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柳
【摘要】英語閱讀教學一直以來都是高中英語教學中的一個重點和難點。特別是隨著新課程的實施,閱讀教學更成為重中之重。
【關鍵詞】高中英 語閱讀模式 知識
高中英語閱讀課的教學活動不僅使教師的創新精神和教學藝術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升華,更使學生的主體意識、參與意識、學習策略、學習潛能等得到明顯的增強。因此,閱讀課的有效設計在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也直接影響著教學的效果。
一、轉變觀念,摒棄舊法,以《新課標》指導教學
傳統的英語教學完全是一種“傳承”式教學。講學上以老師為中心、為權威,學生是在老師的講授下學習。整個課堂基本上由老師把控,學生缺乏獨立思考、自主探究的空間。處于完全被動的學習窘境,從而扼殺了許多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新課程標準強調,“What to learn and how to learn”。在這個過程中發展語言能力,思維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能力。只有通過閱讀的整體教學手段,通過大量的專項和綜合性語言實踐活動,讓學生體驗、感知、實踐、參與和交流,才能為真實語言打下基礎。聽、說、讀、寫既是學習的內容,又是學習的手段。只有摒棄傳承式教學法,才能確立現代化的教學理念。使學生形成健全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具備終身學習英語的愿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構建“教師主導,學生主動,師生互動”的閱讀模式
這個模式旨在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以及發展師生之間平等合作、互動關系。在閱讀的教學中,教師應該重視閱讀過程,可把閱讀分為閱讀前、閱讀中和閱讀后三個階段。在讀前活動中,教師可通過標題導入、視聽導入、背景介紹、設置懸念、聯舊引新等靈活有趣的形式,啟發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參與。在閱讀中,教師應從語篇角度出發,根據閱讀目標的不同,把閱讀分為skimming,scanning,close-reading三個步驟。根據閱讀的三個層次科學地設計問題,即主旨大意類、細節理解類和判斷評價類,采用以學生自學為基礎、學生討論為主體、教師適時啟發與引導的形式,在閱讀過程中指導和培養學生的閱讀技巧,最終達到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目的。教師在閱讀教學中不應將閱讀視為單一的教學活動,在讀后活動中,教師可以通過續寫課文、改寫課文、角色扮演、話題辯論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動起來,發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三、采用交互的整體閱讀教學
根據圖式理論,我們了解到,閱讀時被激活和調用的非直觀信息中,學生的語言知識和非語言知識都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應引導學生從整體的局部,從語篇到語句,從梗概大意到細微末節,幫助學生把語言圖式、內容圖式和形式圖式完整有機地結合起來。
1.加強語篇教學。目前高中英語新教材題材廣泛,體裁多樣,教師應引導學生從語篇角度出發,了解不同體裁的結構特征,避免讓學生發生“只見樹林,不見森林”的現象。列如,新教材中人物傳記體文章分布較廣,對于人物類文章,教師在閱讀前可引導學生根據題標,結合已有的語文知識,通過討論明確傳記體文章的結構特征——以時間順序為軸心,邊敘邊議(以敘為主,議為輔),介紹人物的生平事跡、后人對他們的評價等,在閱讀過程中指導學生按照“人物一時間和事件的關系一成就一評價”這條主線來理解課文。
2.豐富文化背景知識。語言是文化的裁體,如果在閱讀中缺少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識,對語言材料的理解往往會造成一些困難。新教材涉及到了英語國家的許多文化背景知識,教師應善于幫助學生挖掘教材中所隱含的文化內涵,激活他們的文化圖式。如在上新教材必修三Unit 1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 時,教師可采用和學生一起從網上查找與這些節日有關的資料、觀看有關這方面的DVD/聽相關的英語歌曲、比較中西方節日文化的異同等多種形式導入課題。
3.重視語言知識。閱讀者的語言知識是辨認視覺信號輸入的基本手段,因此教師應該幫助學生掃除語言障礙。在詞匯教學方面,教師可利用圖片、實物、動作、課件等輔助教學手段呈現生詞,或運用同類記憶法、對比記憶法、語言記憶法、同音異形記憶法和搭配記憶法幫助學生更有效地記憶單詞。同時,教師還應訓練學生根據構詞法、上下文情景等線索猜詞的能力,此外,新教材詞匯量大,教師應采用多種方法處理生詞,既減輕學生學習負擔,又能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列如:對于那些將會造成理解障礙的詞匯,應在閱讀前就加以介紹;對于那些能通過線索進行猜測的詞匯,則可以在閱讀過程中處理;對于大綱要求掌握的詞匯,課后還需加以鞏固;對于因行文的需要而出現的詞匯不要求學生去死背,對于語法點的講解要講究藝術,使語法教學情境化,引導學生善于發現規律。此外新教材中語法教學內容分散,知識點細小,雖易于學生一時掌握,但“前學后忘”現象時常發生,教師可引導學生對教材中分散的語法現象進行比較和歸納。
四、設計閱讀任務,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知識”應該是“從事信息搜集、處理、加工和傳遞的探究過程”。知識的獲得或是現存知識的掌握,都需要人的積極參與,是需要認識主體的活動。在整體閱讀教學過程中,我將班級分為若干小組,實行分組討論,設計流程圖,讓學生進行書面或口頭表達訓練。在閱讀前,我將閱讀中需要了解的信息板書出來,讓學生帶著任務去閱讀,引導學生對信息搜集、篩選、討論、歸結,最后老師作適當評價。
總之,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是學生在閱讀實踐中積累,從閱讀技巧、思維習慣方式的養成中,以及從閱讀體驗中逐漸自我建構的。教師如能借助一定的教育技術手段,并創設不同的教學策略,隨著新課程的實施和自己業務水平的提升,逐步拓展自己的教學策略和技巧,無疑對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的提升意義深遠,因此,英語教師應就此進行不斷的探討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