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鐵 錚

中國工程院院士沈國舫近來一直在研讀黨的十九大報告。他說,黨的十九大報告在十八大報告把生態文明建設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組成部分”的基礎上,又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基本方略的組成部分,提到了新的高度?!皥猿秩伺c自然和諧共生”和“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思想認識基礎。
這位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北京林業大學原校長,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思想后有深刻的體會。他說,一方面,“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并不是對立的、矛盾的,有了“綠水青山”就有可能、也更有利于得到“金山銀山”,而且是貨真價實的“金山銀山”,是健康安全的經濟發展和物質財富;另一方面,要使“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是要付出努力的、要做好工作的。要努力建造好、或修復好綠水青山,努力安排好、經營好、管理好綠水青山這個自然綜合體,使它發揮好最強的功能,取得最大的效益,然后才能得到真正的金山銀山。搞好自然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經營是這個轉變的應有之義。
自然生態系統,包括森林、草原、荒漠、濕地、河湖水域、冰川、海洋等各種類群,都有其自身運行的規律。人類依靠這些自然生態系統而生存。他指出,要利用這些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有時還要對這些生態系統在規模、布局、組成和結構上作些調整。但都不應從根本上干擾和破壞這些生態系統。要保持它們可恢復和可更新的彈性,使之能持續發揮功能,產生效益。這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要義,也是生態系統可持續經營的實質內容。農田生態系統雖是人工生態系統,但其本質上接近于自然生態系統,可以合并一起考慮。
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可分解為供給、調節、文化和支持四大部分。他說,供給功能是指生態系統所能提供的物質產品,如糧食、飼料、木材、纖維、油料、果品、藥材、花卉、皮毛等,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食物和原材料;調節功能是生態系統中生物與環境互動中產生的各種效果,如水源涵養、水土保持、防風降塵、固砂、調節氣候和空氣成分等等,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支撐;文化功能是指生態系統所能提供的各種文化服務,如觀賞、旅游、康養以及作為人類某些文化遺跡的載體等,是人類多種非物質享受的提供基地;支持功能是指各生態系統或其綜合體在維持地球生物圈的運作及人類生存環境所起的支持作用,如生物多樣性的維持,大氣成分和動力過程的維持,以及全球碳、氮、水、某些礦物質循環運轉的維持等等。這些都是人類生存必不可少的條件。
他強調,要維持和改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就要科學合理可持續地經營管理好所有生態系統,使之綜合發揮其多種功能。只有這樣,才能使“綠水青山”真正變為“金山銀山”。
“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就要科學合理可持續地經營好自然生態系統。”他認為,生態系統的四大服務功能之間,不是對立的,而是兼容的、相互促進的。一片以優良樹種的高大喬木作為上層木的中密度復層混交成熟林,既是有高生態效益的,同時也是有高經濟價值和高觀賞保健價值的。
他進一步指出,從更廣的層面看,各種森林之間是有差異的。由于地理位置、交通條件、樹種和林地立地條件的差異,對不同森林也要提出不同的要求?!渡址ā钒盐覈謩澐譃槲宕罅址N,即防護林、用材林、經濟林、風景林和薪炭林。隨著社會和科技的發展,對每個林種的內涵也有進一步的詮釋。如風景林應具有更多的衛生保健內容,薪炭林也應從生物質能源的廣度來認識,用材林則要細分為速生用材林(主要生產纖維用材)和珍貴用材林(主要生產高檔家具及工藝用材)等。他認為,防護林和風景林可歸入到公益林一類,實施較嚴格的保護,其它三個林種是可以生產利用的,但也要有適當的保護。
在他看來,實施生態保護可以有三個層次。第一是實施最嚴格的保護,如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要禁止一切經營利用活動,一切聽其自然;而那些納入國家公園范圍的森林,則只允許適度的生態和科普旅游,禁止其它一切經營利用活動;第二是一般的防護林和森林公園,除實施保護外,可允許進行撫育間伐、衛生伐等經營活動以及防護林的更新伐(如農田防護林的更新伐);第三是用材林、經濟林和能源林,可以允許有撫育采伐及商業性采伐,但對采伐年齡、伐區面積,和采伐方式,要加以適當的限制,以維持森林的生態功能發揮。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楊才第 攝
這位耄耊之年的科學家說,如果能夠做到因地制宜、因林制宜地確定保護的程度及經營利用的強度和方式,也就是說實施科學合理可持續的森林經營,再加上林下經濟的開發、森林旅游康養事業的發展,政府對生態公益林的生態補償的均衡化和提高,那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目標就一定能實現。其它自然生態系統雖各有特點,但原則上的實踐路徑是相似的。
“把所有自然生態系統都保護經營好,就能真正做到人和自然的和諧共生,就能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變成現實?!鄙驀痴f。
