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思遠
【摘要】政論文是我國對外宣傳的官方形式和重要渠道,其英譯質量關系到國家在國際舞臺上的形象。《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一書收錄了習近平總書記的一系列重要講話,書中出現大量富有中國文化內涵的成語。本文旨在通過分析《習近平談治國理政》英譯本中的成語翻譯實例,探究其翻譯策略,以期為政論文中成語英譯策略的選擇提供參考。
【關鍵詞】《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政論文 成語英譯
一、引言
政論文,或政治性論文,是從政治角度闡述和評論當前重大事件與社會問題的議論文,形式多樣,范圍廣闊,具有一定的政治傾向。《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下文簡稱《治國理政》)一書收錄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治國理政發表的一系列講話,這些重要論述也都屬于政論文的范疇。
《治國理政》一書除了具備一般政論文的特點,如習慣使用大詞和政治術語來表現出權威性和莊嚴性,慣用口號性的句子來增強號召力,并且常常運用重復、排比的修辭手法來提高說服力,還出現了大量富有中國文化底蘊的詩詞、諺語和成語。隨著我國國際影響力的增強,國家領導人的講話或者是以文字形式發表的文章已經成為國際社會觀察和感知當代中國的重要窗口。外宣翻譯對譯文準確性要求極高,稍有差錯就可能引起文化誤解、影響國家形象甚至國際關系,如何翻譯好這些彰顯中國文化的詩詞、諺語和成語更成了外宣工作中的一道難題。
筆者選擇以漢語成語(主要是四字成語)為研究角度。成語是漢語言中比較特殊的成分,既具有豐富的民族文化底蘊,又在現實生活中廣泛使用。《治國理政》一書由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會同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編輯,譯文的權威性能夠保證。筆者整理出書中的部分成語及相應的英文翻譯,通過對典型譯例進行分析,總結出直譯法、意譯法、省略法和注釋法四種方法,以期為政論文中成語英譯策略的選擇提供一定參考。
二、《治國理政》中漢語成語的英譯策略
1.直譯法。資深外事翻譯家程鎮球先生認為,“在政治文章的翻譯中,我們掌握忠實的標準要嚴格得多”,所以直譯法應當是政論文中漢語成語英譯最先考慮的方法。對那些形象生動的成語,只要不會引起錯誤的聯想,能為英語讀者所接受,一般都采用直譯的辦法把原來的形象和比喻在譯文中保留下來。
例1. 在文明問題上,生搬硬套、削足適履不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十分有害的。(P. 259)
Copying other civilizations blindly or mechanically is like cutting ones toes to fit ones shoes—impossible and highly detrimental.
“削足適履”與“生搬硬套”意思相近,都能用來形容人做事機械、不知變通。譯文中對“生搬硬套”的翻譯為“copy something blindly or mechanically”,這可以說是對“削足適履”的意譯,但直譯卻明顯比意譯更加生動形象。
例2. 任何一項事業,都需要遠近兼顧、深謀遠慮,殺雞取卵、竭澤而漁式的發展是不會長久的。(P. 345)
In whatever undertaking,one has to look far and plan wisely to take care of both short- and long-term needs. Killing the goose to get the eggs or draining the pond to catch the fish is no formul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殺雞取卵”和“竭澤而漁”是近義詞,用來比喻只圖眼前利益而不顧長遠打算。譯文中“goose”、“eggs”、“pond”和“fish”的形象在外國也常見,所以直譯不會引起英文讀者的錯誤聯想。而且“遠近兼顧、深謀遠慮”是從正面來講的,“殺雞取卵、竭澤而漁”是從反面來講的,譯文中保留了兩組詞的對比,使讀者理解起來更容易也更深刻。
2.意譯法。有的成語中的形象因為種種原因難以譯出;有的成語雖可以直譯,但譯出后與原文整體不協調;有的若單純直譯,只是譯出了字面意思,外國讀者不懂成語中的形象,更不明白成語的深層含義。在這些情形下便只好犧牲某些形式上的特點,結合上下文的內容,采用意譯法。意譯雖然會使成語中的形象有所損失,但重要的是把主要思想給表達出來。
例3. 在中國的大地上,要想有建樹、有成就,關鍵是要腳踏著祖國大地,胸懷著人民期盼,找準專業優勢和社會發展的結合點,找準先進知識和我國實際的結合點,真正使創新創造落地生根、開花結果。(P. 60)
Trying to accomplish something in China,one must set oneself firmly on the soil of the home country,keep in mind the expectations of the people,correctly identify the point where ones professional strength and the needs of social development converge and where advanced knowledge and Chinas conditions meet. Only in this way can innovation and creativity succeed and deliver real benefits.
