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新紅 中國人民大學
世界經濟貿易長期停滯風險的研究與分析
劉新紅 中國人民大學
在經濟學體系中,國際貿易與世界經濟之間的關系是尤為緊密的,國際貿易為世界市場經濟的最重要構成成分。當下有效需求匱乏,石油等商品價格也處于逐年下滑的態勢中,在多樣化因素的制約下,2015年間世界經濟復蘇情況不容樂觀。故此,積極而深度的對世界經濟貿易長期停滯風險及其成因進行解析就顯得極為必要了。
國際貿易 世界經濟 停滯風險 成因
本世紀初期世界經濟全面強勁增長,增長率高達5%,為近20年中增加的鼎盛時段,但是在后續幾年中,對世界經濟增長產生影響的各類有利因素并沒有發生較大變動,世界經濟增長率不增反減,雖然有利于經濟增長的基本面依然健康平穩發展,并且愈發重要的新興市場經濟蓬勃發展,但是美國與歐盟經濟增長速度減緩的風險不斷增加,這勢必會對世界經濟貿易的長效發展造成負面影響。本文以世界經濟貿易長期停滯風險為論點,現做出如下論述內容。
2016年間,世界經濟發展態勢不容樂觀,各類風險交錯,波動性因素眾多,總體態勢可以用“低增長、低通脹、低就業低、低貿易規模、低投資增速、大宗產品價格低、高負債高”等字眼概述。相關文獻資料記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2016年世界經濟增長率是3.1%,與2015年相比較下降0.1個百分點,也是說2016年是全球GDP增速連續低于均值3.7%的第五年。發達國家經濟體增長速率連貫低沉致使的反貿易、反全球化與民粹主義情緒,將成為世界經濟貿易增長過程中面對的新興阻礙,對短期增長率造成負面影響的同時,也使長期生產率以及創新發展模式遭受阻隔。英國投票退出歐盟促使世界經濟市場長期處于動蕩的局勢中,在這樣的情景下,世界經濟貿易事業的發展進程夾雜了更多不確定因素。
預計2017年期間,世界經濟貿易發展環境將體現出復雜性與艱巨性。主要體現在美國政府換屆、經濟政策連貫性調整;英國退離歐盟組織,歐盟市場運行局面波動性較大;新興經濟體承發展中承擔引領市場經濟體系的重負,盡管有蓬勃發展的機遇,但是發展模式不均衡的問題將會長期滯留,也就是說世界經濟貿易的發展在一定時段里需要宏觀政策的全力輔佐。若各國能充分高效的應用一切政策措施,包括貨幣、財政和結構性政策,世界經濟貿易發展將會獲得更光明的空間。IMF估測,2017年世界經濟增長速度有很大可能回升至3.4%,其中,新興經濟體增長4.6%,增速提高0.4個百分點,發達國家增速提高0.2個百分點,達到1.8%。
世界科技、生產力、各國關系等因素對世界經濟貿易發展形勢與效果造成的影響是極為深遠的,世界經濟貿易在發展中經歷了如下三個較為大型的時段:
第Ⅰ時段:18世紀~第一次世界大戰,在這一時期中世界經濟發展較快,這得利于資本主義經濟的萌生與發展,但是東西方經濟發展形勢存在較大差異性;
第Ⅱ時段:20世紀初期~20世紀80年代,在這一時間段中,社會主義經濟萌生,沖破了資本主義體系的局限性,使世界經濟演變成兩個經濟陣營,相互聯系又相互牽制,此時世界經濟貿易更為復雜化;
第Ⅲ時段:20世紀90年代~至今,計算機時代中,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國際貿易往來極為頻繁,推動著世界經濟的發展進程。
在金融危機爆發以后的數年間,世界經濟處于低沉與混亂的發展態勢中,重振世界經濟與經濟市場信心,已經成為各國決策者面臨的最大難題[2]。但是實況是發達國家面對政府債務高企、通脹水平低下、有效需求短缺、危機后遺癥等諸多困擾,新興經濟體系在處理經濟增長緩慢、石油等大宗商品價格下跌、信貸發展局勢緊張以及資本外流風險逐年增加等問題。
當下,世界經濟貿易處于“低需求一低增長一低投資一低就業一低需求加劇”的發展態勢中,在短時間內打破全球經濟發展屏障存在較大難度。對上述原因進行解析:(1)處理全球就業問題依然沒有最佳方案。國際勞工組織報告記載,
2015年全球失業人數高達1.9億,與金融危機前一年相比較增加了2700萬。與此同時,因為“就業質量”不達標的現象長期沒有得到改善,全球工作人口大概有15中億人的工作不穩定,在全球就業人口所占比例高達45%;(2)傳統增長模式不斷衰退,但是新興增長模式尚處于萌芽態勢中,新舊模式交替發展期間世界經濟發展與增長助力薄弱化,新渠道開發上存在較大難度;(3)世界經濟結構性整改存在較大難度。具體體現在歐美等發達國家過度壟斷,以及過分依靠高端科技、高福虛擬經濟方面上,在這樣的環境中,發達國家自體與他類經濟體系轉型發展中需要投入大量資金,步履艱難。新興市場與發展中國家經濟轉變重量、忽值、供給單一式顯著、低端與僵化的經濟結構不僅需要自體革新,更需要外部環境的輔助。
