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貫宇 (青島藝術學校 266000)
單簧管基本功訓練漫談
張貫宇 (青島藝術學校 266000)
單簧管雖然是西洋樂器家族中較為年輕的一員,但其憑借著優美的音色和豐富的表現力無論作為獨奏還是在交響樂、室內樂、爵士樂以及各地民間音樂中都有它獨特的身影。如今單簧管已經成為普及最廣,運用最多的管樂器之一。學習單簧管是掌握一項技能,演奏者需要身體力行的參與其中,本文我將從單簧管吹奏的口型、氣息、運指、吐音(運舌)四個方面探討關于單簧管基本功訓練的一些經驗與心得。
嘴部作為身體與樂器的銜接部分,在發音、音色音質、氣息調節的等方面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學習者在初期掌握正確的口型是首要任務。談到口型事實上每個人的具體條件不同,有的嘴唇薄,有的嘴唇厚,牙齒的整齊程度也不一樣,所以要根據每個人不同的生理條件靈活運用。一般要注意以下幾個共同點:
1.口型預備
我們的上下嘴唇四周的環形肌肉群稱之為“口環肌”,在吹奏時要求上唇以上肌肉向上提呈微笑狀態,下唇以下肌肉向下拉呈發“哎”音狀態,口環肌的肌肉群始終保持向四周伸展的拉緊狀態;上下嘴唇中間出氣口稱之為“口風”則始終保持松弛狀態包裹住笛頭和哨片不漏氣即可,保持氣流通暢讓哨片充分振動發音,因此在吹奏時口型是亦松亦緊的狀態就像古代的車輪。
2.笛頭的包含
當吹嘴含在口中時,上牙放在笛頭坡面的三分之一處(自吹口部分起)上唇自然下落;下唇包下牙,放在哨片坡面的二分之一處,上下齒應垂直對齊避免下齒突前咬合或超咬合。注意笛頭含少了哨片參與振動的少聲音小,含太多則聲音粗糙難控制,最好自己邊吹邊試,找到最好聽的發音位置,逐漸把它固定下來。
3.內腔的構建
臉型、面部肌肉的力量、唇的厚度,口腔的尺寸與形狀、牙齒的結構以及整個呼吸器官的能力是根據個人不同情況須分別調整的幾個因素。效果是最終的答案,以上所列的諸因素的正確結合需要運用智慧進行反復的試驗、調整和選擇,相信你一定能找到最好的聲音。
呼吸對單簧管吹奏者來說,除了滿足生理上身體的氣息交換需要外,還是單簧管發音的動力。單簧管的發音是依賴哨片的振動引起管內空氣柱的振動而發出聲音的。要達到這一目的,就要向管內不斷的吹氣,吹進的氣流使哨片和空氣柱振動,這時氣流的作用就似弦樂器上弓子的作用。
自然呼吸—吸氣和呼氣時間基本相等;呼吸主要用鼻腔;呼吸是下意識的;不使用最大呼吸容量,每次呼吸容量約500毫升;呼氣時膈肌和肋間肌很快就放松,恢復原狀過程快。
吹奏呼吸—吸氣時間短,呼氣時間長,做到快吸慢呼;呼吸主要用口腔;呼吸是有意識、有控制的,吸氣要快而多,呼氣要長而有力,特別要克服想快速將氣呼出的自然傾向;使用較大呼吸容量,有時甚至使用最大肺活量,每次呼吸容量可達3000-4000毫升;呼吸時膈肌和肋問肌很有控制的慢慢放松,恢復原狀過程慢。
由此我們看出吹奏單簧管的呼吸與生活中的自然呼吸(胸式呼吸)截然不同,我們通常運用“胸腹式呼吸法”,具體方法如下:
1.吸氣
吸氣時,用兩嘴角和鼻自然、平靜、快速而無雜聲地將氣吸入肺的下部,同時,胸腔、兩肋、腰部四周、腹部都要自然擴張。當胸腔擴張至橫膈膜(位于胸、腹之間能伸縮的薄膜),腹部受到橫膈膜下降的壓力,腹部內臟組織向腹壁移動,就會使肚子隆起,這并不是說要把氣吸到肚子里。因腹部沒有呼吸器官,而是由于吸氣時胸腔擴張,橫膈膜下降,腹部組織移動,才使肚子隆起。這樣就擴大了胸腔的空間,肺越擴張,吸入的氣也就越多。橫膈膜下降1厘米,可使肺部容氣體積擴大250-300立方厘米。如作強吸氣時,一般橫膈膜可下降3厘米左右。
