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思 浙江理工大學
淺談中國風尚在博物館文創產品設計中的運用
梁思思 浙江理工大學
在多元化發展的今天,隨著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世界特別是西方再一次將視線聚焦中國,在東西方文化交融之際,也為中國文化的發展及自我更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機。把握這樣的契機,讓世界再次領略“中國風尚”的特有情懷,重識一個嶄新的中國文化面貌,是歷史賦予我們的責任。而博物館則是“中國風尚”的一個重要載體,博物館文創產品設計則是其重要表現形式。習總書記也曾在不同的場合多次提出強調,“系統梳理傳統文化資源,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書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能夠走進尋常百姓家的博物館文創產品無疑是傳播文化,讓博物館藏品活起來的重要使者。
中國風尚 博物館文創 創意產品 開發設計
17-18世紀盛行于歐洲的中國風,主要盛行于上流社會、且價格昂貴,受眾人群少;通過對器物和著名游記記錄去了解中國,比較單一片面。以及由于每個國家的背景都不一樣,中國風的表現也不盡相同。
19-20世紀的中國風,19世紀由于國外列強侵略,精美的器物以及文獻資料流傳出去,使歐美等國家對中國的藝術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不只是停留在“物”的表象。20世紀大學成立專門對中國藝術的研究機構,考古學等發展,使更多的人去關注、探討“物”背后的研究價值。
21世紀的中國風尚,“尚”更多的是代表當下的一種態度,價值認同感,人們自醒意識的崛起。21世紀中國的快速發展使中國風再一次走向世界的舞臺中央。吸引了更多的本土設計師以及外來設計師的關注,國人不斷意識到傳統符號與傳統文化的價值,而博物館作為文化資源的重要聚集中心,擁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無疑是設計師對中國風設計靈感來源地的不二之選。
2016年,博物館的文創激情,被政府一連串的政策,徹底點燃,國務院、國家文物局及相關部委密集出臺一系列文件和措施,更加重視博物館的發展,讓市場發力。鼓勵博物館依托館藏資源,大力發展文創產業,積極探索文物活起來的有效途徑。并在2016年,首次將文化行業納入國家PPP推廣戰略;到2020年培育1000個左右具有休閑旅游、商貿物流、現代制造、教育科技、傳統文化、美麗宜居的特色小鎮等各種文化產業政策的推動,促使了文創產品黃金時代的到來。而博物館有著豐富的典藏品的數量和高度的文化典藏價值,然而以實物展覽為主的傳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僅使博物館的傳播功能受到局限性,也無法拓展博物館信息的深度和廣度,更無法滿足大眾現今更為多元化的需求。因此,文創產品設計作為博物館輔助的傳播手段,無疑成為博物館文化內涵的最好方式之一。配合相應主題的文創產品,在博物館內或合作場所銷售,讓參觀者可以將“展品”帶回家,無形中搭建了大眾與館藏品的橋梁,使之對歷史和文化的特殊情節移情于文創產品上,即感受了博物館的文化熏陶,又有良好的替代作用。
博物館要想實現持久經營,前提是首先需要擁有足夠的經費來保障博物館的運營,因此,借由博物館產品的開發來為自身獲得經濟效益不失為博物館的經濟增長途徑。以臺北故宮為例,僅推出的“Old is New”專案設計開發的產品,一年內銷售將近20000個,約8500000元的業績,占這期間總營收的9%。而博物館文創產品傳播越廣,對博物館的社會影響力也就越大,所帶來的經濟效益也會相應的隨之提高。在實現博物館的持久經營的同時,通過文創產品所創造的資金對博物館藏品的研究、展示、教育、發展等方面可進行有效的再分配,
以“形”立意的產品設計,主要是指對藏品的直接復制。往往會選擇代表性性藏品為對象,對其進行完整的復制或局部元素的復制。其優點在于:對藏品宣傳的同時,也是以一種新的方式向人們展示藏品,多為紀念收藏之用。
以“意”立意的產品設計主要是除了滿足消費者對產品功能的基本需求外,在產品的使用定位與感覺認知上,賦予產品意義方面的信息傳達,將產品的內部意義透過造型語意與符號的詮釋,讓消費者理解、感動,成為博物館與大眾之間信息溝通的傳達媒介。
以“尚”立意的產品設計主要是結合當下流行的元素,通過與博物館藏品有趣的元素提取,二者進行融合碰撞,使產品變的時尚、好玩,進一步吸引更多的消費群體,快速傳播進一步增加博物館的經濟效益,更好的優化產品。
我國博物館文創產品設計目前還處于起步、探索、培育、發展的初步階段,基礎較薄弱,整體水平不高,與博物館文創產品設計發達國家相比差距很大。且大多數的產品設計都比較雷同、產品線單一、缺乏創新以及缺失對產品文化內涵的挖掘和消費者的交流溝通。而歐美國家的文創產品現階段的設計基本是基于博物館藏品和主題之上的,歐美博物館把“從藏品中獲得靈感”作為博物館文創產品設計開發的重要切入點:使博物館在傳播歷史文化的同時,為博物館本身帶來豐厚的經濟價值,切切實實的做到了以文養文的目標。大英博物館推出的小黃鴨系列,充分融入英國本土文化,深受到了人們的喜愛。我們在發展文創產品時,不僅要著眼于世界,更要立足于我們的文化根基。使更多的藏品在走入到千家萬戶的同時,能夠同時了解到更多表現背后的文化內涵。
[1]袁宣萍.17-18世紀歐洲的中國風設計.
[2]張堯.基于博物館資源的文化創意產品開發設計研究.
[3]姚安.博物館12講[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
[4]林炎旦.文創意產業國際經典論述[M].臺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