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雯 四川農業大學商學院
精準扶貧背景下農村電商扶貧面臨的問題與應對策略
——以四川理縣為例
曹雯 四川農業大學商學院
自2014年精準扶貧機制實施以來,各地紛紛響應行動。電子商務快捷高效的優勢引起人們重視,然而電子商務在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諸多問題。為保證在精準扶貧的大背景下農村電商扶貧取得實效,有必要對其現狀進行深入分析研究。
精準扶貧 農村電商 理縣
當前農村的經濟社會發展和小康社會建設面臨很大困難,因此中央提出了創新機制扎實推進農村扶貧開發工作,務求取得實效。2013年,習近平到湖南湘西考察時首次作出了“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重要指示。2014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在《關于創新機制扎實推進農村扶貧開發工作的意見》中指出創新扶貧開發機制,包括“建立精準扶貧工作機制”,切實做到扶真貧、真扶貧。可見精準扶貧已被政府提上日程。
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農村發展經濟、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由之路,而電子商務是聯系和融合多個產業的重要平臺和技術,為新一輪扶貧攻堅提供難得的新機遇和強大的新動力[1]。在“互聯網+”背景下把電商進農村與扶貧結合起來,是一重大創新。
理縣位于四川省西部,青藏高原東緣,面積4318km2,人口4.4萬人,由4個鎮、9個鄉組成,農村經濟作物以甜櫻桃、青紅脆李、蘋果、葡萄等水果為主,兼有少量蔬菜類作物。由于海拔、地形、氣候等原因,理縣農村經濟發展水平較低,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扶貧難度大。
1.自然環境的約束。理縣處于龍門山斷裂帶中斷,平均海拔2700米,境內群山連綿、溝谷縱橫、土地貧瘠,加上頻發的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理縣農村面臨著災害的威脅和生產力低下的困境。該地生態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為35.91%,擁有蟲草、貝母、天麻、黃芪、羌活等中藥材,但受限于主體生態功能的定位,森林、草地等資源的利用受到嚴格限制,農民因資源富集而貧困[2]。在生態保護政策的環境下,可供農戶生產的土地資源極為有限。
2.人口素質水平較低,分布不均衡。理縣是一個以藏族、羌族為主要人口的少數民族集聚地,漢族只占總人口數的13.1%,整體文化程度較低,人均受教育年限為8.25年,新技術、新思想的接受程度較低,農村電商傳播受限。當地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為求生存,年輕勞動力大量流失。另一方面,人口分布極度不均衡,理縣人口密度為10人/km2,屬于典型的地廣人稀模式,且較多集中于縣城,農村人口相對稀少。這種模式下,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實施難度較高。
3.信息流通受阻,電商普及度較低。生產方面,理縣處于山區,交通不便、消息閉塞,市場信息難以及時傳遞到該地,農戶種植時無法準確判斷和預測作物的供需狀況,時常出現產品滯銷;銷售方面,電商普及度較低的情況下,農戶通常以外來公司收購的方式低價售賣產品,減少了其收入。阿里研究院的數據顯示,盡管四川已有郫縣的兩個村上榜“淘寶村”,但在全國“淘寶鎮”不斷涌現的情況下,理縣等地的電商效率接近0%。
4.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足。由于投入不足,基礎設施建設成為短板。理縣各鄉、村大多設有網線,但少有用戶開通互聯網服務。其次,物流發展滯后,農戶無法承擔產品自主對外運輸的費用,不得不使用傳統的銷售渠道。再者,當地雖設有電子商務服務站,但由于種種原因,并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5.缺乏政策支持。理縣的電商扶貧正處于試點階段,其電商平臺資源、銷售渠道資源、技術教育資源極為有限。目前政府只是重點扶持以蒲溪鄉為代表的極少數鄉、村,電商扶貧政策的輻射區沒有覆蓋到更多的貧困農村地區。在缺乏足夠的政策支持下,由于地域和知識面的局限,大多數農戶只得以傳統銷售方式取得生活收入,這恰恰降低了電商扶貧的實施力度。
面對理縣農村電商精準扶貧的多重問題,政府應實施多角度的解決策略。針對自然資源、人口素養、基礎設施、政策制度等方面分層次地解決,協調扶貧工作各主體的關系。
1.合理利用資源,打造特色品牌。理縣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適合水果種植。理縣甜櫻桃、紅富士蘋果已獲得國家綠色食品認證,但其在互聯網的知名度并不高,有必要打造特色品牌。在農副產品尚未成熟之季,當地可引入其他經濟產品。理縣是少數民族集聚地,可引進民俗產品,或咨詢相關農作物專家,種植時令瓜果甚至一田多用,水果等農產品上市之前,在各大電商平臺加大宣傳力度,接受預定,自主定價銷售,提高盈利。建立自主品牌,依靠品牌效應,做到造血扶貧、自主扶貧。
2.普及電商知識培養技術人才。理縣人口素質較低,技術人才匱乏,對于像理縣山區這種由于人才和基礎設施的欠缺而使電商發展受阻的典型,政府應設立電商咨詢中心和電商運營中心,并提供技術支持。各大高校設立扶貧專項,一方面為當地提供以學生為主的技術及人力資源,另一方面也為高校增加實習合作點,達到雙贏。
3.加強電商基礎設施建設。針對流通環節產生的產品滯銷和交易價格不穩定情況,政府應加強電商基礎設施建設,扶持涉及電商扶貧的快遞業、交通運輸、金融等企業及部門,實現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統一,提高電商扶貧效率[3],解決農村交通不便、信息受阻的問題。
4.扶貧政策有待完善。政府應根據主體功能區定位,加大重點主體生態功能區域的電商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使之有均等的基礎設施保障,精準扶貧效應才可持續[4]。此外,政府應鼓勵企業培育農村電子商務市場,實施農產品品牌化和標準化戰略,同時擴大電商扶貧輻射區域,將試驗點的成功經驗實施到更多地區。
[1]汪向東.當前開展“農村電商扶貧”條件更加成熟[J].甘肅農業,2015(11):12-13.
[2]沈茂英.西南生態脆弱民族地區“資源詛咒”與農牧民增收研究——以四川民族地區為例[J].黨政研究,2012(2):84-89.
[3]李章梅,起建凌,孫海清.農村電子商務扶貧探索[J].商場現代化,2015(2):74-75.
[4]沈茂英.四川藏區精準扶貧面臨的多維約束與化解策略[J].農村經濟,2015(6):6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