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芳 東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楊雪松 東北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服裝設計系
薩滿面具在現代皮雕制品中的應用
張秀芳 東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楊雪松 東北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服裝設計系
現代皮雕制品分為有機器制品與純手工制品,本文主要闡述的是純手工皮雕制品的一種,皮雕是一種借用各種皮雕專用工具,通過手工在植鞣革上雕刻具有立體感的浮雕藝術,被稱為“軟浮雕”和民間藝術的“活化石”。薩滿面具是北方少數民族人們千百年來在長期實踐中創造出來的智慧結晶,強烈地反映了他們對生活、大自然、民族文化的熱愛和崇奉,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是民族的文字、民族的史書。本文是將現代皮雕藝術與薩滿面具相結合從而來進行探究,分別從現代皮雕藝術的發生發展、薩滿面具的藝術特色、滿族薩滿面具應用于皮雕飾品中的藝術形式與特色等幾個方面來闡述。不論是皮雕藝術還是薩滿面具都具有古樸的自然美,我將嘗試著在皮雕制品創作中將兩者相融合,使皮雕藝術有著獨特的中國藝術韻味,同時也是對傳統的滿族薩滿面具藝術用不同的形式來表現的一種新的嘗試。
現代皮雕 薩滿面具 制品
所謂現代皮雕,指的是一種運用印花工具或是雕刻刀在皮革上雕刻具有立體感的裝飾圖案或是在皮革上描繪出花紋或圖案。現代皮雕藝術源自歐洲,在中國臺灣很是盛行,而臺灣的皮雕工藝包括材料、印花工具等,甚至是相關資料皆來自于日本。皮雕藝術約是50年代傳入臺灣,因為當時臺灣經濟發展,生活品質逐漸提高,所以帶動藝術風潮,皮雕藝術也因此而發展、流行。國內近幾年受日本、中國臺灣的影響逐漸萌芽于北京、深圳、沈陽、上海、等城市,國內也正興起皮雕藝術的熱潮。熱潮中較為著名的有影響力的有北京的漂·印象皮雕館、深圳的記牛堂皮雕、重慶的革新堂皮革藝術工作室、沈陽的緣皮功坊等。
現代皮雕表現形式大致可分為透雕和浮雕。
透雕是依據設計的花紋或文字的需要,對牛皮進行鏤空,施刀的力度、方向,線與面的處理以及各種造型的變化,都必須符合設計主題的需要,使意、形、刀有機地融合。同時靈活地運用沖、劃、切、刮等刀法,更好地去表現豐富的內涵,在整體造型的點、線、面變換上,表現出精彩絕倫的藝術效果。
浮雕就是在未經加工處理過的植鞣革上,借用各種皮雕專用工具,在皮革上刻劃、敲擊、推拉、擠壓,以制作出各種疏密、深淺、遠近等效果,或是平面山水畫或綴以裝飾圖案的形物,使設計圖案在皮革表層雕琢出具有立體效果的層次及紋飾。
皮雕制品即是將牛皮雕刻完成后,經染色、固色、上光、打蠟、縫制、定型等步驟,制作成造型獨特風格多變的掛件、項鏈、手包、背包、皮帶等飾品用來裝飾或佩戴。
在薩滿祭祀儀式時,薩滿跳神需要一種叫做“瑪虎”(mahu,滿語)的面具,百姓稱其為假面、鬼臉。這種面具材質由牛皮縫制制成叫做“皮瑪虎”,是薩滿祭祀的必備神具,既被尊為村寨的守護者,又被奉為氏族至尊的神。薩滿面具的儀式不同,表達的思想內涵與功能也不相同。例如在祭祀、治病、追魂、驅邪、求子、喪葬、狩獵和巫術等神事活動中,使用各種不同面具。除神事活動外,薩滿面具根據作用不同還有許多其它分類面具,如狩獵面具、跳繩面具、供奉面具、喪葬面具,是進行活動時必備的神器之一。
