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青 靈武市農村合作經濟經營管理站
靈武市2017年農村土地流轉調研報告
劉長青 靈武市農村合作經濟經營管理站
今年以來,我市嚴格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積極引導農村土地有序流轉,規范土地流轉行為,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創新土地流轉形式,促進土地向經營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現代農業經營主體集中。分析全市土地流轉的現狀,梳理土地流轉中出現的矛盾和問題,研究對策措施,促進我市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健康、有序流轉。
靈武市轄5個鎮、2個鄉,70個村,506個村民小組,農戶38122戶,家庭承包耕地面積28萬畝。截止2017年6月10日,我市農村土地規模流轉面積達到105449畝,比去年增加15102畝。涉及6個鄉鎮,46個村;涉及農戶17853戶。分別占耕地面積和農戶數的5.5%和58.8%。根據流轉形式不同劃分:出租89474畝,占流轉面積的84.8%;轉包9675畝,占流轉面積的9.2%;轉讓4246畝,占流轉面積的4%;互換13畝,入股1220畝;托管820畝,根據土地流入對象不同劃分:流入經營大戶及家庭農場47709畝,占流轉總數的45.2%,流入合作社31985畝,占流轉總數的30,3%;流入龍頭企業10278畝,占流轉總數的9.7%;流入其它主體2047畝,占流轉總數的1.94%。根據土地流轉用途及流轉區域的不同劃分:用于優質糧食生產86327畝,主要集中在崇興鎮、梧桐樹鄉和郝家橋鎮片區;用于優質蔬菜種植8201畝,主要集中在崇興鎮的龍徐灘村和郝家橋鎮的上灘村等片區;用于經果林3791畝,主要集中在梧桐樹鄉和郝家橋鎮片區;其它5718畝,主要集中在郝家橋鎮。
今年,土地流轉價格降至600-800元每畝,比往年平均每畝地降了100元-200元不等。土地流轉市場供大于需。主要原因一是大力宣傳黨和國家在土地流轉方面的扶持政策,使群眾由以前的“要我流轉”變為現在的“我要流轉”。二是農業生產周期長,成本高,效益緩慢,承租業主取利空間越來越小,影響了承租業主流轉土地的積極性。
各類農業經營主體積極參與土地流轉,目前全市有各類規模經營主體395個,規模經營土地81460.48畝。其中100畝以上的規模經營主體達到150個,經營面積79974畝。如:興唐米業、農盛專業合作社、家和家庭農場等等一批知名農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紛紛參與土地流轉。在一些鄉鎮已經形成了一批專業化、規模化的農業園。如以郝家橋鎮上灘村為中心的設施蔬菜基地;以梧桐樹鄉李家圈村為中心的優質糧食基地;以崇興鎮龍徐灘村為中心的供港蔬菜種植基地。
目前,單純的把土地租出去已經不能滿足農民增收的需求,托管不僅降低了農業生產經營成本,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而且促進了農業規模化發展,實現了共贏;農民將土地入股到經營主體,一是經營主體緩解了大宗流轉土地的資金壓力,農民也分享到了產業增值后的收益;二是股民分紅和產量效益直接掛鉤,分險共擔,利益共享,大家都在想法子節約成本,提產增收,直接調動了大家的生產積極性;三是除了土地收益增值外,有意向的股民還可以到經營業主那兒打工,除了分紅還能額外賺一份工資,無形中又增加了農民收入。
我市農村土地流轉合同的規范率達到90%以上,規模流轉的合同規范率達到100%。通過規范流轉,流轉雙方簽訂了規范的土地流轉合同,明確了流轉期限、雙方的權利和義務、違約責任等條款,為雙方解決土地流轉矛盾和糾紛提供了法律依據,依法維護了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通過土地流轉,實行規模化產業化經營,改變了傳統農業長期存在的品種老化、生產粗放、管理落后、經營小打小鬧的不利狀況,大大提高了農業勞動生產率、農業效益和土地利用率,把農民手中零星分散的土地使用權集中流轉到農民專業合作社、經營大戶和農業企業手中,實現了土地的集中連片,有利于統一良種、統一栽種、統一生產管理、統一質量要求,為實現農業標準化生產,提高農產品質量創造了條件;加之承接流轉土地進行規模經營者大多市場信息較靈、營銷能力較強、經營水平較高,有一定精深加工能力,有利于形成產供銷一條龍的產業化經營格局,加快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實現了農業的提質增效。
通過農村土地流轉有形市場的運作,不愿經營土地的農戶可以及時轉出土地,使流轉農戶“進”可以放心地進城務工經商,“退”可以憑借土地承包權,有穩定的流轉收益保障,避免了農村勞動力在城鄉之間來回流動,促進了城市化、工業化和二三產業的發展。另一方面,由于土地的規模流轉,能夠有效地吸納城市工商資本進入農村,從事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了城鄉一體化進程。
