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崇林 張 萌 赫浩伯 平恒源 (吉林建筑大學建筑與規劃學院 130118)
文化創意產業視域下的建筑設計前期策略研究
——以長春市為例
張崇林 張 萌 赫浩伯 平恒源 (吉林建筑大學建筑與規劃學院 130118)
本文以在文化創意理念的帶動下推進城市形象和地產行業經濟互通良好發展為例,選取長春市兩處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地產項目,通過借助文創思維對商業地產項目前期進行創意設計和技術創新,有效提升其產品自身的文化含量和技術含量,在新的產業環境下把握房地產市場的新發展、新生機,并探討其在設計前期策劃過程當中的積極意義。
文化創意產業;城市更新;建筑策劃理論;設計前期策略
吉林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項目編號2016 1019 1084
近年來,國內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城市化水平不斷提升,一大批新的地產項目應運而生。隨著文化創意產業這一概念在國內的不斷興起,房地產市場當中文化創意產業的部分理論與思想也得到了利用,往往在后期將成為其在營銷過程中的一大亮點。文化創意產業已于2009年上升成為國家戰略產業,作為近年來學術界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文化創意產業這股新的經濟增長點在黨和國家的大力支持和倡導下,得到了極大的發展。近年來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高速增長,并且高于同期名義 GDP 的增長速度,2014 年中國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 12.13%,比同期名義 GDP 的增速高出 4.73%。
建筑設計行業是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文化創意產業的新藍海。隨著人們對生活品質、城市品位的追求不斷提升,新型城鎮化、“美麗中國”、“美麗鄉村”戰略的深入持續推進,對建筑設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期待與要求,也為建筑設計產業帶來全新的發展機遇。以創造力為核心的建筑設計行業不僅履行著支撐整體產業發展的職能,更是提升建筑價值、優化城市形象的重要手段。
在當今注意力經濟時代,設計融入當地環境、具有自身文化內涵特質的建筑,更容易贏得公眾的青睞,同時也能夠提升業主和設計者的社會影響力。而建筑也正是展示城市風貌、傳遞城市精神、吸引公眾關注最為生動、廣泛、有效的手段之一。如果能夠運用建筑設計的手段,通過打造具有當地文化特色、融入文化創意元素的建筑讓更多人去了解和稱贊的城市,無疑會占據未來發展的先機。它不僅成為城市文化建設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時給開發商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甚至能夠帶動和引領建筑文化的發展。
1.國外文化創意地產模式概述
由于國外建筑策劃起步較早,至今其理論和實踐都已經相當成熟,在文化創意地產方面也有著相對完善和成熟的經驗:在歐美等發達國家,文化創意地產已經成為其傳播獨特文化、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之一。遍布世界的迪士尼樂園和在奧運會主辦城市建設的眾多“奧運村”就是其中的典型實例。
設計人員通過前期對地產項目的精心策劃,根據地域特色將文化創意元素與地產有機結合,把遠離市區的、地價偏低的地段打造成為具有高附加值、吸引大眾廣泛參與、產生大量經濟與社會效益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通過引入特定的文化概念,同時有針對性的配以商業、居住、展覽等多重業態,以適應人類活動和不斷提高的消費水平以及多元化的消費趨勢。在此過程中也為城市帶來一系列變革,城市形象也將發生巨大的轉變,城市交通體系、基礎設施建設、旅游業發展、城市更新與城市服務水平等方面都有明顯的提高。
在國外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內,通常會配以與之相對應的文化創意產品和服務項目,特色鮮明、品類豐富,其背靠自身獨立具備的設計、研發、運營能力的團隊,將生產、制作等環節外包給其他成熟廠家。這種取長補短、協作互補的運營模式在創造經濟效益的同時有利于文化創意產業的傳播和發展,同時也避免了“閉門造車”、與社會脫節的現象;在這種運營模式下創作出來的文化衍生產品吸引了更多的旅游人群前來參觀消費,實現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豐收。這種運作形式成為園區內的一項重要的經濟來源,其收入所得又不斷地用于園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文化服務管理等方面上,因而形成了良性循環。
2.我國文化創意地產發展現狀
與國外較為成熟的文化創意地產市場相比較而言,國內的文化創意地產市場目前仍然是整個文化產業發展中的一個短板,尤其是體現在其產品創意、營銷模式上,仍處于起步與探索的初級階段。
