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婷婷 中國石油遼寧銷售公司
論目前我國成品油定價機制市場化趨向改革
吳婷婷 中國石油遼寧銷售公司
我國現行的成品油定價機制是在以往的定價機制上的進步,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我國成品油價格的穩定,但是也存在對成品油企業保護和對成品油消費者太輕視的不平衡現象。政府可以通過建立健全成品油儲備體制,打破企業壟斷以及完善財政稅收及補貼政策等方式來進行改進。
成品油定價 定價機制 趨勢改革
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長期目標是成品油價格完全由市場決定,利用市場調節供給與需求。目前的改革主要是為了促使國內成品油價格與國際原油市場接軌,使得成品油價格能反映國際市場石油價格變化及企業生產成本的變化,同時需要兼顧對物價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影響。成品油價格與國際原油價格接軌需要明晰成品油與國際原油價格之間的關系,國際上關于成品油價格和原油價格關系已開展大量的研究,研究結果顯示成品油價格與原油價格存在統計上的長期均衡關系。諸多的研究表明成品油對原油價格上升比對原油價格下降的反應要快速,體現了原油價格和成品油價格的不對稱性。我國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經濟體制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革,各項資源產品定價機制改革也在積極穩妥的進行。
我國現行成品油價格定價機制抑制了成品油價格的大幅波動,實現了與國際油價的間接接軌,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國際油價頻繁波動給我國經濟帶來的不利影響。但我國成品油價格定價機制還存在很多不足之處,市場機制的資源配置、自動調節能力并未充分發揮。政府調控的成品油定價模式難以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目前我國成品油定價機制實行的是“原油+成本”的成品油基本定價框架,原油價格以多地原油價格為基準,基本反映了國際油價變化情況。但在煉制環節,國內不同企業、不同油源、不同品質生產煉制的成品油,其成本差異較大,煉油行業平均成本及行業平均利潤難以確定;在銷售環節,不同區域的場地租金、管理費用等差別較大,同樣難以確定。
我國成品油的價格組成主要有原油成本、物流成本、煉化成本和稅費,原油成本在成品油成本構成中比重最大、變動最大并且最具不確定性。我國獲取原油的方式主要有自有油氣田的開采和進口。隨著我國原油消費逐漸增多,原油對外依存度逐年加大,2016年,我國進口原油3.81億噸,增長13.6%;成品油2784萬噸,下降6.5%。同期,我國進口價格總體下跌2.1%。國際原油的漲落對成品油價格的影響很大。按照最近幾年我國成品油率60%計算,原油成本占成品油價格比例在40%左右,煉化成本占到13%左右,物流成本占到15%左右,稅負成本占到30%左右。2013年3月26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公布了新的成品油定價機制,主要內容是國內成品油價格按照前10個工作日國際市場原油平均價格變化情況計算,并累加上個調價周期未調價金額確定。最新的成品油定價機制作了3點變化:成品油調價周期由22個工作日縮短至10個工作日;調整了國內成品油價格掛靠的國際市場原油品種;取消了掛靠國際市場油種平均價格波動4%的調價幅度限制。我國成品油定價機制能夠使國內油價更為靈敏地反映出國際油價的變化,新機制體現出成本定價思路,保障了煉油企業的利潤,但是并未能反映出國內的實際供需形勢。
從國際上發達國家實現成品油市場化來看,其主要助推力和維穩力是法律和稅收手段,但考慮到目前我國經濟發展狀況,還不具備完全放開行政手段的條件,必須通過必要的法律手段和經濟手段調控和管理成品油市場。具體而言,我國應出臺《石油法》及相應配套法規,對石油行業監管主體、活動主體和行業地位等加以明確;應盡快完善《期貨法》,為國內石油期貨市場提供保障,使我國盡快成為亞洲地區原油期貨交易中心;盡快修改并完善《反壟斷法》、《保障措施條例》等法規,對石油市場的個體行為加以引導,并規范石油市場流通秩序;此外,還要建立過渡性行政裁決機制及法規,以公正處理企業之間的糾紛;撤銷或修改與放開石油市場相矛盾的行政規章制度,加強行政規章制度間的協調性。
國家應該綜合考慮石油體制改革的各方面,成立專門的監管機構,對企業產品的價格、質量、成本等進行監管。建立完善的石油監管體系,遵循五個原則:取消國有企業在政策和監管方面的職能;監管和政策制定相分離;獨立的監管決策;透明的監管制度;堅實的法律框架。正確處理政府、市場和企業三者之問的關系。在監管內容方面,主要采取宏觀調控方式監管石油價格,逐漸消除政府審批職能,從價格的直接參與逐步過渡到通過法律、經濟等手段調控,不直接干預企業決策;在監管手段方面,政府要杜絕文件下發的形式對石油價格進行監管,減少行政命令,基本上依靠法律、經濟等手段對監管內容進行規范,保證監管的透明、公開和連續;在監管結果方面,政府對監管手段、內容和監管工作人員進行法律約束。
一是正式放開液化石油氣這個對民生影響較小的產品定價,進一步縮減政府定價的范圍,推動油價市場化。二是簡化成品油調價操作方式,未來不再印發調價文件,而是以信息稿形式公布調價信息,淡化調價中的政府作用;同時增大地方政府在油價上的話語權和主動性,加大調價信息公開力度,為以后下放定價權打好基礎,做好鋪墊。成品油將來肯定是由企業自主定價,當前國家所公布的最高零售價,以紅頭文件的形式下發,行政色彩較濃,實踐中為加油站制定最高價提供了依據,是一個風向標。未來國家不再公布最高限價文件后,社會不再存在一個由政府規定的標桿價格,加油站只能自行尋找。在資源充沛、競爭主體形成的市場格局下,這個標桿價格只能在競爭中形成。因此,未來政府以信息稿形式公布調價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是國家不再發布規定價格的先行嘗試,是將定價權下放給企業的過渡階段。
[1]汪安佑,國際石油價格形成機制對我國的啟示[J].資源與產業,2016.
[2]杜慶華,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及其影響[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