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菁 (廣西師范大學 541000)
線性景觀在濕地景觀設計中的應用研究
高清菁 (廣西師范大學 541000)
我國長時間處于發展中狀態,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高速發展帶來的是生態環境的重度污染,隨著我國1992年加入《濕地公約》以來,中國和世界上其他國家達成了對濕地景觀生態系統搶救性修復的共識:濕地是具有重大經濟、文化、科學和娛樂價值的一種自然資源。本文通過研究特殊組織形式的線性景觀在濕地景觀設計中的應用,希望將這種功能性強的形式組織方式來解決濕地生態破碎化的問題。對此希望該研究能夠對解決生態問題起到進一步的幫助。
濕地生態系統;景觀設計;線性景觀;形式
依據公約規定——濕地系指天然或人造、永久或暫時之死水或流水、淡水、微咸或咸水沼澤地、泥炭地或水域,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米的海水區(《拉姆薩公約》)。是介于陸地生態系統與水生生態系統之間的過渡生態系統,濕地系統是能夠調蓄洪水、凈化水質、調節氣候、維持生物多樣性和區域生態安全的一個自然綜合體。然而因為濕地資源本身存在方式的局限性,造成了其自然資源的不穩定,隨時面臨著周圍環境變化而引起的一系列反應,一旦喪失則不可挽回。自我國九十年代加入《國際濕地公約》以來,國內濕地景觀研究未來發展方向也朝著以下幾點進行:1.濕地景觀分類發展研究;2.濕地景觀破碎化研究;3.發展基于過程和功能的景觀格局研究方法;4.多尺度濕地生物多樣性研究;5.濕地景觀管理研究1。以濕地為主體研究對象,在一定的空間格局范圍內,根據各個斑塊的不同基質及在不斷發展、變化的多方面功能需求,通過廊道將各斑塊連接起來。
“線性景觀”(LINEAR LANDSCAPE)是一種強化形式的說法,泛指在規劃的場所內呈“線”型的由各種景觀要素組成的開放性景觀,但是我們不能僅僅是在平面化的線形意義上去解釋它,“線”只不過是一個基本的形式組成要素,而“線性景觀”則是條狀道路與景觀節點的結合體,形式與功能的結合,是開放式的功能與審美需求結合的自然或人工景觀。正如每一個點相連接,根據點分布的疏密和點本身的大小所形成的線條呈現迥異的表現形式。線性景觀,也是由一個一個大小不一、資源現狀各異的斑塊,根據基址需求而邏輯性地相連接,形成符合功能需求的景觀。最早,線性景觀被運用在城市景觀設計上,將眼光投向到城市整體肌理的恢復上,而承上啟下的“線性”恰巧可以填補這個空缺,將零散分散的城市破碎板塊粘合起來,如美國休斯頓城市廊道規劃項目和日本筑波科學城和KOHOKU新城的延伸綠道網絡設計。線狀景觀設計是按照設計中自然需求、社會需求的要求之上合理地按設計邏輯組織形成的。同時,交叉融合而又相對獨立的景觀設計學科,在對“線性”的處理上面,又與藝術美學擁有相同立場的學科特質,于是,“線性景觀”就成為了一個極佳的切入角度。
我國城市水域體系破碎化逐年加重,以武漢市后官湖綠道為例,為了恢復水域體系、修復生態水網,通過建立綠道這種線性濕地景觀來防止水域面積的縮小,并盡可能地保留原有的生態環境。基于對基址原生生態系統的研究及功能需求,結合人類對濕地景觀的多方面需求進行綜合設計。這種呈“線”型的景觀設計最早被運用在城市生態環境整體化發展2、修復上,近年來逐步被運用在了水域體系的生態修復上。這類線性濕地景觀大部分成功形成的主要依據是由基址原有的水岸線而來。岸線是水陸系統的天然廊道,這是它起過渡作用的主要原因,這種天然的景觀廊道也賦予了人工景觀與自然景觀交叉的特性,線性景觀設計成為了它合適的組織形式。線性景觀設計基于濕地生態研究的實際數據及人類休閑行為方式的需求,結合設計美學及設計人機工程學等多方面知識,邏輯性地形成完整的設計體系。隨著今年全球土地資源的匱乏和城市化進程的持續,線性景觀這種高效率功能復合型景觀設計的出現會被應用在更多的地形資源上。
在對景觀系統進行評價時,其功能與美學評價體系中87%的感知信息量由視覺信息占據3,因而人對城市景觀直接的視覺感受成為評價的重要基礎。以點線面這類表象的表現形式將景觀各個節點、公共空間有效串連起來,提高濕地景觀的使用效率并實現功能上的復合性,實現人與自然生態的緊密聯系,使城市擁有高度的生命承載力。線性景觀以一種強調本身形態的方式存在,這種組織形式本身也是由設計運用對象本身的特殊地理位置、特定發展時間段的社會需求及當階段社會生產力所決定的,因此在不同的地理前提下也會有不同的構成形態,它的形成體現著現階段社會中人類的主要核心價值需求。線性景觀自身形態組織方式決定了其生態連接性與設計形式感的功能,而基址的原有條件又決定著它的組織形式。形式與功能永遠是源自同一個地方,兩者是相互需求的關系,用形式來表達設計功能上的需求。在提高生態修復的前提下,本研究的意義在于嘗試性地將線性景觀這樣視覺上具有沖擊力的空間形態運用到濕地景觀上,發現無論是在城市肌理破碎化還是濕地斑塊破碎化的問題上,這項研究都將帶來在自然需求與社會需求的問題中得出有效解決方法。
注釋:
1.劉紅玉,李玉鳳,曹曉,郝敬峰,胡俊納,鄭囡. 我國濕地景觀研究現狀、存在的問題與發展方向[J].地理學報,2009,11(64).
2.王瓊,喬征,鄭凱.以哥倫布市為例看美國城市游憩綠道景觀規劃[J]西北林學院學報,2013,08(4):231-234.
3.吳衛光,吳錦江. 綠道景觀功能與美學評價體系框架綜述[J].美術學報,2014(01):086-089.
[1]楊久春,張樹文. 景觀生態分類概念釋義及研究進展[J].生態學雜志, 2009,28(11): 2387-2392.
[2]曹宇,莫利江,李艷等. 濕地景觀生態分類研究進展[J].應用生態學報,2009,20(12):3084-3092.
[3]劉紅玉.中國濕地資源特征、現狀與生態安全[J].資源科學,2005,27(3):54-59.
[4]孫廣友.中國濕地科學的進展與展望[J].地球科學進展,2000,15(6):666-672.
[5]唐小平,黃桂林.中國濕地分類系統的研究[J]. 林業科學研究,2003,16(5):531-539.
[6]張毅,曾群,陳玉華等. 20世紀50-70年代的圍湖墾殖與江漢平原湖泊濕地演化[J]. 濕地科學與管理,2009,5(2):52-55.
高清菁(1993- ),女,漢,籍貫:湖北武漢,學歷:研究生,研究方向:景觀設計、環境設計,單位:廣西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