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雋 浙商金匯信托股份有限公司
新常態下信托公司轉型分析
蔣雋 浙商金匯信托股份有限公司
我國宏觀經濟增速放緩,全球政治經濟環境撲朔迷離,為防范金融系統性風險爆發而日趨嚴格的監管措施,眾多因素的疊加形成了信托公司生存和發展需面臨的新常態,如何精準定位、華麗轉型是整個信托行業正在解答的一道難題。
新常態 轉型 風險管控 業務創新
信托作為與銀行、證券、保險并稱的四大主要金融業之一,過去的十年是我國信托業發展的黃金十年,不僅探索了信托業務發展較為可行的模式,也走出了歷史上持續被整頓的發展怪圈,資產管理規模超過20萬億元,成為僅次于銀行業的第二大金融子行業,奠定了行業基礎。
2007年信托公司重新登記,至今數量一直維持在68家,雖然機構數量和從業人員均大幅少于其他幾類金融子行業,但信托牌照的稀缺及制度紅利為信托行業創造了天然的優越環境,迅速成為人均利潤率最高的金融子行業,根據信托公司年報,人均創利最高的一家信托公司達到2000多萬。
在2013年之前,由于信托公司在展業范圍和區域上相對靈活,大量開展銀信合作業務,發揮通道作用,是銀行規避監管、將表內資產表外化的重要工具;同時,由于房地產和政府基礎設施建設的大量投入,信托公司成為企業重要的融資渠道。因此,信托資產規模快速增長,突破10萬億。
隨著外部經濟環境的逐步走低,我國進入“L”型新常態,國外政治經濟形勢存在變數,黑天鵝事件頻頻發生,信托行業的發展面臨“經濟增速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利率市場化的推進期和資產管理業務的擴張期”五期疊加的嚴峻考驗,交易對手經營業績明顯下滑,信用風險凸顯,信托項目兌付壓力增大。同時,大資管時代到來,券商資管、保險資管、基金子公司、期貨資管擁有更為寬松的監管環境,大力開展類信托業務,無論是業務開展還是人才流失,信托行業都面臨極為嚴峻的挑戰。多重沖擊下,信托行業增速放緩,業內各信托公司分化加劇。
2016年下半年起,基金子公司、券商等通道業務受到強監管的更大限制,監管政策導致的融資需求再分配和資管行業業務結構再重構,為先前備受壓制的信托業獲得了結構調整的時間,信托資產規模增速隨之上浮,行業發展之路再次啟航。
我國信托行業目前仍處于初步發展階段,也是轉型的關鍵階段。
首先,自1979年我國第一家信托公司成立以來,行業野蠻生長,共經歷了六次整頓,直到2007年起才真正進入平穩發展時期。對比歐美和日本的信托業發展的百年歷史,存在著較大的差距,欠缺成熟的經驗和模式。
其次,過去十年信托公司的發展,主要體現在量上,五年即資產管理規模接近10萬億,并在隨后的四年時間內,迅猛突破20萬億。但隨著社會經濟轉型發展,金融體系改革深入,單純依靠銀信、政信通道業務已經無法在愈來愈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足,信托公司要摸索出適應新常態、也適合自身特點的業務模式,尋求專業化、差異化發展,從量的增長轉變為質的提升,才能在市場中繼續生存。
英國作為現代信托業的發源地,貴族文化使得信托業務集中于執行遺囑、管理遺產、財產管理和業務咨詢,80%以上為個人民事信托業務,所涉及的信托財產主要為土地等不動產,依靠收取手續費、服務費盈利。隨著資本市場的日趨成熟和完善,信托理財產品的高收益率,令投向國內外股票的證券投資收益和傭金逐步成為英國信托機構收入的重要來源。
混業經營的美國金融管理體制,逐步形成了可持續盈利的集團化模式,靈活、動態平衡個人與機構信托業務比例。其中,個人信托業務包括非上市股票、國際證券、不動產以及私人銀行服務等,機構信托業務則包括投資管理、公司信托、針對公司的經紀和特別信托服務、捐贈、基金會、養老金計劃等。總體來說,美國信托業以基金業務為主,包括證券投資基金和產業投資基金,
日本金融管理體制分別經歷過分業經營和混業經營階段,引進英美信托制度,先后頒布近十部法律法規,有較為健全的行業相關法律制度。因土地總量少和傳統文化等因素影響,居民財產以貨幣形態為主,少有證券及其他資產,所以日本信托業務以長期形式的資金信托為主,通過貸款形式運用于國家基礎產業項目。
