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璐璐
【摘要】語言符號的網絡傳播作為其傳播的新形式,體現了當下語言傳播的最新動態。本文以語言符號通過網絡的傳播為研究對象,通過對語言現象的分析總結出了語言符號的網絡傳播機制,并分析了語言符號網絡傳播中的主要規律。
【關鍵詞】語言符號 網絡傳播機制 傳播規律
一、語言符號的定義
語言符號就是能指與所指的結合,它們共同構成符號這一心理實體。索緒爾的《普通語言學教程》 (1980)一書中提出語言符號具有兩個重要的特性:符號的任意性:語言符號的能指和所指聯系是任意的。語言符號的層次性:即語言符號具有分層結構。
二、語言符號的網絡傳播機制
比起傳統的傳播系統,語言符號通過網絡的傳播出現了很多新現象。傳播的主體模因經過復制以及傳統媒體的推送,才有了該語言符號的廣泛傳播。語言符號的網絡傳播離不開電腦,因此網絡語言符號的交際中帶有明顯的鍵盤式特征。一些特殊的符號如“@”“&”“*”等經過隨意的組合和編排就可以創造出不同的結構來表達特定的內涵和思想情感,同時也產生了新的表達方式,這在傳統的口語和書面語中是沒有的。主要表現在:
1.語言符號的網絡傳播主要突出傳播者的個性特點。為突出個性,強調自我與他人的不同,網絡上出現了千奇百怪的網民,如“謙謙君子”“哥是個傳說”“Rain-wind”等,網絡帶有虛擬性的獨有特點促使網絡創造出一種輕松自由的氛圍,這就決定了網民們可以沒有顧忌的表達自我,吐露真心,同時也可以隨意扮演角色。
2.網絡中的語言符號更加形象化,增強了可視性,弱化了抽象性。在網絡傳播中,網民們充分利用鍵盤符號創造出一套網絡中可以共用的表情符號來更直接的表達內心感受和想法。比如“:)”表示微笑,“O”表示“窘迫”等。表情符號的使用增添了網上交流的直觀性,也強化了語言符號的傳遞效果。
3.網絡綜合媒體強化了視覺和聽覺的相互依賴。施拉姆在《傳播學概論》中把感覺器官通向大腦的路徑比作是一條有車道的公路,視覺信息和聽覺信息都能通過這條公路將有關符號傳遞給大腦,只是信息的傳遞是獨立的,不能同時進行傳播。在傳播過程中,語言符號抽象性的特點使得對事物進行更具體形象的還原有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語言符號無法將一個人內心的全部感受細數表達出來。其次,語言符號的意義傳播不止該符號所帶有的能指,所指,還包括該符號所傳遞的內涵,情感和情景等一切信息的傳播。網絡自由虛擬的空間里,人們為了謀求符合自身表達的需求總會出其不意的創造出一些以前從來沒有過的語言或符號,或者更加形象的表情符號,這就使得人們能夠對既定的語言規范加以變通和改善,這種語言在發展的過程中確實出現了很多錯誤,比如,大量的錯別字,“盆友”指“朋友”“臥槽”指“我操”,還有借假字、異體字等,這些新的變化最終也形成了新的語言規范。
三、語言符號的網絡傳播規律
在網絡-社會這樣復雜的系統中,傳統的傳播途徑:“傳者—受眾”單一的模式逐漸被“傳媒—網民”和“網民—網民”的雙重模式取代。這兩種傳播模式對于所有的網民們來說是都可以接受和認可的。盡管網絡-社會這個復雜的系統是可變的,但它總會涌現出一些穩定的整體性的特征,也會在看上去混沌的系統中出現一些有序的變化。
1.對初始發生狀態的極度敏感性;在網絡交際中,人是整個系統中最活躍的部分,對于剛開始發生的微小部分,人在理性和非理性的雙重作用下正因為如此,會對剛開始遇到的微小因素做出難以估計的結果,這些微小因素及其變化“可以起到因果觸發器的作用,能夠引起整個系統相當大的變化。”
“表叔”事件就源于發生的一些微小細節。最終揭露出來的是官員的不當行為,還有他們擁有不為人知的名牌產品等。這些都是互聯網上最初出現表叔的“笑臉”時沒有預料到的結果。因此在整個事件中,所有看似無關符號特征、個人心理、社會心理都可能在互動機制下產生不一致的相關性。
2.在網絡媒體的傳播中,關鍵節點起到的往往不是中心作用而是轉換作用,它只會對信息進行放大或者縮小,形成某種催化效果,不會改變信息傳播的路徑和后果。
3.輿情節點互動的復雜性和模糊性。“人作為社會系統的基本組成部分,其行為充滿了復雜性,也就意味著人在進行技術選擇時會出現多種可能性,從而給技術的社會帶來不確定性。” 而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本身就是復雜的系統,所以在人與人之間,技術與技術,人與技術之間的互動都帶有不可逆的復雜性,非線性和不確定性。
四、結語
語言符號的網絡傳播比起傳統的傳播方式來說是個復雜,不穩定,多變的傳播過程,本文初步探究了語言符號的網絡傳播機制和規律的認識,網絡為語言符號的傳播提供便利的同時還需要注意網絡的秩序和安全問題,仍然需要各方努力加強信息傳播的建設和管理,從而促進語言符號通過網絡的健康傳播。
參考文獻:
[1]凌小萍.論技術社會選擇的復雜性[J].廣西社會科學,2004(7).
[2]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中譯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3]王炎龍.網絡語境下財富符號的傳播規律[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10).
[4][美]威爾伯·施拉姆,威廉·波特.傳播學概論[M].新華出版社, 1986.
[5]趙凱榮.復雜性哲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