薩滿跳神時必須要帶薩滿面具,只有這樣才被認為具有神力,幫助族人戰勝病魔,保佑安康,也是為了遮掩保護薩滿本人不被病魔辨認其真實身份,招致殺身之禍。所以,薩滿祭祀時,當頭戴面具后常常扮演成動物或鬼神,便成為能為族人避邪驅魔、醫痛療病的保護神。此外,信仰薩滿教的民族也會供奉作為神靈載體的面具。薩滿在進行祭祀、喪葬、供奉等活動時,會使用法衣、法帽、法器等工具,面具是法器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之一。人們將對神的膜拜、對魑魅魍魎的恐懼,通過大腦想象最后描繪在面具上。由于時間、空間、歷史局限、文化信仰、當地習俗等原因,滿族族人相信面具影響著他們社會關系與生產力、生活等一切方面,人們根據自己的期望讓薩滿帶著不同性質的面具進行著神事活動。例如發生天災時,人們認為是天神所造,便會祭拜代表天神的面具,期望天神降臨,賜福納吉,祈福安康;薩滿教認為,人死后亡魂各有歸宿。然而,亡魂的歸途崎嶇又漫長,到處惡鬼當道。所以為了使各種惡鬼認不出死者,免受惡靈的傷害的面目,在喪葬儀式中,給死者佩戴面具,保護死者;與此同時,亡魂也會依附在面具上做其歸宿,盡快到達彼岸世界。
面具代表人凝聚的一種心里或精神思想,人們為體現出不同的心理,創造不同類型的面具。人們把自己的心里所反應各種模樣,將其描繪在面具上。
伴隨科學進步,人類對無神論的意識增強,促使薩滿面具原本神示作用慢慢在淡化。人們開始對薩滿面具進行人為加工及藝術改造,使其美化,從而賦予薩滿面具更多用途,例如裝飾、表演、交易、收藏等,面具在今天已經變成更藝術化的商品。
薩滿,被認為是神與人之間的中介者。薩滿是人與神的溝通重要媒介,將彼此重要信息互相傳遞給對方,并能以各種古老、奇特方式掌握高級生命形態的秘密和能力,獲取這些秘密和神靈奇力是薩滿的一種生命實踐內容。
薩滿教是一種原始的多神教,遠古時代的人們堅信萬物有靈。宇宙由“天神”主宰,花有“花神”,火有“火神”,云有“云神”,霧有“霧神”等。這些神靈均反映他們對原始自然、圖騰、祖先的膜拜。
從造型藝術的角度看,薩滿面具尚處于比較原始的發展階段,受外來文化影響較小。早期薩滿面具制作一般選用木、石、樺皮、獸皮、獸毛羽革、龜板等材質,后來隨著社會科技的進步開始選用金屬材質完善。薩滿面具的造型風格多為人形面具,較為簡單,須眉造型用獸毛羽革等裝飾,只是這種造型較少。面具頗具原始藝術的風格和特色,簡樸自然,粗放卻又無修飾痕跡。比較而言儺戲面具傳承到現在都是用專人制作,造型手多段多樣,藝術價值與風格完全兩樣。隨時代發展,薩滿面具需要與時俱進,現代皮雕的表現手法與薩滿面具的文化相結合可以穿做許多新鮮的藝術作品,可以用其圖案創作更多的皮具產品,例如掛件、零錢包、皮包等等。
薩滿面具是中國文化的稀世珍貴遺產,它不僅為民族學、民俗學、考古學、語言學、美術、戲劇、服飾等方面的學術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新的啟示,并開啟了新的研究領域和方向,它也為旅游和民間工藝美術提供了巨大的開發商機。
現代皮雕作為藝術創新手段,應注重薩滿文化精神層面的轉化,將過去局限在面具上的傳統文化打破、重組,創新在更多的皮雕藝術產品上,這樣用純粹的原始文化與現代的藝術創新表現手法結合,更能明確文化主張,規避速朽。在一帶一路下做到商品模式的文化輸出,其意義之遠大。
[1]文忠.皮革藝術與皮雕藝術前述[J].青海日報.2012.
[2]葉發原,文麗君.葉發原.做有生命的皮塑[J].中華手工.2012.
[3]林文斌.滿族卷[M].民族出版社.2004.
[4]伍雯婷.苗族刺繡圖案在現代皮雕飾品設計中的應用[J].蘇州大學研究生部.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