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松 重慶市渝北區委黨校
加快城市產業轉型升級的建議
——以重慶市渝北為例
張松 重慶市渝北區委黨校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進行戰略性經濟結構調整的總要求,為我們開展產業轉型升級指明了方向。本文以渝北區為例,全面分析城市產業轉型升級中的優勢和存在的主要問題,并為如何加快城市產業轉型升級提出了具有操作性的建議。
經濟 轉型升級 建議
產業轉型升級即產業結構高度化,是指經濟發展重點或產業結構重心從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逐次轉移的過程,標志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發展階段和發展方向。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進行戰略性經濟結構調整的總要求,為我們開展產業轉型升級指明了方向。渝北區作為重慶首屈一指的經濟大區,在“新常態”下,經濟增長的壓力與日俱增,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對于渝北加速開放開發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一)產業規模不斷壯大
2016年全區生產總值達到1300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到3300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640億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4540億元,地區生產總值、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固定資產投資總額保持全市第一,計算機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正逐漸成為繼汽車制造業后全區工業又一重要支柱產業;金融、物流、旅游業的新興崛起,為現代服務業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是全市首屈一指的經濟強區。
(二)轉型升級堅實起步
以先進制造業為支撐、現代服務業為重點,推動高端產業快速集聚,三次產業結構比由2013年的2.8:62.8:34.4調整為1.8:57.9:40.3。制造業高端化集群化發展,智能終端產業從無到有,集聚整機及配套企業40家,戰略性新興制造業產值占比達22%,成功創建全國質量強市示范城市。服務業占比不斷提升,跨境電商和會展經濟蓬勃發展。
(三)創新能力顯著增強
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區域戰略平臺快速崛起,仙桃數據谷從無到有,成為全球知名企業搶灘的熱土;創新經濟走廊成功集聚一批百億級智能制造項目,創新生態圈建設初見成效,設立了一批創新產業發展基金,R&D投入占GDP比重達到3%,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增添了強勁動力。
(四)第三產業加快發展。傳統服務業提檔升級,大型商貿項目建設有序推進,會展業和現代物流蓬勃發展,房地產業健康發展。服務業支柱產業日益增多,總部金融、現代物流業成為新的支柱產業,金融業成為新的支柱產業,跨境電商交易額占到全市半壁江山,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連續兩年超過第二產業。
按照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經驗,人均GDP超過8000美元,經濟增長的動力主要源自消費拉動。渝北人均GDP早已超1萬美元,但服務業占GDP的比重過低。從產業內部結構看,制造業中汽車一枝獨秀,約占工業總產值的60%。近年來,盡管我區先后出臺了新型工業化25條、供給側改革“八個一批”等政策措施,但產業結構不合理的現象沒有得到根本性扭轉。
對照發達國家和沿海發達地區產業集群的發展規模,渝北的產業集群優勢還不明顯,產業鏈條較短,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集群龍頭企業和企業品牌不多,行業的整體帶動能力和集聚效應不突出,多數產業仍屬加工制造處于產業鏈中端,產業配套尚不完善,前期研發、后期銷售等高附加值的企業不多,仍需向前向后延伸做大做優產業集聚。
渝北區近年來的全社會科技研發投入占GDP比重不到3%,與發達國家和我國沿海發達地區差距較大。同時高科技成果利用不夠、研發機構和生產單位銜接不好、科技成果應用比率不夠高等問題仍然存在。
首先,發展用地制約明顯。經過多年的快速開放開發,渝北區屬板塊可用于產業發展的用地非常有限,嚴重影響了產業轉型升級的發展空間。其次,基礎設施還需完善。區內快速干道系統尚不完善,舊城區地下管網設施嚴重老化。另外,資金、人力資源缺乏的矛盾也較為突出,企業融資成本居高不下的問題依然存在。
一是大力發展臨空產業。充分發揮江北國際機場的帶動作用,重點發展以電子信息、眼鏡視光、珠寶加工等為重點的高附加值、臨空指向性強的臨空制造業,全力推進新興產業發展,重點培育通用航空、機器人、新能源汽車等前沿制造業。二是提升服務業發展能級。把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作為渝北片區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的重要抓手,強力集聚航空物流、總部商務、會議展覽、商貿商住、航空服務、轉口貿易等6大現代臨空型服務產業。三是大力培育電子商務、信息消費、工業設計等新興服務業,加快布局建設相應的產業發展基地。
一是依托宏、華碩等龍頭企業,大力引進整機與零部件生產商,把兩路保稅區及空港工業園區建成亞洲最大的筆電基地核心區。二是以空港工業園為重點,集聚關鍵零部件制造、研發、設計機構。三是依托重慶直升機投資公司,引進世界航空產業巨頭,打造航空器制造、飛行培訓、維修等完整產業鏈。
一是全力推進產業技改創新。推進以長安、恒通、力帆等為重點的汽車產業和以金山科技、元創等為重點的高技術類企業提速技改擴能、研發設計,不斷提升產業的核心競爭力。二是建立產業研發體系。積極引進國際知名研究機構、國家級研發機構總部、跨國企業研發中心和國內重點創新型企業技術研發中心,形成全國知名的制造業創意策源中心、品牌匯聚中心。三是完善產業服務體系。加快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依托水土工業園云計算中心,建立完善具有基礎性、開放性、公益性和電子化特征的科技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科技成果評估交易、專利申請授權的網絡化服務中心,建立科技金融電子超市。
一是節約集約利用土地。全面強化發展用地的集約使用、節約使用。利用有限的存量土地引進高端制造企業,做大園區工業規模,著力打造創新型、效益型、集約型、生態型的特色園區經濟。二是加快推進退二進三。全力加快土地回購,推進現代農業園核心區、空港新城皮鞋城等地塊的“退二進三”,回購的土地按照規劃高起點建設城市商貿、商務中心,全力提升園區新城的城市綜合服務功能。三是著力推進節能減排。進一步加強與實力雄厚的節能環保企業合作,加快推進建筑節能科技產業園項目建設。
產業轉型升級必須把握政府服務、政策支持、市場引導、企業主體的基本原則,著力破除“等、靠、要”思想和因循守舊觀念,創新體制機制,營造優越發展環境,為產業升級提供有力保障。首先要加強組織領導。及時成立由區委主要領導任組長,相關區級領導為成員的全區產業轉型升級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全區產業轉型升級的領導、統籌、協調工作。二是加強規劃引導。建議制定完善全區產業轉型中長期規劃,強化重點區域城市設計、建設規劃控制和產業布局的有機結合,促進全區產業轉型升級各項工作協調推進。三是強化人才支撐。以引進高端和緊缺人才為重點,積極參與區域人才合作,抓緊人才培養、引進和使用,推進人才資源整體開發,為全區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