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橋
摘 要:本文結合取消船舶簽證形勢,分析了船舶簽證在傳統海事管理模式中的作用與影響,探索了取消船舶簽證后海事現場監管模式創新思路和信息化建設需求。
關鍵詞:船舶簽證;監管模式;信息化
中圖分類號:U6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7973(2017)07-0038-02
船舶簽證是海事管理工作中與船舶關系最密切、最頻繁的手段,幾乎成為傳統海事管理模式的一個重要樞紐、一個重要依靠、一個重要標志。隨著簡政放權的深入,船舶簽證面臨取消,這對船舶船員和航運經濟來說,是一個很大的釋放,但對傳統海事管理模式來說,更是一次脫胎換骨的突破。取消船舶簽證后,海事現場管理模式面臨深刻變革,如何創新?如何實現?筆者認為,信息化是必由之路。
1 船舶簽證在傳統海事監管中的作用與取消船舶簽證對海事監管的影響
船舶簽證作為準予航行的行政許可,除其自身通過對簽證條件把關實施海事管理外,還對其他海事管理工作發揮著積極作用。
形成了海事管理的航次總開關。船舶簽證審查船舶船員證書文書、船舶載運危險貨物申報情況、護航引航措施落實情況、規費交納情況、安檢缺陷糾正情況、裝載是否超載等,對航次安全是一種全面的把關。
強化了海事管理的監管威懾力。船舶簽證的高頻度的覆蓋性監管為其他海事管理提供了條件和手段,如對肇事和違法逃逸船舶的協查,對黑名單船舶的重點跟蹤,船舶簽證都是一個高效的法網和關口,對海事部門來說是控制力,對船舶來說是威懾力。
強化了海事管理的交通組織力。海事部門可以通過控制船舶航次簽證,在重大施工和重大活動時有效實施航行限制進行交通管制,在大風、能見度不良時限制船舶冒風、冒霧航行、出港,強化現場交通秩序的組織管理。
強化了海事管理的優質服務力。船舶簽證窗口也是一個服務窗口,海事部門通過窗口服務建設,及時進行法律法規宣貫和重要航行安全信息公示,成為行政相對人法律知識的加油站和掌握航行安全信息的重要渠道。
提供了海事管理的信息大數據。船舶簽證獲知船舶信息、進出港情況、載貨載人情況及轄區碼頭泊位靠泊情況、違法情況等,為宏觀管理提供了數據分析支持,為精準現場檢查、事故調查取證等現場管理提供了信息支撐。
取消船舶簽證是簡政放權的形勢要求,也是海事改革發展的重要突破,但船舶簽證作為海事傳統管理手段,取消船舶簽證后,其發揮的積極作用可能受到影響,需要思考彌補和替代措施。
2 取消船舶簽證后海事現場監管模式創新的思路
一直以來,船舶簽證作為海事管理的一個傳統手段和重要抓手,一定程度上成為了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中心”,取消船舶簽證,徹底打破了傳統海事管理的理念、思路和格局,必然需要海事現場監管模式的創新。
2.1 從重審批向重現場轉變
船舶簽證作為一種行政許可,海事部門是坐在家里等行政相對人。取消簽證作為簡政放權的一項重要措施,大大方便了行政相對人,不意味著也大大方便了海事人員,而是要求海事人員到現場去履職,要從人財物和監管機制上都向現場側重,建立健全現場監督檢查機制,保持和加強船舶簽證所發揮的安全監管作用。
2.2 從重船舶向重公司轉變
船舶流動性大,量也大,離開了船舶簽證這種坐在家里等的網式監管,海事部門必須在船公司管理上有創新。要落實安全生產法關于企業主體責任的要求,通過加強船公司主體責任落實,以船公司管理為抓手,使流動性大、數量大的船舶不“失控”。
2.3 從重監管向重誠信轉變
海事現場監管工作量大,不可能實現船舶簽證的覆蓋管理,必須強化海事監管的威懾力和長效作用。傳統的海事監管,比如處罰、強制,針對的是個案,不構成系統性威懾力。要增強系統性威懾力,實現對監管對象覆蓋性的威懾力,必須重視船舶和船公司乃至碼頭單位的誠信管理,使現場監管牽一發而動全身,實現事半功倍的效果。
2.4 從重覆蓋向重重點轉變
船舶簽證的長處在覆蓋性,取消船舶簽證,這種日常的覆蓋性監管很難被取代,現場監管不可能高頻度全覆蓋,必須找出重點。這需要建立一套制度體系,一個數據庫,進行支持,使重點船舶得到高頻度覆蓋,同時也使非重點船舶得到低頻度但不遺漏的監管。
2.5 從重人力向重科技轉變
