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逾慈 洪曉慧
浙江理工大學 法政學院
三社聯動視角下社區低齡老人志愿者組織的發展探究
龔逾慈 洪曉慧
浙江理工大學 法政學院
社區低齡老人志愿者組織參與社區治理是充分利用社區資源,創新社區治理模式的舉措之一。本文立足于杭州市Y社區的實踐調研,以三社聯動為切入點,以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三者之間互動關系為核心,分析當前低齡老人志愿者組織發展所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對策。
低齡老人志愿者組織 社區 三社聯動
社區低齡老人志愿者是指年齡在55歲至70歲之間、生活在社區內、對社區志愿服務有熱情并積極參與其中,在社區養老、環保、安全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的老年志愿者。在國家倡導積極老齡化的背景下,社區低齡老人參與社區治理不僅有助于適應退休這一角色轉換過程,滿足其實現自我價值和社交的需要,也有助于滿足日益多樣化復雜化的居民需求。社區低齡老人志愿者的能力發揮離不開志愿者群體的組織化管理,社區低齡老人志愿者組織是指以社區低齡老人志愿者為主體,秉承志愿精神,以滿足社區需求、促進社區和諧為目的,開展公益性志愿工作與服務的社區社會組織。社區低齡老人志愿者組織參與社區治理是充分利用社區資源、創新治理模式的重要體現。社區低齡老人志愿者組織的發展離不開社區、社會工作者及組織自身的協調聯動,也就是政府正在倡導的“三社聯動”機制。“三社聯動”是指在政府部門領導下,社區帶領社區居民參與社區公共事務,社區內社會組織為社區居民提供各項社會服務、專業社會工作者主動介入社區提供專業服務,從而構建和諧社區治理的新模式。本文以杭州市Y社區為例,深入調查Y社區低齡老人志愿者組織發展情況,以三社聯動機制為切入點,以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互動為核心,探討低齡老人志愿者組織的發展及存在的問題,并嘗試提出建設性對策和思路。
杭州市Y社區是浙江省最大的公租房社區,也是2016年度全國社會工作服務示范社區。社區居民主要包括城市中低收入人員、創業人員、新就業大學生等。在社區治理面臨困難群體多、居民問題復雜化的背景下,Y社區于2014年成立杭州市首個社區層面的社會組織孵化中心,以“社區搭平臺、社工領項目、社會組織送服務”的方式孵化培育社區社會組織,引導和鼓勵社區居民發揮自身作用服務有需要的居民,創建美好家園。在Y社區十余個社區社會組織中,“單身互助聯盟”是最早入駐孵化中心的低齡老人志愿者組織之一。在社區老年人數量多,空巢老人、獨居老人、高齡老人需求與問題較為突出的情況下,該組織充分利用社區低齡老人資源,在社區支持引導和社會工作者專業帶領下服務有需求的老年群體。“單身互助聯盟”目前有低齡老人志愿者四十余名,社工導師(社會工作者)一名,通過定期探訪、生病探望、節日聚會、集體活動等多種形式的活動關愛單身獨居老人群體,增強社區居民間的互動聯系,培養社區溫暖互助氛圍,構建社區共同體意識。組織資金來源主要為社區、街道、市級政府購買社區服務。從組織成長發展過程來看,我們發現,Y社區以孵化中心為平臺,為每個社區社會組織配備一名社工導師,逐漸形成了以社區為引領,以社會工作者為專業支撐,激發社會組織活力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三社聯動”機制。“三社聯動”機制下社會組織的發展,要求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在明確自身職責、各司其職的同時相互聯系、優勢互補。
首先,社區是指社區自治組織居委會為核心的社區部門,其角色是支持者、監督者、資源鏈接者。低齡老人群體有其特殊性,其公益熱情大于組織能力,需要社區鼓勵引導,提供相應的配套設施,同時還需對組織活動的開展情況等進行定期評估與反饋。例如,Y社區通過孵化中心這一平臺,為“單身互助聯盟”提供辦公場地與財務管理服務,并通過社區公益創投的形式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此外還積極整合轄區資源成立“商家聯盟”作為社區社會組織發展基金,努力解決組織自我“造血”功能,不斷激發組織活力。
