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守貴 李春紅 鄧紅軍
摘要:2016年對鮮食類型甘薯[Dioscorea esculenta (Lour.) Burkill]品種(系)進行多點品種比較試驗。結果表明,三峽紅心王新品系在7個試驗點的平均單產為44 871 kg/hm2,最長蔓長平均為221 cm,單株分枝數為7.5個,莖粗為7.3 mm,葉心形,頂葉淡綠色,葉綠色,葉脈紫色,莖綠色,薯形紡錘形,薯皮紅色,薯肉橘紅色,結薯集中整齊,單株結薯數為5.1個,大薯率為32.6%,中薯率為40.3%,小薯率為27.0%,食味83分,烘干率為20.37%,淀粉含量為12.18%,粗蛋白質含量為0.89%,還原糖含量為2.14%,可溶性糖含量為4.82%。
關鍵詞:甘薯[Dioscorea esculenta (Lour.) Burkill];三峽紅心王新品系;品比試驗
中圖分類號:S5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7)11-2020-05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7.11.005
Abstract: Variety comparative test of new varieties (lines) of fresh-eating sweet potato [Dioscoreaesculenta(Lour.) Burkill] in different points was carried out in 2016.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verage yield of the new line of Sanxia-hongxinwang in 7 experimental points was 44 871 kg/hm2, the longest pod length was 221 cm, the number of lateral branches was 7.5, and the stem diameter was 7.3 cm. This line has the heart-shaped leaves, light green parietal lobe, green leaves, purple vein, green stems, spindle potato shape, red potato skin, jacinth sarcocarp and characters of fruiting is tidiness and consistent. The line with 5.1 tubers per hill, and the rates of large tuber, medium tuber and small tuber of this line were 32.6%, 40.3% and 27.0% respectively. In addition, taste score of the line was 83, dry matter content was 20.37%, starch content was 12.18%, protein content was 0.89%, reducing sugar content was 2.14%, and soluble sugar content was 4.82%.
Key words: sweet potato[Dioscorea esculenta (Lour.) Burkill]; new line Sanxia-hongxinwang; variety comparison test
