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概念
觀光農業園是以農業為背景,以城市為依托,將城市居民作為主要服務對象,具有農業生產栽培、科技應用展示、文化發掘傳承、生態保護培育和游客休閑娛樂等復合功能的旅游目的地。
2 發展歷程
2.1 國外農業觀光園發展歷程:見表1。
2.2 我國農業觀光園的發展歷程。
3 農業觀光園的特征:見表2。
4 農業觀光園的類型:
4.1 按農業產業標準分類:見表3。
4.2 按資源特色及經營方式分類
4.2.1 體驗耕作勞動型
以體驗耕種采摘等傳統鄉村農事活動和農家生活樂趣為主要經營內容,著重于展示和體驗田間地頭的勞作活動;使游人在傳統的農耕勞動中體驗到真正的鄉村生活,品味到田園生活帶來的淳樸樂趣。
4.2.2 展示主題產業型
以某種產品為種養、展示的主題,著重于對主題產業在吃、住、游、購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展示;通過拓展經營層面和提升產品品味,使游人對園區的主題產業有深度了解的同時,引發游人對于相關技術和產品的學習和購買的興趣。
4.2.3 感知鄉土文化型
以當地特有的歷史文化為項目背景,圍繞該主題開展食宿及文化體驗活動。通過對于當地鄉土文化的深度挖掘并開展各種互動活動,營造一種“精神家園”般的氛圍,使游人在豐富有趣的體驗活動中能夠了解當地風土人情,并為之所吸引。
4.2.4 住宿農家療養型
以感受鄉間的山野氣氛和住宿農家為經營主題,著重于為游客提供安靜舒適的住宿環境及新鮮自然的特色食品;使游人在住宿期間能夠忘卻城市生活的壓力,充分放松身體和心靈。
5 農業觀光園規劃設計原則
5.1 生態性
在設計中,應通過自然的手段培育景觀在農業生態的進程中健康生長,建設生態綠色廊道,通過地形塑造是雨水向河道匯聚,形成雨水收集體系,進行雨洪管理;以地形和水體來塑造宜人的小氣候環境,形成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結構體系。在規劃的尺度上充分應用農作物的景觀功能,構成優美自然的農業景觀,創造宜人的游憩環境空間。
5.2 經濟性
在設計中應注意采用挖填均衡的建構模式,利用挖湖的土方營造山體,在豐富景觀層次的同時增大表面積和綠量;構造集雨水收集、水景營造、綠地灌溉于一體的水系內循環管理模式,提升水的利用效率;在保證游客使用舒適的前提下,盡量利用閑置空間,僅興建必要設施,避免“過度設計”,且盡量使用鄉土材料和當地傳統工藝,既減少對自然的影響,又增添鄉野風情。
5.3 多樣性
在農業觀光園的設計中,為游人提供多樣的體驗,多著重于空間和活動兩方面。
5.4 知識性
在設計中將當地可供講解的資源進行整合,通過演示、說明等方法向游客進行傳達,寓教于樂的同時亦提升了園區品位。
5.5 地域性
根據立地條件,深度挖掘當地文化精髓,充分發揮場所精神,營造浪漫、感性,富于文化底蘊、令人動容的景觀。
6 農業觀光園規劃設計內容
6.1 項目背景研究
農業觀光園區的設計規劃首先應建立在對其項目背景的深度分析研究之上。主要包括以下兩方面。
6.1.1 項目的概況分析
項目的概況的分析是對園區進行規劃設計的首要任務,目的在于整理出項目規劃方向的大體脈絡。其一是對項目位置、規劃用地范圍及用地規模的歸納。再者,是明確項目的核心任務。
6.1.2 項目區域背景分析
在對項目概況進行了解分析的基礎上,發揮優勢資源因素,揚長避短,對園區發展方向定位。
其一是對規劃區域的地理區位、自然資源條件及交通條件進行歸納。其二是對地區發展前景進行分析,抓住區域發展戰略對項目帶來的發展機遇,在區域發展格局中找準位置,充分發揮自身最大作用。
6.2 場地現狀分析
農業觀光園的項目多是在現有的農業耕種區之上進行更深層次的開發,為對現有資源實現最高效率的利用,避免重復浪費的設計,首先應當對現場進行大量詳實的踏勘及問詢工作。在工作中需對照現狀圖紙對現場的地形地貌、土地使用現狀、水文狀況、植被狀況及道路交通狀況等進行標識分析,以期在后續設計中能最大限度的對現狀資源中的地形、水體、道路、建筑、植物進行有針對性的整合,用最小的改動達到最大的景觀效果。
6.3 項目SWOT分析
SWOT分析法,又稱態勢分析法,即優勢(Strength)、劣勢(weakness)、機會(opportunity)和威脅(Threaty)分析,究其本意來說就是決策制定的過程結合區域現狀和特點,利用SWOT模型,以規劃區的區位特色、資源環境等內部因素,和政策背景、各產業市場需求等外部因素的重要性和影響力的權衡分析,制定有指向性的具體規劃,有助于在景觀規劃設計的同時實現交通、生產、景觀、生態間的平衡發展。
6.4 項目定位研究
根據對農業資源的調查分析確定園區的經營模式定位,從而確立規劃設計方向。對于體驗鄉村生活形式的園區宜采用復原傳統農家風貌的設計風格;而主題產業展示型的園區則需著重于主題產品或技術的應用與體驗,強化其主題特色;以感知鄉土文化為主要形式的園區一方面應盡量保持當地文化特色的原有風貌,同時亦需注意對于新建設施應參考當地傳統施工材料做法,結合新的創意進行設計;而農家休閑住宿形式的園區則應以突出自然美景為主,在設施方面應注重舒適與簡潔。
