創作中加深對生活的理解,不斷提高自身的創作能力;還要通過參與各項展覽、活動尋找創作的突破;最后,在多種形式下開展與民眾的交流對話,以己之力切實可行地推動文化的傳播,實現社會文化的共榮和諧。他們不斷深入生活、扎根群眾,為的是更好地向民眾展示出藝術的豐富性與深刻性。同時,作為民眾的我們需要明確的是:藝術從來就不曾疏遠過我們。在體制內畫家群體的引領下,我們切身感受到了藝術的魅力,對它也有了更為深入的了解。但對于我們來說,文藝的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需要文藝工作者與民眾共同推進的事業,作為文藝發展主力軍的體制內畫家們做出了表率,不斷打破矗立在藝術與群眾間的堅固壁壘,主動融入到群眾當中,時刻與人民大眾保持緊密聯系,充分發揮了人民大眾在文化中的主體作用,使得群眾更加自覺、主動地接受傳播新時代的文藝價值理念。而我們需要做的是打破長期固化的藝術認知模式,積極參與到文藝的傳播中去,與廣大文藝工作者一齊推動我國文藝事業的發展。可以說,在這樣的互動關系中體制內畫家群體與群眾兩者缺一不可,只有雙方主動積極地進行著良性的互動才能切實有效地推進我國文藝事業的發展。
指導老師:劉偉冬教授
王群怡,女,漢族,1993年3月生,江蘇揚州人,南京藝術學院美術學院2015級美術學外國美術史研究方向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