土地使用權的流轉從三個方面增加了農民收入。一方面,農民出租土地得到租金,普遍高于自己經營所能獲得的收益。另一方面,通過土地流轉,形成了一批高效農業種植基地,一部分農民就近務工獲得了穩定的工資收入,一部分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農民走出家門經商打工,從事二、三產業。第三方面,通過土地流轉,培植了一大批經營土地幾十畝到幾百畝的經營大戶。這些經營大戶統一良種、統一采購農資、統一使用機械、統一種植技術、統一田間管理,既降低了生產成本。又大大提高了土地的投入產出率,獲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近幾年來,隨著國家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和對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經營的政策扶持,興唐、昊王、等知名企業和業主積極投身農村經濟建設大潮中,規模成片流轉農地進行農業綜合開發。我市100畝以上規模經營戶達到150戶。
調查中發現,農村土地流轉無書面合同現象仍然存在,農戶之間的土地流轉大多都是口頭協議,沒有簽訂流轉合同,少數簽訂了土地流轉合同,內容也不盡完善,雙方權利義務不明確,易引發矛盾糾紛。
在農村各地的二輪延包工作中,各鄉村為了減少矛盾糾紛,以田塊好壞搭配按比例對現有耕地進行了調整,使得相當多的農戶面臨著土地分散于不同片塊的區域,難以做到協調耕作和集約化經營。對農戶而言,他們耕種多家的耕地在村組內呈多片塊插花種植,并沒有形成真正的規模,帶來土地種植的諸多不便;對承租人而言,為了取得相對集中的土地,需要與不同的農戶進行協商,甚至絕大多數農戶同意租出,但個別農戶無論條件如何優惠就是不愿意轉出,結果造成成片土地得不到有效流轉,這種情況廣泛存在,增加了土地流轉的難度和成本。
大面積承包土地從事高效農業開發,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用于道路、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和租賃金支付,而目前全區從事農業開發的業主真正有實力的并不多,現行金融政策限制用流轉的農地以及臨時建筑作為抵押物向銀行融資,業主開發資金缺乏,發展受到限制。
目前規模經營主體存在的問題是大型農機具無處停放,水稻、玉米等大宗農產品無處晾曬,既不方便又不安全。曬場屬于農村建設用地,目前不予審批。導致經營主體生產的所有農副產品因無法存儲晾曬,只能就地銷售,嚴重制約著企業的經濟效益。
通過調查發現,凡是有好項目、經營管理好、效益顯著的農業項目,大戶與農戶都取得了可觀的效益,雙方主動性都很高,矛盾糾紛也很少,責權利明確。今后,可以考慮適當加大向農業項目招商引資的政策傾斜扶持力度,通過財政貼息、補貼等形式,爭取一批有實力、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競爭能力強、效益顯著的農業項目落戶本市,增加農民土地流轉收入,調動農民的主動性。
認真貫徹《土地法》、《農村土地承包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堅持“依法、有償、自愿”原則,對現有土地流轉合同,尤其是口頭合同,要積極引導雙方簽訂書面協議,明確雙方責、權、利,保護雙方的利益。同時,要針對當前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的新局面,有前瞻性、預見性地在合同中留有回旋余地,確保出現新情況以后,農民的利益不受侵害。
要積極引進象興唐、昊王等具有經濟實力的企業從事農業綜合開發,引進有實力的企業從事農業種植。通過成規模的土地使用權流轉,優化土地資源配置,實現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和適度規模經營,從而提高土地資源的配置效率,提高土地產出率。要積極引進先進技術、先進設施和優良品種,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增強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在認真貫徹落實上級農村土地流轉相關政策、法規的同時,制定相應的扶持政策推動農地流轉。一是加大財政扶持。農業具有高風險特點,為激發企業、城鎮業主租賃土地從事農業開發的積極性,財政在安排農業專項資金時,對農地流轉扶持資金實行單列,并制定相應的扶持政策。二是信貸支持。資金短缺是制約農村土地流轉的一大因素,金融部門本著支持新農村建設和城鄉統籌為出發點,通過科學論證,對有效益的農業開發項目,允許業主用租賃的土地上的附作物作為抵押,向銀行申請貸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