三峽紅心王是湖北省宜昌市、荊門市、荊州市等地農民對長期種植的一種甘薯[Dioscorea esculenta (Lour.) Burkill]地方品種的俗稱,具有紅皮紅肉、水分適中、耐貯藏、爽脆、無渣、甜度和面筋度適口等顯著特點, 在全國大中城市鮮食薯塊中市場占有率較高。
單株選擇法簡便易行,收效較快,是人們最常用的選育良種的有效方法之一[1]。2013年11月4-6日在當陽市玉泉辦事處百寶賽村、當陽市聚鑫薯業專業合作社從田間采收甘薯三峽紅心王秋莖,于當地鮮食甘薯貯藏專用山洞內貯藏越冬,2014年2月21日從山洞出庫后將甘薯秋莖扦插到位于夷陵區分鄉鎮普溪河村3組蔬菜基地的鋼架塑料大棚內栽培,8月15日收獲時發現秋莖扦插優勢植株中有一個薯塊高17 cm、寬20 cm、重2 500 g的單株,將其保存至11月19日再次入洞越冬貯藏,應用這個甘薯塊于2015年2月育苗繁殖而成的后代稱為三峽紅心王新品系。為了鑒定新品系的特征特性、豐產性、適應性、抗逆性及利用價值,2016年組織各地進行多點品種比較試驗。現將各點試驗結果匯總報告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點
本試驗共設置7個試驗點。其中平原地區3個試驗點,分別為湖北省當陽市王店鎮新店村、枝江市七星臺鎮江會寺村和夷陵區黃花鎮張家口村;鄂西山區4個試驗點,分別為秭歸縣茅坪鎮建東村、五峰土家族自治縣仁和坪鎮船山坪村、長陽土家族自治縣高家堰鎮青巖村和巴東縣信陵鎮中元子村。
1.2 試驗品種及來源
參試品種(系)共6個(因個別品種爛種導致種苗不足,參試品種由3個增加到6個),圴為鮮食類型甘薯品種。三峽紅心王新品系為本地自繁種薯;龍薯9號系福建省龍巖市農業科研所選育,種薯由民間引進;廣薯87系廣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選育,種薯由民間引進;心香和浙薯132從浙江省農業科學院作物與核技術科學所引進種薯;蘇薯8號系江蘇省南京地區農業科研所選育,種薯由民間引進。
參試品種(系)種苗圴統一在大棚采用甘薯“兩段法”育苗[2]后分品種紙箱包裝供應各個試驗點。
1.3 試驗設計
統一設計2016年甘薯三峽紅心王新品系多點比較試驗實施方案,各試驗點分別遵照實施。試驗采用大區對比排列,3次重復,重復間設走道,共9個小區。每個小區凈面積13.2 m2,每小區栽插70株。種植密度5.25萬株/hm2。試驗區四周設保護行,試驗田面積667 m2以上。
平原地區3個試驗點,供試品種(系)當陽點為三峽紅心王新品系、龍薯9號、廣薯87,枝江點為三峽紅心王新品系、心香、浙薯132,夷陵點為三峽紅心王新品系、心香、龍薯9號;鄂西山區4個試驗點供試品種(系)一致,圴為三峽紅心王新品系、蘇薯8號、龍薯9號。
1.4 田間管理
試驗地土質為黃棕壤或沙壤,前茬冬閑田、或蔬菜、或油菜,試驗田地勢平坦,肥力中等以上。扦插前采用人工或微耕機全田翻耕整地,達到田平土細后起壟備栽。扦插前基施農家肥22.5 t/hm2翻耕于土壤中或每個小區施用復合肥(N∶P∶K=15∶15∶15)0.75~1.25 kg。
2016年栽插時間分別為當陽點5月5日,枝江點5月7日,夷陵點5月27日,鄂西山區4個試驗點均為5月25日。各試驗點均是前1 d供苗栽插,澆定根水,于6月中旬至7月中旬中耕除草1~3次,生育期內沒有進行病蟲害防治,10月中下旬一次收獲考種。
試驗前期5月5日至6月20日,日均氣溫21 ℃以上,雨量充沛,土壤墑情充足,各試驗點甘薯種苗成活快。試驗中期光照不足,陰雨天較多,氣溫25~30 ℃,6月下旬至7月中旬中到大雨多,部分試驗點漬水或被漫灌。7月19日,長陽點遇暴雨,丹水河水位暴漲,導致試驗地被淹一次,試驗地淤積泥沙。試驗后期即7月23日之后氣溫驟然升高,達35 ℃以上,全市范圍內2個多月的持續干旱嚴重影響了甘薯莖葉生長。特別是7月下旬至8月底的高溫天氣(氣溫≥35 ℃)多達10 d以上,各試驗點甘薯不同程度受到干旱影響。