2.呼氣
呼氣(發音)時,利用胸肌、橫膈膜和腹肌聯合控制,在保持吸滿氣,腹部鼓起的狀態下,腹壁逐漸收縮回復原狀。同時,借助于腹肌的壓力和橫膈膜的支撐力,使吸氣時下降的橫膈膜逐漸抬起回復原位,將氣流控制成如同一根非常自然、平穩、均勻、有節制、通暢的“氣柱”呼出。
練習方法:
①仰面平躺在床上如同睡覺,自然進行呼吸,雙手分別按在腰腹或在腹部放一本字典,體會胸腹式呼吸的動作過程。
②用聞鮮花和做深呼吸的感覺,體會呼吸的正確部位。
③想象一下當你在受委屈時哽咽抽泣的狀態,把抽泣的動作夸大一點,放慢一點。
④長音練習是很好的練習方法,感受氣息對聲音的支撐,需要持之以恒不斷練習來逐漸提升呼吸技巧。
在實際運用上,氣息是單簧管發音的源泉,出于對吹奏的要求呼氣時需保證氣流的集中、均勻、節約、通暢,重要的一點是不要利用的靠嘴部或身體擠壓來將氣“吹”出而是利用氣壓差來發音,這樣才能吹出自然放松的聲音;吸氣時的時機要準確合理不應破壞樂句,快速(占用時間但不耽誤拍子),根據樂句的長短、力度來吸入適量的氣,不宜過多或過少。
演奏者的運指速度對樂曲的節奏有著直接的影響,所以在一開始練習時,就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手指在鍵子上活動時,應當松馳有彈力,不要緊張或過分用力,避免手指僵硬而影響其靈活性。
第二,演奏時手指不要抬得過高,否則在換指演奏時會影響演奏速度,一般抬起一個指頭厚的高度即可。
第三,關于手腕的力度問題,初學者一般在左、右手大拇指托住手托后,手腕會感到很吃力,生怕托不住樂器,這樣就使右手四個指頭緊張,影響動作的靈活性。所以,手腕的力度要適當,不要過分緊張。
第四,在十個指頭中,無名指的靈活性是最差的,反應比較遲鈍,除加強練習外,還可以用這樣的方法來練習無名指的靈活性,即在使用無名指時,將手指按指的力量集中到大、中、食指上,并用力捏住管身,這樣無名指就有輕松靈活的感覺,速度自然能快了。
吐音是吹奏樂器的一種重要演奏技巧,吐音雖然以舌頭的運動為主但優質的吐音效果依賴舌頭與口型、氣息、運指的綜合配合和運用。吐音通常有以下兩種使用情況:
1.音頭的處理
音頭用于單個音的開始或一個樂句的起音。音頭的吹奏實際上并不是用舌去觸及哨片,而是將舌從哨片的頂端移開。舌尤如是氣流進入笛頭管嘴的閥門,發音前吸氣做好口型,舌前緣先觸哨,送氣口腔內部形成氣壓支撐,舌尖輕輕縮回,氣流準確、順利的進入管嘴。舌尖若回縮慢了,氣流受阻,發音笨重而遲鈍,有憋氣感覺。舌尖若回縮太早,就是通常講的“氣吹音”,舌等于不起作用,音頭模糊而不準確。舌和氣若配合不好,常常要耗費很多的氣息,浪費極大,效果不好。另外,在發“音頭”時,腹肌有將氣“頂住”的感覺是對的,但緊接著腹肌就要慢慢地回縮。
2.旋律中的吐音運用
包括連奏吐音(Legato)與斷奏吐音(Staccato),與連綿歌唱的“圓滑音”恰恰相反,要求音與音之間要有明顯的分隔彼此斷開,要求聲音結實、干凈、有彈性,節奏要均勻平穩,適于演奏熱情歡快、激昂活潑的曲調。具體方法是吹奏單簧管時是在氣流不斷的情況下通過舌頭碰撞哨片瞬間阻斷哨片的振動將音斷開來取得長短、強弱不同的吐音效果。
以上講解的關于口型、氣息、運指、吐音(運舌)的概念及相關訓練方法是單簧管乃至任何吹奏樂器的四大基本功,它們要求學習者既要單獨訓練也要學會整合統一。相信學習者通過科學和持久的練習不斷增強對樂器的駕馭能力,來得到更加完美的演奏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