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洋 四川文軒職業學院
國際小額信貸經驗及對我國的啟示
楊洋 四川文軒職業學院
小額信資是一種有效的金融扶貧方式。通過對國際上成功小額信貸的經驗總結,思考對我國小額信貸的發展的啟示。
小額信貸 國際經驗 啟示
小額信貸(Microfinance) 這一概念屬金融范疇,它是以盈利為目標,發揮金融中介功能,貸款資金最初依靠外部援助,之后通過自我融資可實現持續發展。小額信貸在20世紀70年代出現。之后,小額信貸在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等發展中國家很快得到推廣,并且擴展到幾乎整個發展中國家和一些發達國家。
鑒于小額信貸在扶貧和經濟發展進程中的巨大作用,聯合國把2005年定為世界小額信貸年。孟加拉國的格萊珉銀行(GrameenBank,簡稱GB)的創始人尤努斯(Yanus)教授榮獲2006年的諾貝爾和平獎,這也充分證明了國際社會對小額信貸在扶貧進程中所起作用的高度重視和肯定。國際小額信貸的發展給我們提供了有益的啟示。筆者在總結國際小額信貸發展經驗的基礎上,探討國際小額信貸給我們的啟示。
一些專家估計目前世界上由非政府組織(NGO)運行的小額信貸項目只有大概不到1%可以實現財務可持續,另有5%在未來幾年可望實現財務可持續,其余均面臨關閉或繼續依賴資助。盡管孟加拉鄉村銀行(GB)、國際社會資助基金會的“村銀行
(VillageBanking)”是福利主義小額信貸的成功典范,但它們目前已經按市場化機制運作和管理。因此,從國際小額信貸的發展軌跡看,制度主義小額信貸模式有明顯的優勢,小額信貸的發展呈現明顯的制度主義傾向。總結其成功經驗主要有:
各國的小額信貸機構大部分都是由NGO或合作項目發展而來,目前大多數正在朝向商業化經營轉變,相對于福利主義小額信貸模式更為注重社會目標而言,制度主義小額信貸模式的商業化可持續經營更加符合當前的經濟發展趨勢。2006年6月4日至16日,由人民銀行研究局、金融市場司等組成的小額信貸考察團,對孟加拉、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三國的小額信貸發展情況進行考察,也得出同樣的結論。
福利主義模式的小額信貸機構,大多憑借捐助資金建立,其資金來源也主要依賴捐助資金。因此,福利主義模式的小額信貸機構的經營者和控制者多數并非最終產權的所有者,機構存在“所有者缺位”的問題。由于產權不明晰,容易導致經營管理層面的低效率和經營者的道德風險行為。而制度主義模式的小額信貸機構出資者與所有者一致,產權結構清晰,又由于有金融專家和專業管理人士參與機構的經營管理,因此,能夠保證經營管理的高效率,并獲得高的回報率。如2003年墨西哥的Compartamos其股本回報率(ROE)竟高達50%多,遠遠超過當年世界排名前十位銀行的ROE(約為15%)。
國際上成功小額貸款的利率均大大高于銀行的利率。湯敏認為國際上成功小額貸款的利率為30-70%。而且,湯敏還進一步指出成功的小額貸款的存貸差一般高達10%~20%固。因為只有較高的存貸差才能彌補操作成本,小額信貸機構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成功的小額信貸機構并不依賴捐助資金和政府補貼,其資金來源是多樣化的,主要有自有資金(即機構自身的營業利潤)、吸收的公眾存款,以及向資金批發機構批發的資金,從而保證機構的持續經營。近年來,已有一些小額信貸機構從資本市場成功籌資的案例。
199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首先將孟加拉鄉村銀行小額信貸模式引入我國河北省易縣,成立了“扶貧合作社”,開始了小額信貸在中國的發展歷程。為了使小額信貸業務能在我國新農村建設中發揮更好的作用,需借鑒國外小額信貸模式的成功運作機制,對我國的小額信貸進行改進。
1.建立以農村信用社為主,市場化運作的小額信貸模式。如果能建立市場化運作的小額信貸模式,使其融入正規金融機構,不僅可以吸收大量社會存款參與小額信貸,也能吸引大批企業或社會力量參與,這對于健全農村金融市場,提高農村地區的金融服務質量,遏制高利貸也是十分有益的。
2.建立農村專業經濟組織,引入聯保還款機制。小額信貸以貸款運作管理為紐帶建立起來的貸戶聯保小組和扶貧中心,有可能發展成新的農村專業經濟組織。通過這些農村組織,把小額信貸發放與農業技術推廣聯系起來,從而解決農民生產的資金與技術短缺困難。隨著小額信貸配套服務功能的加強和完善,農村專業經濟組織有可能成為聯接農戶與市場的橋梁和紐帶,解決目前農村千家萬戶小生產同大市場之間的矛盾,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快農村貧困地區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同時也能促進小額信貸資金的良性循環。
3.進行市場細分,實行差別利率。創造小額信貸“雙森”局面財務上的可持續性對小額信貸機構的生存與發展至關重要。運用市場法則指導小額信貸,它的利息收入就必須彌補經營成本,并能獲利。從我國實際來看,應對小額信貸市場進行細分,實行差別利率。如對那些承受不起市場化利率的農村赤貧者或從事特殊行業生產的農戶,發放政策性與商業性相結合的混和貸款,以降低利率。這樣,實行差別利率定價的小額信貸既使農民得到了農業發展所需資金,又使農村信用社通過發展小額貸款實現了戰略轉型。
4.小額信貸機構應提高管理效率。實現機構及人員的可持續性首先要保證機構的常設化;其次應創造條件逐步使人員構成專業化和固定化;最后要加強對小額信貸機構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教育和專業知識培訓,包括農業政策知識、農業經濟知識、農業信息和農村金融知識等,以提高這些人員的綜合素質。
[1]熊德平.農村小撅信貸:棋式,經驗與啟示[J].財經理論與實踐,2005(134):39—43.
[2]何廣文.“只貸不存”機構運作機制的特征與創新[J].銀行家,2006(8):118—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