2 結果與分析
2.1 產量
由表1可知,2016年因自然災害導致各品種各試驗點間單產水平差距很大,各品種各試驗點平均單產44 166 kg/hm2,變幅為19 275~67 403 kg/hm2。三峽紅心王新品系7個試驗點平均單產44 871 kg/hm2,有4個試驗點單產高于平均單產,單產最低為 19 275 kg/hm2(夷陵區),最高為66 446 kg/hm2(枝江市)。龍薯9號6個試驗點平均單產51 914 kg/hm2,有3個試驗點單產高于平均單產,最低為22 425 kg/hm2(夷陵區),最高為67 403 kg/hm2(當陽市)。蘇薯8號4個試驗點平均單產45 026 kg/hm2,有1個試驗點單產高于平均單產,最低為36 885 kg/hm2(巴東縣),最高為61 350 kg/hm2(五峰縣)。心香2個試驗點平均單產42 256 kg/hm2。浙薯132只有1個試驗點,平均單產44 246 kg/hm2。廣薯87只有1個試驗點,平均單產36 681 kg/hm2。
2.2 植株性狀
各試驗點7月上旬調查苗情,對每個參試品種(系)于田間連續5株測定植株主要性狀。由表2可知,三峽紅心王新品系7個試驗點最長蔓長平均為221 cm,變幅為90~324 cm;單株分枝數平均7.5個,變幅為4.2~13.0個;莖粗平均為7.3 mm,變幅為5.9~10.0 mm;葉心形,頂葉淡綠色,葉片綠色,葉脈紫色,莖綠色。龍薯9號6個試驗點最長蔓長平均為195 cm,變幅為76~284 cm;單株分枝數平均為6.1個,變幅為3.0~9.0個;莖粗平均7.5 mm,變幅為6.3~10.3 mm;葉心形,頂葉淡綠色,葉淡綠色,葉脈淡紫色,莖淡黃色。蘇薯8號4個試驗點最長蔓長平均為204 cm,變幅為114~280 cm;單株分枝數平均為6.3個,變幅為3.8~10.1個;莖粗平均6.2 mm,變幅為5.0~6.9 mm;葉心形,頂葉淡黃色,葉綠色,葉脈紫色,莖綠色。心香、浙薯132、廣薯87只有1~2個試驗點,其測定結果見表2。
2.3 結薯特性
各試驗點收獲時對每個參試品種(系)于田間連續取樣10株測定薯塊及結薯習性,并按重量測定大薯(≥500 g)、中薯(50~500 g)、小薯(≤50 g)比率。由表3可知,三峽紅心王新品系薯形為紡錘形,薯皮紅色,薯肉橘紅色,結薯習性為集中整齊;單株結薯數平均為5.1個,變幅為2.5~8.3個;大薯率32.6%,中薯率40.3%,小薯率27.0%;食味83分。龍薯9號薯形為橢圓形,薯皮淡紅色,薯肉淺黃色,結薯習性為集中整齊;單株結薯數平均為3.9個,變幅為2.8~4.9個;大薯率54.5%,中薯率30.2%,小薯率14.3%;食味73分。蘇薯8號薯形為長形,薯皮深紅色,薯肉紅黃色,結薯習性為集中整齊;單株結薯數平均為3.8個,變幅為2.9~4.2個;大薯率為34.7%,中薯率為50.2%,小薯率為15.2%;食味74分。心香、浙薯132號、廣薯87只有1~2個試驗點,具體結薯特性見表3。
2.4 品質檢驗
2016年11月11日于夷陵區分鄉鎮宜昌山里來食品有限公司基地6區11號田取樣,樣品品質委托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武漢)進行檢測,測定結果見表4。由表4可知,三峽紅心王新品系的烘干率為20.37%,淀粉含量為12.18%,粗蛋白質含量為0.89%,還原糖含量為2.14%,可溶性糖含量為4.82%。
3 小結與討論
2015年進行甘薯不同品種(系)比較試驗結果,平均單產67 630 kg/hm2[3]。2016年度甘薯多點不同品種比較試驗結果,平均單產只有44 166 kg/hm2,與上一年度比較,平均產量偏低,與2016年度自然災害嚴重有關。