自2000年我國提出文化創意產業的概念始,截至目前已經形成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環渤海地區三大文化產業帶;其中部分大型的房地產企業意識到開發文化創意地產產品的重要性,打造了一批富有當地特色的文化地產產品,并取得了較為良好的市場反響;但是縱觀全國的房地產市場,其整體發展水平仍處于起步階段,規范化程度偏低,沒有形成成熟的產業鏈;前期規劃不合理導致后期經營混亂,往往是由文化創意產業帶動創意產業地產發展。由于前者起步較晚、影響力不足,導致最終成果不甚明顯;對當地歷史文化特色的開發程度還不夠深,導致文化資源優勢未能很好地轉化成為產業優勢。
目前來看,國內的文創地產行業發展主要存在著以下幾點問題:首先,一些大型房地產公司依賴將成熟的商業模式照搬,原樣復制給各地不同的地產項目進行開發,導致產品雷同;缺乏原創意識,沒有結合當地自身的文化特點進行創作,從而在后續的市場推廣中喪失優勢;其次,業態較為單一、缺乏競爭力,無法彰顯城市個性和人文關懷、吸引消費群體的注意,重復購買率低;再次,后期投入運營后的升級和維護工作銜接不到位,缺乏運營完善、擁有原創自主開發能力的設計、營銷團隊,因而難以形成再創作—延伸—衍化的循環。
1.萬科?長春1948商業街
2010年10月,萬科地產借鑒德國魯爾工業區的有關改造做法,從工業地產的文化旅游開發角度出發,對長春原柴油機廠廠址地塊進行改造升級,設計并規劃了一個具有德式人文風格的商業街區,并命名為長春萬科1948(藍山)項目。長春市政府、二道區政府及萬科長春公司對此項目都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能將此項目打造成為可以與北京798、上海新天地相媲美的商業街區。萬科1948商業街是東北三省首個全部使用鋼結構的商業建筑;項目園林里的十字景觀軸是由當年老廠區的主干道改造而成,擁有60年樹齡的原生樹;園區內至今還保留著記錄當年建廠歷史的1053本俄文書籍以及部分廢棄的鐵軌與火車頭;在吉柴舊址上保留下來的老蘇式廠房,散發著異域風情,在歲月變遷中保持著自己獨特的姿態;紅磚墻、坡屋頂穿越時光,仿佛置身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無不保留著濃厚的工業文化氣息。
作為長春首個工業建筑改造項目,商業街匯集了品牌商鋪、吉柴歷史文化展覽館、休閑俱樂部等。為此長春萬科公司不僅組建了具有明星陣容的商業運營團隊,而且還聘請香港SPACE公司作為其招商顧問,面向全國的知名品牌發出邀請。一時之間,偏安一隅的吉林長春,集聚來自全國各地大量品牌的經營業主,為長春這座工業城市開辟了一個幽靜雅致、極富文化韻味的時尚地標。
2.萬達長春電影文化中心
作為新中國電影事業的搖籃,長春這座城市對電影有著獨特的情懷,電影已經融入長春人的文化血脈:2015年長春市觀影人次達到676萬,是全市總人口數的1.5倍;與此同時,萬達院線長春區域票房在萬達集團全國區域院線排名中名列第一,萬達影城在長春市的開店數量也位居全國首位,萬達的品牌價值在長春也早已深入人心。因此,萬達集團于2015年摘下長春市紅旗街老建工學院地塊,并將其核心定位確定為萬達長春電影文化中心,將萬達集團的影視文化優勢與長春城市電影文化血脈有機融合。
萬達長春電影文化中心地處長春市核心地段、第三大商業區紅旗街,與新中國第一家電影制片廠——長春電影制片廠隔街相望。項目依托萬達集團的強大的電影資源優勢,結合長春文化,斥資打造建筑世界電影文化街,在城市繁華商圈再造電影文化中心,結合電影文化概念,重新定義項目主體商業主題;在建筑立面和園區內街道商戶美陳設計上,融入了豐富的電影元素,并用奧斯卡、戛納、蒙特利爾等世界知名的電影節來命名社區道路和中心廣場,形成主題鮮明、打動人心的電影文化街區。整個項目傳承百年紅旗街和長春歷史文脈,將以電影文化為主題的超五星級酒店、世界電影文化街、住宅項目文華公館和娛樂商業配套等多重業態融為一體,打造城市會客廳,與長春電影制片廠、紅旗街萬達廣場呈鼎立之勢。項目落成后,無疑將成為令長春人驕傲的城市名片。
通過分析國內外文化創意地產的發展現狀,以長春市為例進行實地參觀調研后不難得出:建筑設計產業與文化創意產業跨界融合,創作具有獨特精神內涵和人文底蘊的建筑,在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的今天,有著得天獨厚的政策和資源優勢,在房地產領域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文化創意地產要求設計者對當地文化必須要進行深入發掘,再通過自身設計完成創意語言的傳達,這也是其核心價值所在,即能夠精簡地將當地特有的文化元素進行提煉、再準確地通過建筑設計的手段將思想傳達給受眾。
在文化創意地產項目設計中,不僅需要經歷建筑空間形態設計、室內裝修設計、配套設施設計、景觀規劃設計等基本過程,也要進行必要的市場調查、消費者行為心理分析、項目定位、項目規劃設計、主題策劃等等工作。只有在正式設計開始前對這些內容進行仔細的考量,方能在項目設計期結束形成一套完整、合理的項目方案;并且在此過程中不僅需要有各專業成員之間的通力配合,還需要工程設計人員具有一定的人文素養和精神底蘊,這一點貫穿于整個地產項目的全生命周期。
設計出形象適宜并且使用起來便捷、舒適、安心的校園文化產品,營造完善和更具人性化的人文環境,可促使人們比以前更依戀和熱愛他們工作、學習和生活的城市;文化創意地產產品的優化升級能夠改善城市環境,提升居住區生活品質,進而更好地傳承城市精神,促進文化創意產業整體持續快速協調發展。廣大的建筑設計策劃從業者,要承擔起“城市設計”的重任,把握時代脈搏,把握科技進步的趨勢,不斷吸取先進的設計思想和技術表現手法,實現藝術和技術的完美結合,創造出更多更優秀的作品,為“美麗中國”建設作出更大貢獻。
周之靜.以產業類歷史建筑及地段為載體的創意產業園景觀更新研究[D].南京農業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