沈國舫強調,要維持和改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就要科學合理可持續地經營管理好所有生態系統,使之綜合發揮其多種功能。只有這樣,才能使“綠水青山”真正變為“金山銀山”。
他說,要綜合發揮森林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在優先發揮生態功能,產生足夠生態產品的同時,還要取得一定的物質產品,產生足夠的經濟收益。在他看來,實現這一目標不外乎有四條途徑,即生產木材和其它林產品的途徑,發展林下經濟的途徑,開展生態旅游和文化康養的途徑及以提供生態產品而獲得生態補償的途徑。
一是生產木材和其它林產品的途徑。這曾是傳統林業取得經濟效益的主要途徑。他說,中國從21世紀初開始,發揮森林的生態功能提到了主要經營目標的高度,木材生產的功能退居其次,但仍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份額。木材由于其可再生,少能耗,可降解等綠色特性以及人類在建筑、家裝、家具、傳媒和文化、包裝等多方面的需求不斷增長,全世界的木材生產并未減退,有的國家還在增長。美國、俄羅斯、加拿大、巴西、新西蘭、北歐及中東歐一些國家,木材生產仍處在較高的生產水平,成為其主導產業之一。
中國由于在上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曾發生超限過伐的現象,現在大部分地區的森林處于恢復和休養生息的階段,木材生產已大量縮減,一半以上用材依靠進口。他指出,但仍有不少地區,如以廣西自治區為代表的南方地區,以蘇北魯西南為代表的黃淮海平原地區,木材生產及其延伸的產業仍是當地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他說,世界上林業科技較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采用最新的科學成果,包括近自然森林經營的理念及低影響采伐方式,在采伐收獲木材的同時維持好林區良好的生態功能,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而且經營好森林必須進行的撫育伐、衛生伐、救生伐等,在保護和培育森林的同時,也能生產出相當數量的木材(在瑞典可占其木材生產量的近一半),這方面的功能不容忽視。
他認為,除木材之外的其它產品,如油料、飼料、干鮮果品、茶桑、橡膠和栲膠、花木、藥材等等,符合人民生活需要,也可產出巨大的經濟效益。由于有氣候、地貌與傳統的特點,我國在非木材產品的生產方面是有優勢的,有些地方可發展成為優勢產業。他強調,這些產品的生產,對地域和林地有一定要求和限制,不可隨意擴張;因為經濟林如沒有科學合理的經營,也會有不良的生態效應,如增加水土流失,喪失生物多樣性等,因此經營經濟林應有嚴格的生態要求。
二是發展林下經濟的途徑。顧名思義,是在不破壞上層林冠的條件下,利用林冠下的蔽蔭較濕潤的空間開展林下種植(漿果、菌類、藥材、花木等)和林下養殖(雞、羊、牛、鹿等)等活動。在停止商業性采伐的林區,發展林下經濟具有重要意義。經營良好的林下經濟,可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但這往往是局部區域或單位的優勢。有些產品一旦推廣到大面積,就往往形成供過于求,因價格競爭而喪失高效益。另外,發展林下經濟還有是否能促進林木生長或引起森林退化的問題。他警示說:“這個問題往往沒有引起足夠重視。林下經濟可作為林區經濟的一個重要補充,但在全局上不可能成為主流?!?/p>
三是生態旅游與康養的途徑。他說,這是變綠水青山為金山銀山的最有效的途徑之一。通過這個途徑,變伐樹為看樹,最容易兼顧森林生態系統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如果管理得法,通過門票和開展旅游康養服務產業,其收益也可能很高。按他的分析,如果旅游康養在布局、設計和措施上不得法,也可能對生態系統造成傷害。一些熱門景區的旅游過度開發引發的生態負面影響是相當常見的;另外,也不是所有地方的森林生態旅游都能產生好的經濟效益。如交通不便、景觀不突出,再加上服務不到位,對游人就會缺乏吸引力,使一些森林公園或濕地公園冷冷清清,經濟效益不好。
四是獲得生態補償的途徑。他說,靠森林生態系統的生態服務(產品)來獲得政府的生態補償,是帶有普遍性的途徑。如何合理評價自然生態系統生態產品的價值,雖已做了一些嘗試,但仍是未解難題。這為確定生態補償標準造成一定困難。我國的森林面積中有相當一部分(30%-60%)劃歸生態公益林,因而可以獲得政府補償,但這個補償標準因地區而異,差別很大。
他說,這里有兩個問題:一是我國經濟尚處于中上等發達的水平,有必要劃定那么大比例的生態公益林?據他了解,有些地方(林區)是因為要多拿些補償款而人為地多劃定公益林的。像德國、瑞士等一些發達國家都把限制經營進行保護的林地面積控制在全部林地的10%以下,其它部分都是生產林地(即用材林和經濟林)。
在劃定的生態公益林里,可不可以有一定的經營活動以獲取額外的經濟效益呢?他給出的答案是肯定的。他說,一些發達國家把生態保護的林地面積規劃得較少,但對生產林的經營要求卻提得很嚴,而且對生產出來的產品(木材)提供補助(瑞士的補助約占生產成本的一半),從而迫使生產者采用更嚴格的措施,使生產木材的過程不會損傷林地,維持了林地的生態功能。我們能從中得到一些啟示。
他認為,對于森林生態系統,為了保護其生物和生境的多樣性而對一些具有典型性、原始性的森林進行絕對保護,只適用于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這一區域是有限的(一般不超過總量的10%),而在其它地方是可以允許適度經營的。有些森林經營措施,只要實施得當,不會影響森林生態功能的發揮。有些經營措施如撫育間伐、衛生伐、救生伐,是培育健康森林所必須采用的措施,對生態公益林也是如此,不應一禁而絕。
他遺憾地看到,有些林區對禁伐做過了頭而封禁起來,遠看郁郁蔥蔥,近看卻是一些由低價值樹種組成的稠密而生長不良的林分。“這應該引起警醒”,他強調說。
除對生態公益林的生態補償以外,對于國營林場的林地還有一些政府為營林作業(如撫育間伐)所給予投資撥款。這對支持林區勞動力就業有一定的幫助,但多數情況下這種投資的標準不高,有時不能抵上進行營林作業的成本所需,還需林場自籌資金補足。
“必須針對每一片森林的具體情況,盡量兼顧并各有側重地爭取經濟收入。這將決定森林可持續經營的具體內容。”對此,他一再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