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維菁 (重慶科技學院 400050)
大學公共音樂教學形式與課程設置的構想
曾維菁 (重慶科技學院 400050)
大學音樂課程一直是在大學學習階段擔任美育教育的重要學科。學生從高中階段進入大學階段。大學生在面對知識,能力,思想更趨于成熟,對于主動通過各種渠道選擇知識的能力增強的大學生而言,多樣性的藝術教育操作形式無疑對他們有更大的吸引力更能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完善的課程設置及評價體系的構建,才可以更好的發揮公共音樂課程的教學效果。
公共音樂課程;課程設置;評價體系;大學生心理
在國內的一般高校中普遍采取的是公共選修的形式,公共選修課的概念就是針對全校學生的公選課,目的是選擇性的達到通識教育的目的。而在一些辦學條件較好,又比較重視藝術課程的學校,會采用限定性選修課的形式。所謂限定性選修課,就是在大學四年中,要求學生必須修滿幾個要求的藝術課程學分,其中可以選擇音樂、美術或者舞蹈等藝術課程,最終的目的是要求所有學生必須選擇藝術類課程以達到藝術審美修養的提升。美國高校對于藝術課程是十分重視的,在優秀的高校中將藝術課程作為基礎核心類課程編入教學計劃。所謂基礎核心類課程,就要求藝術課程作為公共必修課在學校開展。學生可以根據需要自主選擇美術,文學,舞蹈,音樂等類別的人文藝術類課程。那么能夠得到藝術教育熏陶的學生的面積自然增加。
(一)筆者設想,公共音樂教育可以一定程度上的走出教室離開板凳。比如藝術團的形式,大部分高校的藝術團是校級的形式,部分學校參加藝術團是有學分的,一般是2個學分。據筆者了解,藝術團形式參與藝術教學效果比教室的選修課更好,因此,如果能落實藝術團的歸屬于上教務網的課程,并確認好學分的落實,那么為公共音樂課程開辟了一個效果更好的領域。
(二)校園藝術周的形式,展開的頻率肯定是以每周的形式展開的,這不僅需要音樂學科的配合還有其他各種姊妹藝術的參與,在每一周用不同的形式進行藝術活動展示藝術之美。參與此活動的可以是藝術團或者是選擇音樂課程的學生以班級形式進行表演。增加了參與學生的面,并且可以達到激起身邊未參與同學的興趣,總之這樣的形式就成為了一個良性循環。
(三)藝術講座的形式,由教師或外聘不定期的向學生傳授與音樂藝術相關的知識或者新鮮的見聞,提供寶貴的影音材料供大家觀看,討論。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的一種教學形式,形式相對自由隨意容納的人數比較多,并且透過這樣的平臺可以給學生一個更廣闊的知識。
(四)音樂競賽形式,主要表現為學校里舉辦的歌手比賽等形式,可以舉辦以公共音樂課為單位的合唱比賽、獨唱比賽,由學生自己組織編排,請教師指導或者協助。這樣的比賽不僅增加了班級的集體主義精神,鍛煉學生主動探究美的能力,也增強了他們的團隊合作意識。也為學校創造了更多的藝術氛圍。
大學是由青少年向成年人過度的關鍵時期,從心理發展上來看,是走向成熟而又并沒完全成熟的時期,認知水平發展很快,思維也從過去的經驗型轉向理論型,情感從過去的激情體驗過度到充滿熱情,行為上從沖動型發展到有一定自動能力等。所以在教學的方法與手段上,不能繼續沿用中學的模式,我們需要針對學生的學情,調整采用更好的教學方式及手段參與教學。
(一)大學生已經是一個半成熟的成年人,照本宣科的教學方式都早已被拋棄。在音樂教學中早已經將學生的主動性作為學習的根本動力,在大學這樣的課堂更是如此。教師的語言要盡量的減少,多把話語權交到學生的手上去,在創設教學問題的時候應該盡量提出一些能誘發學生主動探求知識的問題,讓學生去討論去探索。無形之中就鍛煉了學生的能力,使其漸漸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
(二)在教學環境創設的時候,一定要把整個課堂營造成為平等交流的平臺。從教學活動一開始,就創設出平等的平臺,放松學生頑固的教師與學生有距離的心理想法。還可以在課程中期,把課堂教給學生。分成小組,給出問題的關鍵,由學生自己去分配去查找相關資料,整合資料,最后拿出來與其他組的同學交流。最后將整個班負責的每個部分串聯,成為一堂課。這樣的過程,鍛煉了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提高篩選知識的能力,形成一個良好的追求知識真理的習慣。
首先按照基礎教育對評價體系的構建,它分為三個部分。第一是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第二是對教師教學過程的評價。第三是對課程管理者的評價。下面筆者將著力談談對學生的評價。隨著教學模式的改變由過去的以教師為中心變為以學生為中心的形式,過去單一的終結性的評價方式被淘汰,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多元評價方式開始興起。一個良好而全面的評價體系能監控到整個學習的過程,促進學生學習的欲望。
(一)評價內容
評價的內容應該根據學生具體選擇的課程類型,來制定評價的標準和依據。筆者認為,在高校階段不能將評價學習的基礎知識的機械記憶作為評價的主要內容。應該將學生對知識的運用,思維,拓展的能力作為評價的主要內容。
(二)評價形式
評價的形式的多樣化,比如過程性評價、終結性評價。評價主體的多樣化,比如自我評價、相互評價、教師評價的形式。筆者認為可以采取更豐富多樣的集體實踐活動形式或者個人關于音樂文化的課題論文形式。還可以用比賽的形式,比如演唱與合唱編排的班級,就將班級分為幾個小組,自主編排合唱,內容可以自選也可限定。對學生僅僅使用終結性評價其實就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不同的學生對于感知,體驗音樂美的能力及方式都是有區別的。如果忽視過程的終結性評價就會導致學生無故被否定,失去學習積極性。過程性評價指的是在教學實施的過程之中,對學生學習的動態進行及時的反饋,并對反饋進行及時的調整。多樣的評價形式,不僅是對教學的評價,亦是對教學興趣的再激發,教學內容的再鞏固。
綜上所述,高校公共音樂課程在高校美育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然而現狀卻不容樂觀,期待從課程形式體系上作出更多的完善。筆者在文章中對高校音樂課程形式及評價方式,操作形式上做了粗淺的設想,以遵循大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基本,希望能為公共音樂課程提供一些新的想法。
[1]尹愛青.學校音樂教育導論與教材教法[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9.
[2]周彤彤.素質教育下的大學音樂教育作用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3(6).
[3]王珊.大學音樂教育現狀及其發展[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3.
[4]武慧.綜合性大學音樂教育公共平臺建設構想[J].西南科技大學學報,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