其次,社會組織。本文探討的社會組織是指以社區低齡老人志愿者組織為代表的社區內生型社會組織。其主要角色為組織載體與服務提供者。一方面社區社會組織為社區服務提供了組織載體,并通過服務項目的形式為社區低齡老人提供志愿服務參與的平臺;另一方面,社區社會組織自身也是社區服務的提供者,其扎根社區,根據社區居民的需求組織開展多元化的服務活動,惠及廣大社區居民。
再次,社會工作者是指持證的社區工作者,作為社區社會組織的社工導師,承擔著協助者、協調者、資源鏈接者等角色。社會工作者為社區低齡老人志愿者組織的發展注入專業力量,一方面利用自身專業技能幫助社區社會組織孵化成長,包括專業知識指導、政策咨詢以及資源鏈接;另一方面幫助協調社區社會組織與社區及相關部門的關系,并將社區社會組織的發展情況及時反饋給社區。
對Y社區低齡老人志愿者組織“單身互助聯盟”的調研表明,該組織自成立以來取得了一系列成績,曾獲得杭州市福利彩票公益金資助并在項目評估中榮獲優秀,但組織發展仍面臨一些問題與困難,基于“三社聯動”視角將之總結為以下四方面。
社區居委會是社區自我服務、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主要平臺,但其行政色彩較為強烈,社區工作者更多地是作為行政者而非服務者。在社區社會組織的孵化發展過程中,社區的行政色彩在一定程度上壓抑了社會組織的活力,主要表現在理念、制度與執行三個方面。首先理念上,社區對社區社會組織的關系定位仍是上下級管理關系,而非“伙伴式”關系或是“協助式”發展。其次制度上,社區的行政化色彩限制了社區社會組織的自主性,例如組織經費的統一管理制度,組織使用經費需通過社區審批,一定程度影響了低齡老人志愿者組織的獨立發展能力和服務創新性。最后執行上,社區社會組織的服務提供有時會偏離“需求為本”,而轉向社區“命令”為導向,開展一些任務式活動,導致組織服務無法準確回應社區需求。
調查發現,社區社會組織的社工導師皆為持證的社區工作者,但指導工作專業性較弱,指導內容較為簡單,主要分為日常指導與活動指導,指導形式主要是組織例會、微信群議。日常指導是指社工導師協助組織進行公益創投項目申報、傳達相關政策、反饋居民需求等,活動指導是指社工導師指導組織開展服務活動,包括策劃、宣傳、實施等環節。例如,單身互助聯盟的社工導師,由于自身專業素養的局限等主客觀原因,在核心志愿者培養、組織發展規劃、資源鏈接等方面缺乏比較專業、深入、有效的指導,不利于組織的可持續發展。
社區低齡老人志愿者組織由于發展時間短、核心志愿者能力不足等因素,組織自身能力不強。組織能力主要指管理能力和服務能力。組織管理能力首先體現在組織籌資能力弱,組織經費主要來自街道、社區等各級政府購買服務與公益創投,較少吸收其他社會資金。Y社區社會組織的經費主要是由社區公益創投比賽決定,最高不過三千元。單身互助聯盟的負責人表示,目前的經費對于服務開展遠遠不夠。其次是志愿者管理。例如單身互助聯盟雖有低齡老人志愿者四十余名,但由于志愿者時間難以協調,實際參與的志愿者僅四分之一。另外還存在組織人員架構不清晰、核心成員不穩定、老人志愿者服務能力不平衡等問題,極大地制約了組織的進一步發展。此外,組織服務能力主要表現在服務過程與服務效果。由于知識結構、年齡等因素的影響,社區低齡老人志愿者組織提供的服務專業性較弱,主要是物資慰問和言語撫慰,缺乏“助人自助”的理念、目標導向與效益意識,沒有建立受助者互助網絡,導致服務的效果與影響十分有限。
在Y社區培育和發展低齡老年志愿者組織的過程中,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三者的互動仍處于較單一的執行層面。調研發現,Y社區“三社”聯動主要體現為三種形式:一是居民向社區反應問題與需求,社區向相關社會工作者(即社工導師)傳遞信息,社工導師與所指導的社區社會組織商討對策,最后由社區社會組織發動志愿者提供服務、解決問題,并接受社區與社會工作者的指導、監督與評估。二是居民向社區社會組織反應需求,社區社會組織憑借自身力量進行介入,若不成功則通過社工導師反饋給社區,由社區進行恰當處理。三是社區社會組織通過社區調研與需求評估,主動發現問題,積極介入并解決,并接受社會工作者與社區的指導、監督與評估。目前主要以第一種互動方式為主,“三社”的角色較為被動,“三社”的互動形式較為單一、互動的內容不夠深入。