船舶簽證坐家里等,可以實現大量流動船舶的管理。即使這樣,船舶簽證依然牽扯了海事部門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取消船舶簽證,這些人力物力財力都投入到現場,也無法實現日常覆蓋性監管,必須通過科技手段實現功能不缺失、監管不弱化。比如發揮AIS和CCTV等作用,比如建設信息化、自動化的船舶報告系統和違法查糾系統。
2.6 從重基層向重頂層轉變
取消船舶簽證所帶來的監管模式轉變,已經不是單靠基層能解決的,必須通過重視頂層設計來系統性、根本行解決。比如建立全國范圍的誠信體系,建立全國范圍的船舶和船員數據庫,建立縱向橫向整合、暢通的信息化系統,建立直屬海事和地方海事共享、海事與船檢共享的數據庫等。
3 信息化是海事現場監管模式創新的必由之路
信息化是取消船舶簽證后海事現場監管模式創新的必由之路、必要支撐。
3.1 通過信息化實現覆蓋監管
取消船舶簽證,海事執法人員到現場去,也不是靠人海戰術,更無法靠人海戰術,要通過信息化手段實現覆蓋監管。建立完善的自主的CCTV系統,實現對重點水域的可視化。充分發揮碼頭單位CCTV的作用,接入統一的監控。普及AIS配備,完善使用規定,加強使用監管,使船舶不脫離海事管理的“視野”。合法化信息化巡查,完善信息細化巡查制度規定,把信息化巡查納入海事履職的法定形式,使巡查無影無形又無處不在。加強無人機巡查,使海事的觸角更遠更高效。建設信息暢通的水上無線網絡,消除水上信號“盲區”。建立海事處二級監控指揮中心,監控指揮窗口前移。
3.2 通過信息化實現精準監管
取消簽證后,要加強重點監管,通過信息化篩選,實現精準監管。建立數據庫,自動化標識、計算、提醒重點監管船舶,比如重點跟蹤船舶,黑名單船舶、協查船舶、不誠信船舶等,從海量的船舶中自動篩查需要重點監管的船舶;建立信息化的指揮協調系統,依托監管重點篩查數據庫,統籌安排現場監管計劃,精準監管,精確打擊,使有限的人力物力用在重要的監管對象上,有效防止重特大事故的發生,提高海事現場監管效能。在用信息化手段實現覆蓋性的日常監管的基礎上,用信息化的篩選支撐以處置異常、違法和不誠信船舶為重點的現場執法,避免盲目巡查、資源浪費。
3.3 通過信息化實現智能監管
開發基于GIS平臺的智能監控手段,整合AIS、CCTV、VTS信息。推動普及AIS后,基于GIS系統的智能監控可實現對轄區船舶的自動辨識、自動讀取、自動比對,也可以自動記錄和取證航行規則、航行速度等方面的違章行為,自動提醒黑名單和協查船舶,實現智能“巡航”、無人“巡查”,將有效解決現場監管力量不適應需求的矛盾,也將大大提高海事監管的威懾力。船舶簽證可以收集大量海事監管基礎信息,取消簽證后,要獲得這些信息,必須通過其他自動化、信息化手段來實現數據的采集共享。依托VTS和AIS以及船港貨一體化系統,收集和掌握船舶動態信息,開發VTS自動收集、匯總、處理和分析AIS信息、自動化統計報表生成的功能,為海事監管提供數據支撐和職能支持。
3.4 通過信息化實現集約監管
借鑒道路交通對車輛管理的制度、手段,把現場檢查、違法行為、船員記分等與船舶檢驗、考試發證等關聯起來,在年度檢驗、發證換證等重要關口集中處理,變日常松散管理為卡口集中管理,變部門單兵作戰為多方協調配合;建立船舶船員違法行為登記和船員記分登記系統,對船舶違法行為和船員違法行為信息化記錄,集中在船舶檢驗或船員證書審驗時處理,對需要重新培訓考試的及時通過信息化手段使其證書處于“失效”狀態,督促其參加培訓考試。建設船舶誠信系統,加強誠信管理,累計船舶信用,實施信用分級管理;誠信信息納入社會征信系統,取得金融、證劵等部門的社會管理效果。這樣,有“帳”一起算、有“帳”早晚算,既實現了管理目標,又提高了監管效率。
3.5 通過信息化實現高效監管
取消船舶簽證后要通過信息化手段,加強頂層設計,實現高效后臺數據支撐。建立橫向暢通的信息化系統,建立直屬海事和地方海事共享的數據庫等。通過頂層布局的、系統化的監管,使現場監管有強大后臺支撐,更加游刃有余。要開發功能完備強大的現場信息化執法終端,實現船公司、船舶、船員證書、文書以及海事監管等信息現場信息化核查。開發現場行政處罰等執法軟件,在行政相對人的認同和支持下,實現現場的事當場辦。海事現場監管與海事靜態管理和指揮樞紐密不可分。要通過高效的信息化手段,使靜態許可的核查、監督信息和指揮樞紐的指令高效順暢地到達現場監管人員,使現場監管動靜銜接、有的放矢。建立綜合的執法信息平臺,將海事業務流程信息化,建立起海事現場監管與海事靜態管理和指揮樞紐的信息橋梁,通過信息化手段使海事管理環環相扣、快捷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