對于國外已經成熟的信托發展模式,我們無法照搬,而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受人之托,代人理財”是信托本源,回歸本源,清醒認識,尋求適合信托機構自身特征的發展方向,無論選擇私募投行、財富管理還是資產管理,最終都將達到華麗轉型。
2017年初,銀監會下發《信托公司監管評級辦法》(下稱《辦法》),從資本實力、風險管理和公司治理角度對信托公司和信托業施以影響,將盈利能力作為信托公司和信托業提質增效的核心支點,引導信托公司加強重視業務結構和盈利能力,而非一味追求資產規模的擴張。
根據《辦法》,一方面信托公司應獲得股東的大力支持,提升注冊資本金,為業務開展奠定基礎,此乃硬實力;另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提升信托公司自身軟實力,客觀分析,制定清晰的戰略目標,轉型探索出合適的專業化、差異化發展模式。
風險管理能力包括風險識別、防范與處置能力。宏觀經濟增速放緩,外部環境復雜,而剛性兌付未實質性打破對信托業發展存在較大影響。隨著“八大業務”(債權信托、股權信托、標品信托、同業信托、財產信托、資產證券化信托、公益信托、事務信托)的正式提出和試點,表明信托公司業務發展愈來愈多元化,隨之面臨的風險管理形勢也愈來愈復雜,愈來愈嚴峻,包括信用風險、市場風險、合規風險、戰略風險等。
風險管理并非一味逃避風險,而是應該在事前、事中、事后及時識別風險,做好防范與保護機制。信托機構要認真履行受托人責任,全面完善風險管理框架,營造風險管理文化,優化風險管理流程,提高信托項目管理質量,改進風險管控和應急管理機制。
圍繞清晰的戰略指揮棒,確定轉型方向,發揮自身優勢,選擇特定領域進行深入的創新業務發展,是多數信托公司做強做大的較好選擇。
首先,制定清晰的產品創新策略,結合股東背景、人才狀況,選擇數個業務領域深耕細作,例如家族信托、資產證券化、消費信托、產業基金、證券投資、國際業務等,有效分散風險的同時,構建核心能力體系。
其次,提升產品研發能力。根據監管要求,設立創新研發部門,在激勵機制與項目評審過程中,鼓勵創新,創造創新文化氛圍,引入產品開發專家,豐富產品供給。
第三,信托產品多為非標準化產品,這是業務開展的靈活之處,同時也將成為一定發展階段的瓶頸,所以,在業務創新研究的同時,如何由非標轉標,營造穩定持續的業務盈利模式,也是信托公司面臨攻克的一大課題。
相較于銀行、證券等其他金融子行業,人才對于信托公司的重要性更為凸顯,可以說人才是信托公司最為寶貴的資產。信托雖已躍居第二大金融子行業,但全國從業人員僅一萬余人,多數具有優秀的教育背景,豐富的從業經驗。長期來看,信托公司無論在業內,還是大金融體系下,誰能吸引更多更優秀的人才,并留住人才,誰就將在競爭出處于高地。所以,信托公司需重視提升從業人員專業能力,多頭并進,引育并重,在引進業務精尖人才同時,加強有潛力人員的篩選和培育。此外,完善薪酬激勵約束機制,建立長效機制,業務發展的市場化,必將帶來人員流動的市場化,通過有競爭力的激勵約束機制來浪淘沙非常必要。
轉型,是信托機構發展的當務之急,信托公司轉型發展沒有統一的模板,轉型過程中,有“危”也有“機”。回歸信托本源,順應市場需求,塑造核心優勢,加強主動管理能力,做好行業深耕,由單純的融資通道逐步向投資功能轉化,方能在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
[1]蘇奕昕.大資管時代信托公司的發展模式研究[J].經濟實踐.2017(7).
[2]羅凱.國際信托業的盈利模式[J].企業家信息.2017(7):109-110.
[3]蘇保祥.全面推進信托業轉型[J].中國金融.2017(11):41-42.
[4]袁吉偉.信托的五大發展趨勢[J].金融博覽.2017(4):63-65.
[5]余樂.影子銀行形態演化及其對實體經濟影響[J].中外企業家.2017(2).
[6]胡品輝.資產管理業務通道的變遷[J].財經界.2017(8).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