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龍 (湖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410000)
基于感官媒介的空間理論探索
劉金龍 (湖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410000)
為了更好的理解感官媒介所形成的感官空間,在基于個體經驗的基礎上重新梳理了視覺空間、聲覺空間、觸覺空間的一些與個體經驗相符的空間形態的概念及其產生。試圖在感官媒介與感官空間聯系的探索中獲得對于空間思想的新理解。
感官媒介;視覺空間;聲覺空間;觸覺空間
當互聯網終端使得人類原有意識下的空間世界開始混沌,人出于本能的對原有價值觀的堅守而不斷的譴責這樣的變化,以往的我們所以為的空間概念也在慢慢的開始改變了,這催促這我們去探索和深思這些新的變化,而這也是我關注和探索感官空間的動機。
一直以來我們主流的傳統空間是以視覺經驗基礎為主導體驗的,而且具有一定時空性的理解,正因為這樣的媒介基礎環境也催生出了許多關于空間思考的理論的出現。但是傳統意義上的空間更多的是停留在視覺維度上,盡管在接觸所有空間的時候都在強調感受力。皮埃爾.布迪厄的“場域”理論也好,還是列斐伏爾“空間生產”理論也好,許多設計師都從前期的環境設計研究中遇到了空間設計中的“空間問題”。我們知道空間理論的體系一直是不完整統一的,所以進入到整體的空間環境中以我們的五感來感受,以我們的大腦來接觸來探索可能存在的理解方式。而這里我們要探索的的是關于感官媒介空間的一些理解。
我們許多研究者關于空間的研究就像是在打開一個未知的箱子,我們清楚的知道箱子里是裝著空間的,又并不知道箱子里具體裝了什么空間,我們無法做出很好的詮釋。于是,我們只能將自身感官全部置身于空間的問題中來研究。于是基于感官媒介的空間理論就被提出來的。而最早提出聲覺空間與視覺空間的概念是麥克盧漢。麥克盧漢在研究媒介與空間問題的時候給我們提供了一種新的不同角度的媒介語言,他用它來研究空間中的物體包括各類建筑室內室外與人工制品所構成的一切,也就是包囊全部的空間本身,他提出我們可以將環境看成是一種結構性的產物來進行研究。在蒂利特在解釋羅馬人是最先進入封閉空間的人的時候提出,羅馬人通過將拱置于一種矩形之內而最先實現了對空間的封閉,而這種空間便是所謂的視覺空間,當然這是相對晦暗的金字塔的內部空間而言,他不認為晦暗的金字塔能容納空間。但對此卡爾威廉斯提出反對意見,他認為盡管金字塔中的空間是昏暗的,但可以被視為一種相對的聲覺空間。
而以上關于聲覺感官空間的爭論又促使了麥克盧漢對于空間問題的深度思索。于是在《聲覺空間》中他是這樣完整表述的,麥克盧漢認為聲覺空間不是一種可以被裝進封閉容器的視覺化的空間,它應該是一種沒有邊界的并且始終處于一種可變的流動化的的動態空間,并且它無時無刻在生成自己的聲覺維度,并寫入到意識空間中,這是區別于視覺空間的特點。所以聲覺空間可以形容成一個沒有固定邊界的球體,它是由物象本身構成的空間,而不是容納物象的空間。很明顯,麥克盧漢對于空間的藝術化表現的態度,使他認為空間是超出視覺而存在的。所以麥克盧漢認為人的感官媒介可以產生空間,也就是說所謂的視覺空間只是一種相對于聲覺空間或者其他空間而存在的其中一種感官空間形態而已。聾子所看到的空間,也就是視覺所具有的空間化能力而形成的空間。盲人所聽到的空間,就是基于聲覺所具有的空間化能力而形成的空間。
現代生物學證明觸覺是人的第一感覺,與人腦同一組織的皮膚產生的觸覺感官的形成先于視覺、聲覺和中樞神經作用之前。但是在我們談及感官空間的時候往往會忽略掉或弱化掉其重要性。因為我們覺得相比之下視覺和聲覺更重要。在很長一段時間,我們將觸覺媒介視為一種身體“視覺”,比如我們摸到一樣東西,可以憑感覺描繪出其大致的樣子。軟與硬、冷與熱、粗糙與細膩等等,都需要從觸覺獲得認知。我們之前提到過的視覺空間的視覺則是一種三維的幾何視覺體驗,所以我們經常將觸覺體驗視為身體感覺之間的互動或者通感,即所謂的視-觸覺空間和聲-觸覺空間。這是一種比較偏理性的抽象,是一種能夠讓人從一種感官經驗的獲取和理解去完善另一種感官經驗的媒介。這涉及到我們所有的感官媒介,不過我們必須承認的是,任何一種感官媒介的主導必然會對另一種或多種感官媒介起到壓制作用,所有保持幾種感官媒介空間的平衡才能實現人的感知平衡。好比先天喪失視覺和聲覺的人而言,他們的世界是靠觸摸構筑起來的。散布于全身皮膚上的感官觸發裝置在外界的刺激下回饋感覺并建立觸覺的物象空間。盲人的物象意識是通過觸覺和意識想象力來共同參與完成差異化的物體形象。而這種初步觸覺空間對于盲人的認知也是有局限的,需要通過自己的意識判斷并加工構成潛意識下的物象世界,就像我們所認為的當前看到的物象世界,只是觸覺空間相對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弗洛伊德提到“幻想的動力是未被滿足的愿望,每一個幻想都是一個愿望的滿足,都是一次對令人不能滿足的現實的校正。”失去視覺空間的感知之后,缺失了一個意識的空間,這個時候相比視覺空間潛意識的作用會更明顯。潛意識是人類的意識里隱藏的一個更深層的知覺,比較容易忽視,藏在顯意識層之后。按百分比來劃分,日常主導的約有5%的顯意識,換句話說,另有95%屬于潛伏的潛意識。都我們對于外界空間感知層次由多維度下降時,潛意識作用于空間的延續性就會更明顯。而感官空間受潛意識的影響比較明顯,而且是屬于高維度對低維度的感官感受的影響。
綜上所述,我們在感官媒介的基礎上重新梳理了視覺空間、聲覺空間、觸覺空間的一些與個體經驗相符的空間形態概念。不過這些空間理論尚處在實踐與探索的部分,還需要不斷的完善、發現與詮釋。感官空間自身也是一種具有獨立生長的概念,其擴張的潛力也是我們需要關注的地方。
[1]高慧芳.論麥克盧漢的聲覺空間與視覺空間——對麥克盧漢媒介思想的一種新理解[J].國際新聞界,2016,(04):79-93.
[2]劉超.觸覺的心靈對話[D].天津美術學院,2015.
[3]李彬,關琮嚴.空間媒介化與媒介空間化——論媒介進化及其研究的空間轉向[J].國際新聞界,2012,(05):38-42.
[4]王妍,吳斯一.觸覺傳感:從觸覺意象到虛擬觸覺[J].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5):93-98.
[5]韓志方.麥克盧漢的聽覺與視覺空間理論探究[J].青年記者,2008,(23):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