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展盛 (廣州美術學院 510260)
視覺存在的真實
——寫生淺議
廖展盛 (廣州美術學院 510260)
寫生的真實感受相較于系列的創作活動,簡言之都是一段經過篩選的自我獨白。寫生,其實是一種主動的發現和抽取美的形式,瞬間融入你的主觀感受,對客觀對象進行濾化,從個人的“視覺趣味”出發,尋找能給予自己視覺享受的條件要素,用屬于自己的形式語言去呈現對象的真實狀態。
寫生;觀看;視覺形式
繪畫作為個人精神表達的一種媒介,在過去或現在都有著不同的情感和現實訴求,社會環境和人文感受的差異,決定了作為社會個體的藝術家所呈現的不同真實狀態,我覺得在此基礎上創作的繪畫作品都是一種個人精神高度的寫實。
“藝術確實是符號體系,但是藝術的符號體系大小必須以內在的而不是超驗的意義來理解,我們應該從感性經驗本身的某些基本的結構要素中去尋找,在線條、布局,在建筑的、音樂的形式中去尋找”。1寫生,在詮釋繪畫語言和題材多樣性的基礎上,改變了相當部分人的感官意識,寫胸中之境,寫生不僅僅只是簡單的描摹再現,藝術家更多的是在書寫內心胸中的意象——一段經過篩選的獨白。這體現的是藝術家對作品意識形態的一種領悟和對“繪畫”的一種看法,而這絕非是簡單再現所能盡之。
寫生的真實感受相較于依靠圖片進行再創作的繪畫,就其本質而言都是對自我審美的一種檢驗,無論作品的形式語言和繪畫技巧如何絕妙,都只是想呈現內心的真實意愿,這其中的感受并不一定是唯一的,藝術家的目的就是要用敏銳的視覺形式以新穎而出乎意料的結構來拓展我們認知的范疇,而不是將世界本初的形狀表現出本已熟悉的樣子。寫生應該從另一種視覺的方式去重新發現現實,把對生活的反思、對現實的轉變付諸于畫面,給觀者提供不一樣的視覺想象的空間,這便使得我們的“寫生”脫俗于對自然的完全模仿和簡單再現。繪畫其實是不易的,有些轉瞬即逝的畫面感也許只有在寫生中才能很好的意會,你會在這瞬間融入你的主觀感受,對客觀物象進行濾化。很多看似隨意的點、劃實質也是反復推敲和有意安排的,需要點線面以及色塊的冷暖來協調畫面節奏。英國藝術史家郝伯特里德在他所著的一書《現代繪畫簡史》中說:“整個藝術史是一部關于視覺方式的歷史,關于人類觀看世界所采用的不同方法的歷史……我們觀看我們所要看的東西,我們所要看的東西并不決定于固定不移的光的定律,甚至不決定于適應生存的本能(也許在野獸中可能)。”2
我心中的寫生,其實是一種主動的發現和抽取美的形式,從繁雜的物象中組織和重建畫面的內在結構,以神于形表達自己觀看方式的一種繪畫。在寫生創作中用心體會物象自然,注重畫面的作品品質,在表現對象的手法上,刀、筆、布之間的碰撞和結合的形式使作品的色彩氣息和內在的品質表現豐富。倪瓚、八大等人的繪畫正是在物象抽象元素的提取和符號化中得以突顯,西方的油畫大家塞尚和梵高亦同理。正如羅丹所說,“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發現”。每個人的藝術都是一輩子的事,不斷的有新的想法,才會有更好的東西出來。一如我們所熟知的婺源李坑村和安徽的西遞村其實建筑上都屬于徽派風格,在面對熟悉的自然環境的時候有些人可能會感到審美的疲憊,一方面這是可以理解的,但作為藝術家而言也是不正確的——這與你看待事物的方式有關(莫奈晚年不知道畫了多少幅熟悉的睡蓮)。一個藝術家觀看的方式與思考的層面決定了畫面的表現形式,而與物象的重復無太大或直接的關系。梅洛龐迪說過:由于有了塞尚的調色板,我們才看見了圣維克多山,這兩個關系的調整,是一條二十世紀現代藝術之后的繪畫新路。
寫生于我而言,調性可以很主觀,但我不太認為拋開該有的造型只為色彩而存在的一些畫面,無論作品的形式語言和繪畫技巧如何絕妙,呈現內心的真實感受是目的,這其中的感受并不一定是唯一的。個人對美的直觀感受——“寫生”之與我一直都是真實的再創作。正如中國畫在世界自立體系,它不看世俗的眼色,在自己的墨色和意境中馳騁,野的性情里面其實潛藏著實力。
藝術家本來就是沒有很多路可以走的,繪畫本身是集思想和眼光在手的整體呈現,每個畫家都是自我精神與性格獨立走向完善的創造者。梅洛龐迪還有一句名言:當你把身體借給世界,世界才得以顯現。每個人看待世界的方式不一樣,審美的要求和對觀看的切入點也不一樣, 這和他受教育的知識層面和所處的社會壞境有關,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取舍使得各自有自己不一樣的情感表述。不刻意向誰學,不定不切實際的標準,更不能像競技場上那樣和某人比賽,畢竟藝術不是競技!要把畫畫好,真誠和勤奮很重要。我們生活在大數據和信息共享的時代下,社會變化如此之快,藝術反而應該相對冷靜些,個體的獨特精神的創造將受到社會的強烈關注,而繪畫折射的強烈的個性智慧和精神狀態所反映的價值是不可估量的,自我的美學和人文素養的錘煉以及對時代訊息萬變下的一種警惕與判斷決定了他所代表的立場和價值取向。
繪畫作為個人精神表達的一種方式,在過去或現在都有著不同的情感和現實訴求,社會環境和人文感受的差異,決定了作為社會個體的藝術家所呈現的不同真實狀態。梵高的熾熱,郁特里羅的憂傷,柯羅的優雅,貝克曼的激憤,他們以及我們身邊從事繪畫藝術的人,每一幅作品都是為自我強烈的情感體驗而生,無需自我言說,畫中一覽無余。在技法語言日臻成熟的當下,寫生的“味道”顯得尤為重要, 在我個人看來,作畫必須要從個人的“視覺趣味”出發,尋找能給予自己新鮮感和視覺享受對象,抓住物象本質的生命力,這種生命力的表現并不是外形的相似,也不一定是超寫實的描摹,而是依照自己真切的對物象的感受用屬于自己的視覺形式語言去呈現對象的真實的狀態。
注釋:
1.卡西爾著,甘陽譯.《人論》.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年版 218頁.
2.赫伯特.里德著,劉萍君譯.《現代繪畫簡史》.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79年版第5頁.
[1]美-杜威著;程穎譯.藝術即體驗[M].金城出版社,2011.
[2]英-貢布里希著;范景中譯. 藝術與錯覺[M]. 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
[3]法-福西勇著;陳平譯. 形式的生命[M].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4]姜耕玉著.藝術辯證法—中國藝術智慧形式[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張堅著.視覺形式的生命[M].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4.
[6]孫建平,康泓著.大師的手稿—探索當代素描肖像[M]. 河北美術出版社,2011.
[7]石炯著.構圖.一個西方觀念史的個案研究[M].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8.
[8]法-讓.克萊爾著;河清譯. 論美術的現狀[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廖展盛,男,助教,1984年8月生,廣東韶關人,廣州美術學院文學碩士,廣州美術學院教師,研究方向:美術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