6.5 規劃設計
6.5.1 確立規劃依據
查閱并羅列與項目規劃設計相關的文獻資料,主要包括:規劃區域所在城市的總體規劃、發展綱要、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項目建議書、各類相關設計規范及相關法律法規等文件資料以及記載當地的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的資料。這些文獻資料中包含著大量的信息,是使方案有據可依、有源可溯的保證。
6.5.2 制定規劃目標
對項目定位更深層次的探討,以及對規劃區的景觀形象定位、旅游服務功能、生產效益及生態功能進行的具體表述。
6.5.3 明確規劃理念
規劃理念的建立應基于對整個園區的景觀品位及重要功能的討論,并對設計概念和控制總體風格進行控制。觀光農業園的規劃多是以農業生產為主要功能,在設計中需結合對當地特色的文化、藝術、風俗、技術等資源的深入挖掘與發揮,力求使規劃區內的經營形式多元化、景觀設計精致多樣,并具有地域特點。
6.5.4 結構與總體布局規劃分析
首先是景觀結構規劃。景觀的構成需滿足城市發展對生態、游憩方面的需求,并且盡量避免內容的同質化。即是說,在景觀的風貌整體互相聯系和契合的前提下又要有所區別。
其次是空間格局規劃。根據規劃區域現狀地勢,遵循自然進程,規劃景觀層次,形成生態基底。例如利用造挖湖堆山的手法,在土方就地平衡的基礎上,構建規劃區域的山水地形骨架;同時,豐富的景觀結構能夠形成豐富的空間層次和多樣的空間體驗。
同時,進行視線結構分析也是營造豐富景觀視覺體驗的重要環節。是指通過對現狀山體、控制性景觀建筑、視景線、和以堤島分割水面空間等的視覺層面的控制手段,營造多層次的視覺體驗。
最后是生態結構規劃。指結合景觀控制和生態環境兩個角度來建立區域尺度的景觀安全格局,如此有助于提升周邊區域及園區內部生態環境和景觀品質,及良險循環的農業生態體系的建立。
6.5.5 功能分區
功能分區的劃分,實際上是對其中游人的行為的空間布局安排。游人的行為基本上大致可分為游、購、吃、住、學五類,應依此將觀光園劃分為以下功能區:農業生產區、農業觀賞區、游憩體驗區、服務休閑區、科技示范區。各功能區所包括的內容則可根據項目設計的實際需要進行設置和調整。
6.5.6 分項規劃
(1)豎向規劃。豎向規劃主要包括地形塑造和水體規劃兩部分。
第一,根據整體景觀風貌塑造的規劃設計意向進行的地形和整體景觀塑造;第二,豎向規劃應與總體景觀風貌塑造和生態環境塑造緊密結合,盡量做到土方平衡。
(2)交通系統規劃。
包括車行交通體系、自行車交通體系、電動游覽車體系、作業道路體系、步行道路體系、停車場、出入口等規劃設計。
6.6 游憩活動體系規劃(見表4)
6.7 旅游服務設施體系規劃
旅游服務設施主要包括建筑及標識系統兩方面的內容。在設計中首先要保證建筑風格與園區的性質、規模、功能項適應;其次要體現鄉土氣息,與鄉村的自然環境相融合,體現當地地域文化和建筑布局風格,并據有當地建筑的色彩和形態特征。在材料方面,宜多使用當地特長的石料、陶土、木材、竹子及茅草。(見表5)
7 農業景觀體系規劃
7.1 立地、布局——鄉土
根據當地農業生產的歷史及特點,充分挖掘當地資源,因地制宜地營造有地方特色的農業景觀。
7.2 建筑、文化一一鄉脈
延續整個鄉村文化的文脈,使農業景觀具備特有的文化魅力。
7.3 植物、動物一一鄉韻
農業景觀在規劃中宜選用一些兼具觀賞價值和經濟價值的植物,還可養殖觀賞價值或高經濟價值的家禽或家畜。
7.4 人的參與一一鄉情
人的活動也是景觀的一部分,如釣魚捕蛙、踩車推翻、種菜收菜、曬麥揚場、剪枝施肥等活動,體現了濃濃的鄉土風情,也是人們了解農村生活的一種重要方法。
8 案例分析
8.1 北京小湯山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
8.1.1 基本概況:
北京小湯山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是北京市第一個農業項目規劃與小城鎮建設規劃相統一,由首都規劃委員會批準的農業項目,總體規劃面積111.6平方km。2001年被國家科技部第六部委命名為北京昌平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為北京市唯一的國家級農業園區。
8.1.2 定位:
小湯山農業園是一個集安全果蔬畜禽生產、種植采摘、科普教育、農業考察、特色餐飲、溫泉療養、旅游觀光于一體的都市農業觀光園。
8.1.3 發展戰略
小湯山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依據“科技示范、輻射帶動、旅游觀光”的總體功能定位,確定了把小湯山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建設成為首都農業率先實現現代化的展示窗口、現代新興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孵化器、生態型安全食品的生產基地。