國家甘薯產業技術研發中心專家調查分析[4],2015年湖北省種植面積29.32萬hm2,鮮薯平均產量23 250 kg/hm2,總產量681.7萬t。2016年度多點試驗平均單產44 166 kg/hm2,最低單產19 275 kg/hm2,最高單產達67 403 kg/hm2。由此可見,2016年度多點試驗中以引進甘薯新品種(系)為主,大幅度提高了單產水平。
鮮食類型甘薯品種的選育與利用已有一些報道[5-13]。但鮮食類型甘薯在收獲后貯藏延后上市的品種,其特征特性觀察試驗尚未見報道。本試驗中三峽紅心王新品系7個試驗點平均單產44 871 kg/hm2,最長蔓長平均為221 cm,單株分枝數平均為7.5個,莖粗平均為7.3 mm,葉心形,頂葉淡綠色,葉綠色,葉脈紫色,莖綠色,薯形為紡錘形,薯皮紅色,薯肉橘紅色,結薯集中整齊,單株結薯數平均5.1個,大薯率為32.6%,中薯率為40.3%,小薯率為27.0%,食味83分,烘干率為20.37%,淀粉含量為12.18%,粗蛋白質含量為0.89%,還原糖含量為2.14%,可溶性糖含量為4.82%。由此可見,三峽紅心王新品系薯形好,皮紅色,大小適中,分枝較少,薯蔓長,薯肉結構緊密,口感脆嫩,適合鮮食,水分含量較低,耐貯性好。龍薯9號6個試驗點平均單產51 914 kg/hm2,最長蔓長平均為195 cm,單株分枝數平均為6.1個,莖粗平均為7.5 mm,葉心形,頂葉淡綠色,葉淡綠色,葉脈淡紫色,莖淡黃色,薯形為橢圓形,薯皮淡紅色,薯肉淺黃色,結薯集中整齊,單株結薯數平均為3.9個,大薯率為54.5%,中薯率為30.2%,小薯率為14.3%,食味73分。蘇薯8號4個試驗點平均單產45 026 kg/hm2,最長蔓長平均為204 cm,單株分枝數平均為6.3個,莖粗平均為6.2 mm,葉心形,頂葉淡黃色,葉綠色,葉脈紫色,莖綠色,薯形為長形,薯皮深紅色,薯肉紅黃色,結薯集中整齊,單株結薯數平均為3.8個,大薯率為34.7%,中薯率為50.2%,小薯率為15.2%,食味74分。
致謝:胡顯軍、王良軍、淡育紅、王功明、易禮美、楊邦貴、席承龍等同志參加試驗工作,在此表示感謝。
參考文獻:
[1] 中國古代農業科技編纂組.中國古代農業科技[M].北京:農業出版社,1980.
[2] DB42/T 1142-2016,甘薯“兩段法”種苗生產技術規程[S].
[3] 劉克榮,鄭守貴,劉云發,等.甘薯不同品種春季繁殖育苗與產量比較試驗[J].蔬菜,2016(6):5-8.
[4] 馬代夫.我國甘薯產業發展現狀與發展對策[EB/OL].http://www.doc88.com/p-6466929141909.html,2016-06-26.
[5] 季志仙,成燦土.創新良種推廣模式實現“迷你甘薯”產業化[J].農業科技管理,2011,30(2):62-65.
[6] 王健兒,冷明珠,季志仙,等.迷你甘薯新品種試種初報[J].中國農學通報,2003,19(5):56-59.
[7] 吳列洪,李 兵,沈升法.迷你甘薯新品種浙薯6025及其栽培技術[J].雜糧作物,2009,29(3):209-210.
[8] 沈升法,吳列洪,李 兵.迷你甘薯優質高效生產[J].中國蔬菜,2008(6):48-50.
[9] 季志仙,成燦土,王忠明,等.迷你甘薯雙季雙千斤栽培的育苗技術[J].浙江農業科學,2010(1):92-93.
[10] 劉惠芳,陳方明,周維明,等.迷你甘薯——“心香”雙季優質高產高效栽培技術[J].農業科技通訊,2011(8):135-136.
[11] 陳愛良,張 真,張光進,等.雙季迷你甘薯高效栽培技術[J].中國種業,2008(5):11-12.
[12] 吳列洪,沈升法,李 兵.鮮食紫甘薯渝紫263特征特性及高產栽培技術[J].種子,2010,29(1):106-108.
[13] 謝世國,鄭紹興.鮮食小甘薯優質高效栽培技術[J].上海蔬菜,2008(2):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