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雪梅
目前初中學生英語作業書面的居多,創設情境口語化交際、查閱背景資料、在現實生活中觀察積累等方面的作業居少。隨著新的課程標準深入課堂,一線教師的育人模式也要在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方面不斷變化。初中英語作業設計作為課堂知識的鞏固手段,也必須有效的整合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學生作業的設計不能僅僅局限于一種版本,一種模式,應該多角度、多層次讓學生在多樣化的實踐中提高英語語言應用能力。
一、設計東西方文化差異查閱性作業,在比較中強化學生鑒別力
英語教師要不斷培養學生有針對性地查找資料的能力,并且能把查到的資料很好地運用到理解課文中去的能力。如:學習Christmas Day 之前,可以布置給學生查閱資料了解中國傳統節日的由來,并收集有關諺語、春聯、民間故事、民情風俗,在班上交流。通過東西方節日習俗的不同,在學習語言知識的同時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學習Have you ever been to a museum?時,讓學生用問家長、查書或上網查資料等方式了解本地歷史博物館,直接感知博物館所起的歷史作用;學習Whats the highest mountain in the world?時,讓學生查找有關地理知識,先了解本地哪座山最高,海拔高度是多少?讓學生搜集全國各地的高山,看看誰找的多,有條件的學生打印圖片在課堂上展示,并給其他同學講解有關山脈的地理位置、文化傳承等知識。這樣的作業設計,既培養了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讓學生在實踐中增長了知識,也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信息素養,拓展了學生學習英語的天地。
二、設計觀察英語實用場景性作業,讓學生在實踐中提高感悟力
設計觀察性作業,引導學生觀察生活,有助于學生養成主動觀察、勤于積累的習慣。如學習What are you doing when the rainstorm come?可以要求學生放學時間觀察天氣變化、尤其在夏季天氣變化之前,推斷天氣的情況,根據天氣預報讓學生觀察暴雨來臨之前要做的準備工作有哪些;學習Ill help to clean up the city parks單元時,可以布置學生飼養一個小生物:小貓、小狗、小金魚、小烏龜或者豆芽、水仙花……觀察小動物的行為、動作、飲食情況、生活習性,觀察植物的形態變化,顏色變化,每天寫一段觀察日記,一周后做觀察報告;這不僅有助于他們積累素材,而且能提高學生對生活敏銳的感悟力。同時也能培養學生熱愛小動物的情懷;觀察植物的生長,能培養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能讓學生在觀察中增長知識,提高自己的觀察能力。
三、設計動手制作英語畫報性作業,讓學生在體驗中培養意志力
如教學完An old man tried to move the mountains一課,讓學生回家后熟讀課文,在紙上畫出大山阻擋道路的圖畫,讓學生在作畫的同時熟悉課文內容。利用網絡或者其他畫報動手制作出“愚公移山”的不同場景,用英文標注出畫面的主要內容。再如結合學習Grow flowers 這篇課文,讓同學們自己養一盆花,體會作者在文章中所寫的體驗……這些操作性作業,使學生在動手的同時鞏固了英語知識,活用了各學科的知識,體現了學科整合的理念。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
四、設計英語背景知識閱讀性作業,讓學生在領會中增加理解力
新課程標準對于初中學生英語課外閱讀量作了大幅度調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們必須把課外閱讀作業做細做實,擴大學生的知識儲備量。如學習了課文The space with radar,教師可以推薦學生閱讀《動物與仿生學》;學習了Have you read Tresure Island yet?推薦學生閱讀《金銀島》;學習了The Kings new clothes引導學生看《皇帝的新裝》……這樣不僅引導學生學會了溝通課內、課外知識,而且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
五、設計英語口頭表述性作業,讓學生在交際中鍛煉表達力
語言交際能力惟有在交際實踐中才能形成、提高。表述性的作業無疑是一座溝通現實、教材與生活的橋梁。如在學完Hansel and Gretel等故事情節性較強的課文,可以布置學生自愿組成小劇組編課本劇。在上完口語交際課后,讓學生將課中學到的知識在實際生活中加以運用等,這些設計,都將有助于強化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開展英語實踐性作業能大力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能最大限度的把課堂有限的學習時間拓展開,讓學生學以致用,在實踐環節中提高語言應用能力,把英語課程學習通過科學合理的作業設計只要英語教師敢于創新、設計生動活潑、充滿智慧與情趣的實踐性作業,讓學生在作業中嘗試合作,積極探究,獲取信息,創新知識,培養能力,展示個性,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主動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