在金融危機爆發初期,世界經濟貿很長一段時間以兩倍于全球產出速度增長。金融危機爆發的三年后,國際貿易增長速度日趨緩慢,和世界經濟發展速度一致化,甚至略低于世界經濟增速。各國內部需求沉迷進而對世界經濟市場投資和貿易造成負面影響;匯率波動性較大將會對國際貿易成本與效益造成影響;石油等大宗商品價格下落對有關產品生產國和出口國的產業效益造成干擾。
國際貿易風險通常源于以下兩個方面:(1)世界經濟低迷引發的內需不振,短時間內無法有效緩解。站在另一個角度分析,國際貿易發展局勢嚴峻也對世界經濟構成威脅。雖然國際機構與各國均表態致力于不推行任何形式的保護主義與競爭性貶值措施,但保護主義在世界經濟貿易發展中依然發揮主導作用,貿易措施、區域貿易集團對非成員的潛在偏見,都彰顯出貿易保護主義色彩;(2)國際貿易的結構性整改不能規避。金融危機爆發后國際貿易倦怠,刨除周期性因素之外,結構性因素也應該得到高度重視。過去的貿易貨物和服務貿易在全球產出中所占比重逐年呈現跌落的態勢,但是全球跨境數據流通卻不減劇增。麥肯錫報告中記載,2014年世界貿易商品、服務與數據流通創造了7.8萬億美元價值。其中,僅數據流通創造的額外價值就高達2.8萬億美元,超出全球商品貿易創造的2.7萬億美元,但數據貿易統計、規則及監管力度薄弱化依舊顯著。
拓展性政策在處理金融危機方面發揮了一定的正效作用,弊端在于給各國政府累加了大批量的債務。最近幾年中發達國家財政連續赤字,政府債務率連續上升,削赤減債任務極為繁重化。當下,世界經濟步入債務水平高、生產率增長能力低下、金融風險大的局勢中,財政政策空間沒有太大的發展機遇。在金融危機沒有爆發之前,全球債務總規模處于連貫性膨脹的態勢中,累計增長量高于50萬億美元。債務的年復合增長率大于5.0%,遠遠高于GDP。在新興經濟體系中,債務翻倍;在原油與大宗商品出口國,至2014年下半年以后單價大幅度下落,促使多數原油出口國財務經濟日益緊張。
當下,世界經濟貿易發展依然需要政策的全力輔助與支撐,那么在財政政策余力匱乏的情景中,貨幣政策發展情況不容樂觀,無法自行發展壯大。當下,參與世界經濟貿易的主體國貨幣政策參差不齊、相互牽制是極為顯著的,此時政策的實效性難以真正發揮出來[3]。例如美聯儲已經啟動加息進程,估計2017年仍有2~3次加息行動,但是歐洲中央銀行與日木中央銀行依然推行量寬政策支持經濟復蘇,這樣就致使美元資產收益率上升與美元匯率走強,將會導致國際債市、匯市、股市和大宗商品市場的連續整改與變動,尤其是國際資本加速回流美國和美元資產,促使受到大宗商品價格大幅回落重創的資源出口經濟體發展路徑更加坎坷,資本外流與貨幣貶值有很大的概率在債務過高的經濟體中引發償債危機,最終使世界經濟貿易市場變動性進一步加大。
2015年,美國經濟增長2.4%和2014年基本一致。其中,個人消費增長3.1%,為經濟增長貢獻2.11個百分點;個體投資增長4.9%,政府支出與投資增長0.7%,分別為經濟增長貢獻0.82與0.13個百分點;企業盈利下跌3.2%,為金融危機以來初次下跌。2016年以來,美國經濟發展中隱憂依然沒有完全解除,例如批發庫存數據減少、企業利潤縮水、物價連續上漲,,大宗商品長期低迷、新興經濟體結構不斷整改,國際環境困難重重。
2015年,歐元區主權債務問題有緩和的趨勢,勞動力市場與信貸市場逐漸被優化有所改善,但內部需求動力匱乏,外加地緣政治局勢緊張、難民危機無法解除等因素影響,經濟增長速度長期無法提升。2015年歐元區通脹水平僅為0.6%,與歐央行設定的2%這一目標存在較大懸殊。步入2016年以后,歐元區復蘇局勢有所改善,有望成為全球最佳投資目的地的潛力。在這樣的情景中,外部有學者預測,歐洲央行在未來發展中將推行新一輪經濟刺激策略,可能會進一步降低存款利率。
綜合全文論述的內容,認識到世界經濟貿易發展的必要性,已經對其長效發展產生制約的幾種主要因素,一是世界經濟面臨長期停滯風險,二是國際貿易環境嚴峻,增長動力極度短缺,三是財政政策空間縮窄、金融政策分化加劇風險,四是發達國家經濟發展中隱憂依然沒有解除。此外,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困難與機遇并存也是限制世界經濟貿易發展的一類因素。
[1]孫聆軒,夏婧,羅洲.《世界經濟貿易地理》教學中關于提高學生積極性的探索[J].經貿實踐,2017,04:297.
[2]張彭.世界經濟一體化對我國對外貿易的影響[J].中國商貿,2016,03:127-128.
[3]寧寧.碳關稅對世界經濟和農產品貿易的影響研究[J].經貿實踐,2016,01:40-41.
劉新紅(1976.9-),女,漢族,河北唐山人,中國人民大學,在職研究生,研究方向:國際金融與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