“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兩個成語描繪了種子從播種到結出果實的生長過程,此處用來比喻創新創造工作能夠不斷發展壯大并取得成果。原文想要傳達的就是成語的比喻意義,所以英譯時可以選擇舍棄其中的形象,直接告知讀者成語的深層含義。
例4. 中國有960萬平方公里,56個民族,13億人口,了解中國要切忌“盲人摸象”。(P. 409)
China has 9.6 million square kilometers of land,56 ethnic groups and a total of 1.3 billion people. Thus,when trying to learn about China,one needs to guard against drawing conclusion based on partial information.
“盲人摸象”用來比喻了解問題不全面就以偏概全。外國讀者對這一典故比較陌生,意譯能使成語更加明白易懂。而且若強行直譯,也會顯得十分突兀,與上下文不夠協調,所以意譯法是更優選擇。
3.省略法。省略法也可叫作簡化譯法,減譯而不減意。《治國理政》中使用省略法來翻譯成語主要有兩種情況。
(1)漢語成語有的是對偶詞組,前后兩對在意思上是重復的,而英語中一般沒有這種形式,因此翻譯的時候只須譯出其中的一對。
例5.我國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敢于擔當、勇于超越、找準方向、扭住不放,牢固樹立敢為天下先的志向和信心,敢于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在攻堅克難中追求卓越,勇于創造引領世界潮流的科技成果。(P. 124)
Our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should bravely shoulder their responsibilities,overtake others,and find the right direction,to which they should stick. They should have the courage and confidence to blaze new trails,overcome difficulties and seek excellence,and audaciously make world-lead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此例中,“攻堅克難”是對偶詞組,其中“攻堅”和“克難”都是克服困難的意思,只須英譯為“overcome difficulties”便能清晰表意,而且避免了啰嗦重復。
(2)領導人發言稿中常常在表達同一個意思時使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成語,往往能夠增強氣勢,強化表達的效果,而英文講究言簡意賅,故只需譯出幾個同意成語的意思就行了。
例6. 有的不認真學習黨的理論和做好工作所需要的知識,學了也是為應付場面,蜻蜓點水,淺嘗輒止,不求甚解,無心也無力在實踐中認真運用。(P. 368)
Some Party officials stop studying Party theory or learning information which they need in performing their duties,while others content themselves with the most superficial understanding,which they can use as window-dressing instead of applying it in real work. They have no intention of studying,nor have they the ability to put what they do know into practice.
上例原文中的三個成語意思相近,都可用來比喻工作或學習只停留在膚淺的表面,不肯深入鉆研,感情色彩也都含貶義。為避免語義重復,譯文將三個成語合譯簡化。
4.注釋法。漢語成語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以典故的形式來說明一種現象或講述一個道理,有著重要的教育意義和豐富的文化內涵。為了正確理解典故的寓意、形象或聯想意義,首先要了解相關的文化背景,而這正是外國讀者所不熟悉的。這種情況下,可以采用注釋法來翻譯,即先將漢語成語的大致意思翻譯出來,然后再加上注釋。這樣既保留了成語中的文化形象,又補充了詳細信息來介紹文化背景。
例7. 以韋編三絕、懸梁刺股的毅力,以鑿壁借光、囊螢映雪的勁頭(P. 59)
You should keep the perseverance and diligence in reading as related in stories of Confucius,Sun Jing and Su Qin,Kuang Heng,and Che Yin and Sun Kang.
上例中的四個成語都可用來形容讀書學習認真刻苦,都有各自的典故。“韋編三絕”指孔子喜讀《周易》,竟使編聯竹簡的牛皮斷了多次;“懸梁”和“刺股”分別講的是東漢的孫敬和戰國的蘇秦刻苦學習的故事;“鑿壁借光”指西漢的匡衡因家貧無燭而鑿壁引來鄰居家的光讀書;“囊螢”和“映雪”則分別講的是晉代的車胤和孫康的故事。譯文中沒有對這幾個故事詳細展開,但在整篇文章結束后的“Notes”部分對典故和喻意進行了補充說明。這樣一來,即使英文讀者在讀到譯文時心存疑惑,也能從注釋中了解“stories”到底指什么。
三、結語
漢語成語在其基本意義下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反映出中華民族的文化特色。這種文化特色與西方文化存在巨大差異,所以成語英譯不僅要跨越語言的障礙,還要跨越文化的障礙。政治外宣文獻作為世界了解中國的重要途徑,其中的成語翻譯更是要秉持忠實至上的原則,準確地向國際社會傳達中國理念。本文提出的四種方法對政論文中漢語成語英譯策略的選擇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廣大翻譯工作者在面對具體的翻譯任務時,要在充分理解成語文化內涵和表達意思的基礎上,根據語境選擇最合適的翻譯策略,切忌死板教條、不知變通。
參考文獻:
[1]Xi Jinping.The Governance of China.Beijing:Foreign Language Press,2014.
[2]程鎮球.翻譯論文集[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