8.1.4 規劃建設
小湯山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以企業為主體,孵化培育出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產業化龍頭企業,支持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農業品牌建設,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先導產業,建立集聚效應突出的農業產業基地。全園形成了以高新農業科技為先導、基礎農業產業為支撐、觀光農業為窗口,一二三產全面發展的局面。
形成了“七區一園”的發展格局:以北方國家級林木種苗示范基地為代表的林木種苗區;以生產、科研、推廣為主的精準農業區;以國家淡水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為代表的水產養殖區;以草業中心、華都肉雞公司為代表的農產品加工區;以鮮綠安公司、北京天翼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為代表的果品采摘區;以九華山莊、龍脈溫泉度假村為代表的休閑度假區;以北京市小湯山苗圃為代表的園林園藝區;以三益集團、北林科技為代表的籽種農業園。
8.1.5 案例總結:
農業產業發展和農村小城鎮建設結合發展,依托企業的資金優勢、和城市的科技優勢,由政府引導控制,充分發揮農業園的規模優勢、生態優勢和觀光休閑優勢,取得了良好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農業產業發展和小城鎮建設的結合樹立了范例。
以科技為動力的現代農業開發模式,和由企業推動的產業化發展直接結合,為農業科學技術和農業投資搭建了良好的平臺,具有很好的科技示范作用。
注重農產品品牌的開發建設,注重農業園的多樣性開發,注重政府的引導扶持,把都市旅游、農業教育、對外示范和農業發展很好的結合起來。
8.2 上海孫橋現代農業開發區
8.2.1 基本概況
上海孫橋現代農業開發區是上海市繼浦東新區陸家嘴貿易區、外高橋保稅區、金橋出口加工區、張江高科技園區后成立的第五個功能開發區,是國內第一個現代農業開發區。開發區的建立旨在加速浦東一流農業建設和城鄉一體化進程,成為推動上海市郊乃至長江流域現代農業發展的示范樣板。開發區規劃面積4 km2,按觀光農業產業化發展規劃定位,是一種開發區型都市農業觀光園。
8.2.2 產業發展
農業生產園區—第一產業
農業生產園區是開發區的主體和基礎,廣泛的采用了現代農業科學技術,發揮其科技示范、產業輻射的作用。生產園區運用了組培、水培等高新技術,生產反季節及特供的時鮮蔬菜、食用菌類和名優花卉。生產園區又分為六個小區:
蔬菜種植區:包括良種(苗)繁育、無土栽培蔬菜、綠色潔凈蔬菜種植、食用菌栽培等內容。
花卉種植區:包括花卉種苗繁育、鮮切花栽培、盆花種植、插花擺花等內容。
綠化植物區:包括優良的觀賞樹苗繁育、盆景栽培、國內外優良樹種培植。
瓜果種植區:包括瓜果種苗引進繁育、特色瓜果園培育。開辟了桃、梨、柑橘、
葡萄、棗、無花果等果園。
水產養殖區:包括名特優魚、蝦、蟹、鰲等苗種培育、名貴魚、觀賞魚養殖。
畜禽養殖區:包括畜禽優良品種的繁育、寵物養殖等。
農產品加工區—第二產業
農產品加工區是孫橋現代農業開發區產業開發的主體,是現代農業科技支撐下農產品的產業化發展形式,極大地提高了農產品附加值。農產品加工區主要包括:食品加工業、蔬菜加工業、肉制品半成品加工業、綠色食品加工業等農產品開發形式。
產業配套園區—第三產業
產業配套園區以特色農業景觀為景觀基底,包括了行政管理中心、科研信息中心、商貿中心、教學培訓中心等,是開發區的核心控制區。產業配套園區的第三產業開發將使農業開發區的觀光休閑、科研培訓、示范輻射等功能得到充分發揮。它和第二產業(農產品加工區)的配合開發對第一產業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8.2.3 案例總結
按觀光農業產業化發展規劃定位,依托都市的市場優勢、科技優勢,充分發揮農業觀光園的生態優勢和觀光休閑優勢,爭取最大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在保持基地生態平衡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開發設計,實行長遠規劃,分步實施。體現了開發的整體性和階段性。
農業產業結構層次分明,一二三產緊密結合,相互促動,良陛發展。不僅成為了上海乃至全國現代農業的展示窗口,還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推動了城鄉一體化的進程,為新農村建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