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圣楠 中國建設銀行業務處理中心
絲綢之路經濟帶金融合作問題及策略
吳圣楠 中國建設銀行業務處理中心
一帶一路是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戰略,主要是為了加強我國和沿線國家之間各方面的合作。最為眾多合作領域當中的一部分,金融合作有利于我國金融的全面深化改革,打造更好的國際形象。但是當前我國和絲綢之路經濟帶之間在金融方面的合作當前仍然有不少問題,本文主要目的是分析當前存在的問題,并提出針對切實的解決措施,旨在為實際金融合作奠定基礎。
絲綢之路經濟帶 金融合作 問題 策略
一帶一路是未來區域發展的必然趨勢,而這個“大朋友圈”中的各個國家也因為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在各個領域之間的合作都不斷加深。金融跨境合作則會出現新的交易方式和主體,人民幣也會朝著區域化的方向發展[1]。所以必須要對當前金融合作過程中的問題進行分析,充分推動我國和絲綢之路經濟帶國家之間的金融合作進程。
我國當今和世界各國之間的聯系變得緊密,俄羅斯又將未來的發展重點轉移到了亞洲。美國更是提出了新絲綢之路計劃,一方面為了限制中國對中亞、東南亞的地緣經濟影響,另一方面則是為了抑制俄羅斯在亞洲的勢力。同時這也可能會使上海合作組織的凝聚力受到影響,強化美國在亞洲地區的主導權。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遍布亞歐大陸,文化、民族和宗教信仰的影響都會導致各個國家之間的政治立場存在不同。政治方面的問題必然會對沿線國家金融合作產生不良影響。
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包含了歐亞經濟共同體、歐盟、上海合作組織和中亞五國等。上海合作組織金融方面的合作不高,中亞五國金融合作中對于金融機構的依賴程度過高,一般采用行政手段來促進合作,但普遍存在金融監管不到位現象。歐盟各國成員國之間的關系十分密切,金融合作上更是高度統一,這也為加深各個成員國之間更深層次的金融合作奠定基礎。這些經濟組織之間的關系比較復雜,不僅相互交叉,而且還有圈中套圈的關系。另外,不同經濟合作組織之間的合作機制也存在著比較大的差異。盡管我國的經濟在近幾年取得了不錯的成效,但是一些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也不高[2]。比如絲綢之路沿線的幾個省份中,只有陜西省的人均GDP比全國水平更高。
結合近幾年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合作情況來看,沿線國家的貿易合作明顯要比金融合作更強,比如以上合組織為例,中國早在2013年時就已經成為了俄羅斯和土庫曼斯坦的第一貿易伙伴。在2008年世界各國經濟都遭遇不同程度的危機,所以2009年的貿易額也出現一定下降。但是在2010年又進行了新一輪的增加。隨著當前一帶一路建設進程的加快,沿線國家之間的合作不斷加深,但是卻缺少一個統一的金融平臺來為沿線國家之間的貿易和金融合作提供服務,所以這就導致了金融方面雖然有所發展,但是服務的廣度和深度都不夠。
各個國家在經濟合作當中必須要堅持正確的政治立場,尤其是在國際性的區域合作中。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在金融合作的過程中必須要通過各個國家之間的高層領導人進行溝通,然后建立起一個政治互信平臺,實現金融合作。以上合組織為例,雖然無法完全覆蓋,但是其效果就比較明顯。對于一些比較敏感的問題不能一味的躲避,而是要積極的進行協商和溝通,采取多邊化政策進行解決。比如在亞歐論壇上將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之間的金融合作相關問題當作常設性問題,通過論題的開設和探討,這樣也為更多國家金融業的精英人士提供更多交流機會。也為沿線國家之間的金融合作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
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的各個國家都具有自己典型的特點,比如我國和歐洲國家缺少自然資源,而中東國家自然資源豐富。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構建連接了這些國家,讓不同國家之間可以開展多樣化的合作,形成優勢互補。這種資源優勢互補也為各個國家之間的金融合作提供了契機。可以以西安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的金融合作中心,建立起完善的金融制度和技術平臺,更快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各個國家之間的經濟合作[3]。金融合作平臺可以以我國的西安市為基礎進行構建,吸引沿線國家的金融機構參與到整個平臺的構建中,同時也要完善西安市金融業相關的基礎設施。建立互聯網金融合作資金,用于支持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合作過程中的中小企業融資,不僅可以滿足我國的資源需求,而且還可以促進中亞地區的經濟發展。
政策性金融平臺顧名思義就是借助國家的政策來開展具體的金融服務的,但是這種性質的金融平臺無法充分發揮市場所具備的調節功能。所以在改善當前沿線國家金融合作的現狀時更需要建立起專門的跨國銀行,以此來提供更完善的服務。跨國商業銀行可以讓各個國家的商業銀行進行入股參與,實現法人治理和全面風險控制管理。各個國家可以在金融產品、理念和服務等方面開展全面合作,使服務水平得到更好的提升。這個跨國商業銀行可以設置在西安市,并在沿線國家設立相應的分行,用來滿足沿線國家的實際需求。
一帶一路戰略是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也是未來區域合作的重要戰略。本文主要對絲綢之路經濟帶金融合作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對應的解決對策,以期能為實際金融合作提供理論支持。
[1]馮維江.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的國際政治經濟學分析[J].當代亞太,2014,(06):73-98+157-158.
[2]于會錄,董鎖成,李宇,李澤紅,石廣義,黃永斌,王喆,李飛.絲綢之路經濟帶資源格局與合作開發模式研究[J].資源科學,2014,36(12):2468-2475.
[3]王之泰.絲綢之路經濟帶:絲綢之路的升華[J].中國流通經濟,2014,28(05):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