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霞 (海南師范大學 571127)
高校美術眾創實驗室的構建探析
余 霞 (海南師范大學 571127)
本文以高校美術眾創實驗室的構建為目標,圍繞高校美術眾創實驗室的構建思路、人才培養及管理運行三個方面展開探析。
美術眾創實驗室;組織構建;運行管理
2015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在國家層面首次提出建設眾創空間平臺,推動 “大眾創業、 萬眾創新”。高校作為創新創業的主力軍,是創客生成的主陣地,具備建設眾創空間的獨特優勢,因此雙創環境下推動高校眾創空間發展,對于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促進畢業生高質量創業就業和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持續蓬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作為創新創業高地的高校美術學科,近年來了發展十分迅速,但除屈指可數的幾大美術院校建設美術學科創新實驗室外,關于美術學科眾創實驗室建設的報道卻鮮有見到,為此本文將從高校美術眾創實驗室的構建思路、人才培養及管理運行三個方面展開探析。
美術學科實驗室是由雕塑實驗室、版畫實驗室、陶藝實驗室、漆畫實驗室、書法實驗室、攝影實驗室等組成,通過整合各個專業實驗室資源,實現實驗室資源共享,在此基礎上搭建融合形成美術學科眾創實驗室平臺,分為:創意咖啡吧、產品孵化室、創夢工場、綜合服務辦公室等4個子平臺。
1.創意咖啡吧
利用美術實驗樓大堂、圖書室、走廊等容易聚集人氣、進出方便的地方建立創意咖啡吧,為學生創客提供展示、路演、交流及社交空間。各種創新內容在這里展示與交流,不同思維的學生創客在這里碰撞與交融,是創意產生并持續不斷迭代升級的動力源泉。
2.產品孵化室
創新創業的核心是將想法變成實物,因此培養美術學生創客最重要的平臺就產品孵化室。產品孵化室是基于整合美術學科各專業實驗室的基礎上建設起來的,學生創客可根據自己產品的需要在不同實驗室里做試驗,對產品進行精雕細琢。
3.創夢工場
創夢工場是創新創業團隊的夢想工作室,供學生創業團隊入住辦公。
4.綜合服務辦公室
負責眾創實驗室的日常管理工作,同時為學生創客提供財務、融資、知識產權、創業公司運行管理等咨詢服務。由學校選派經驗豐富,技術精湛的教師來牽頭管理。
1.創新實驗教學模式
培養創新型美術人才是眾創實驗室建設的根本目的,這就要求在平時的美術教學中要緊密圍繞著眾創實驗室展開,將學生以前零碎的、分散的創新創業活動積極融入美術各專業的實驗教學課程中,利用專業教師開發出一系列創新教育引導課程,建立多層次、立體化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以此來指導學生的創新創業活動。這就要求美術眾創實驗室平臺要立足于美術專業技術的創新,把專業創新做到極致,緊密圍繞美術專業的核心技能、能力,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其次設置基于美術專業的技術創新,開設創新創業的導引式專題講座,協助學生規劃創新創業路經,展現學生的創新成果,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基因,將其創新成果、創業作品在創意咖啡吧進行展示、發布,與其他創客分享創新、創業經驗,推動學生探究式探索,培育美術眾創實驗室的創新創業文化氛圍。
2.培育創新創業文化氛圍
美術眾創實驗室的文化氛圍是指籠罩在實驗室整體環境中,在各個美術實驗室、美術眾創平臺中所形成的習慣、特定傳統、行為方式的精神格調。為了創造美術眾創實驗室的良好文化氛圍,首先是根據各個美術專業實驗室的特點進行設計、裝飾具有創新創業的文化圖案和布局等,同時制作創新創業視頻宣傳片、宣傳手冊和網絡互動平臺,在眾創實驗室人流量較大的走廊等地建立產品、作品、成果、先進事跡、先鋒模范等宣傳海報,以此來宣傳感染學生,激發學生創客的創新創業欲望,讓學生創客真實感受到創新創業文化的氛圍,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潛移默化作用。
1.施行開放式的管理模式
為了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創新創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鍛煉學生創客的思考能力、動手能力和創造能力,讓更多學生創客理解科技與藝術,樂于創新與制造。無論是教師創客還是學生創客,需要進駐眾創實驗室的可以隨時向綜合服務辦公室提出申請,工作人員審核通過后即可進駐,由綜合服務辦公室及時提供后勤保障工作,并實時跟蹤評價和反饋。
2.建立高校、企業和創客相結合的運行機制
目前,高校眾創空間的運營模式主要有:(1)高校自建自營模式:如浙江大學紫金創業元空間、溫州大學眾創空間等,這些高校眾創平臺均由高校自建自營,不足之處是不能發揮出企業的市場化作用;(2)高校和企業共建運營模式:代表性的高校眾創平臺有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的HD-PARK和浙江理工大學的“尚+眾創空間”,這種模式的好處是即能發揮出高校的教育管理作用,又能發揮出市場化引導作用,但難以充分調動創客的創新積極性。為了充分發揮出高校的教育管理作用和產業的建設和市場化服務作用,同時還能發揮出創客的創新作用,建議美術眾創實驗室的運營機制由高校、企業和創客三者聯合運營,這是較為理想的一種運營模式。
[1]張小川,楊武,胡新宇 等.高校眾創空間的建設實踐 ——以重慶理工大學星云智慧空間為例[J].重慶與世界,2016(5):53-56.
[2]浙江省團校課題組.從“創客” 到“創業” : 高校眾創空間創業生態圈的構建[J].青少年研究與實踐,2016(4):14-19.
[3]李雙壽,楊建新,王德宇 等.高校眾創空間建設實踐—以清華大學i.Center為例[J].現代教育技術,2015(5):5-11.
[4]王迷迷.高校眾創空間的組織構建與服務機制研究[J].信息技術與信息化,2016(8):11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