在低齡老人志愿者組織發展的過程中,社區應樹立“協助式”抑或“伙伴式”發展的理念,“協助”而非“主導”,給予社區社會組織更大的發展空間與自由權。這要求社區對待社區社會組織,關系上應逐漸由行政上的上下級關系轉變為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伙伴式關系;制度上應積極踐行“三社聯動”機制,構建社區社會組織發揮作用的平臺與相關政策制度;具體執行上應在經費支出、資金募集和活動開展等方面給予更多自主性,提升組織服務的自主與創新。例如,經費支出上,在保證收支透明的情況下允許社區社會組織自由支配部分組織經費,而不是簡單的集體統一管理;資金籌集上,更多地發揮組織自主籌款潛力,減少對政府或社區資金的依賴,多方鏈接資源著力緩解資金短缺問題;活動開展上,鼓勵組織自主開展需求評估,主動發現社區問題,以居民需求為導向開展服務活動。
在社區低齡老人志愿者組織管理與服務知識薄弱、經驗不足的情況下,專業社會工作者的指導尤為重要。社會工作者的專業指導不僅體現在日常事務的管理、活動的指導,更應體現在核心志愿者培養、組織發展規劃、資源鏈接等方面。核心志愿者培養是指發掘與培養認同組織理念、有較強組織能力并愿意對組織付出的組織領袖與積極分子,使組織能夠逐漸脫離對社區、社會工作者的依賴實現獨立、可持續發展。志愿者培養主要包括能力培養與情感培養。能力培養的目標是提升志愿者的管理能力、服務能力。另外,由于社區低齡老人志愿者組織多為自發性組織,這些老人志愿者出于愛心與赤誠參與社區治理,因此,如何進行情感培養,激勵、提升他們的社區參與熱情非常重要。此外,對于社區低齡老人志愿者組織的長遠發展,組織定位與發展規劃至關重要。社會工作者必須協助省察組織定位、找準組織特色及優勢、做好組織規劃,確保組織目標明確、團隊齊心。
組織的發展主要是內部管理與外部服務,激發低齡老人志愿者組織活力要從增強社會組織的管理能力與服務能力兩方面著手。增強管理能力主要是志愿者管理與經費管理。志愿者管理方面,要逐步建立制度化的宣傳、招募、培訓、分工、激勵措施以穩定志愿者團隊架構,規范志愿者隊伍建設。例如,堅持能本原則,根據低齡老人志愿者的能力特點進行分工,提升其成就感與歸屬感。經費管理方面,一是要學習和遵守國家相關制度,做好財務管理工作,二是拓寬資金來源,除了積極獲取政府購買服務項目資助,還需在法律制度允許范圍內嘗試基金會資助、企業贊助、社區募捐等其他籌資渠道。增強服務能力主要是提升服務專業性與規范性。就現狀而言,低齡老人志愿者組織的服務活動大多內容與形式比較單一、受益群體有限,如何真正做到需求為本,能夠根據社區需求制定適切的服務計劃并有效執行,并能夠對服務效果進行評估與跟進,這是當下亟待提升的問題。
促進低齡老人志愿者組織的健康發展關鍵在于“三社聯動”,“三社聯動”的核心在于三大主體之間的良性互動與協同發展,主要體現在理念、制度、執行三個層面。理念層面的互動是指“三社”在基層社區治理、社會服務、社會工作等方面應達成理解與共識,并藉此做好角色定位、構建伙伴式發展關系。其中,專業社會工作者應充分發揮專業引領、組織協調、資源鏈接等作用。制度層面的互動是指在社區社會組織發展過程中,社區應提供制度上的支持與監督,使社區社會組織發展“有章可循”,且需要與時俱進不斷革新相關政策制度,才能促進社區社會組織制度化、規范化、持續化發展,提高社區服務質量,推動社區發展。最后,理念、制度層面的互動都需要落實到執行層面。如前文所述,“三社”三大主體各司其職、相互聯系,某種程度上分別代表著國家性力量、社會性力量、專業性力量,需要轉變傳統理念,建立伙伴式發展關系,圍繞社區居民需求開展社區治理活動,達致“三社”之間的互動平衡,才能真正促進居民參與、提高居民福祉、提升社區治理水平。
[1]顧東輝.“三社聯動”的內涵解構與邏輯演繹[J].學海,2016,(3)
[2]徐永祥,曹國慧.“三社聯動”的歷史實踐與概念辨析[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48(2)
[3]張繼軍.社區社會組織培育機制研究——以資源輸入為分析視角[D].湖北:華中師范大學,2014
龔逾慈(1983-),女,湖南張家界人,中山大學社會工作碩士,浙江理工大學法政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洪曉慧(1996-),女,浙江臺州人,浙江理工大學法政學院社會工作專業14級本科。
浙江省大學生新苗人才計劃(2016R406068)、浙江理工大學品牌專業建設計劃項目-社會工作(dbts201605)、浙江理工大學-杭州市拱墅區民政局社會工作實踐教育基地(2016sj01009)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