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華堂 廖祖君
作為全省高原藏區代表地區之一,早在2013年,理縣就主動順應電子商務發展趨勢,積極培育農村“互聯網+”新業態,并以全縣36個貧困村、2243戶貧困戶為重點,把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和推進精準扶貧相結合。幾年時間,初步探索出 “電商企業+貧困群眾”的精準扶貧路徑,有效化解了電商扶貧難題,助力扶貧成效明顯。2016年,全縣電子商務交易總額達到了4.07億元,183名貧困群眾依托電子商務發展成功脫貧,電子商務減貧貢獻率達到15.05%。理縣農村電子商務精準扶貧的創新性實踐,為我國高原藏區及廣大西部地區通過發展電商產業帶動群眾增收,探索了有益經驗,具有重要借鑒價值。
?創新產業發展模式:
破解貧困群眾增收難題
理縣是典型的高原民族山區縣,人均耕地面積少、土地零碎化特征明顯,生產規模小、產品賣出難一直是阻礙貧困群眾增收的現實難題。理縣積極探索“企業+基地/專業合作社/貧困戶+網店”的高原藏區電子商務產業扶貧發展模式,將全縣13個鄉鎮的甜櫻桃產業聚集起來,由企業統一策劃、推廣、運營、銷售。產業發展模式創新,有效整合了產業基地、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貧困戶等力量,使相對分散、零碎的農產品資源迅速匯聚,有效化解產品分散、規模小的不足,特色產品通過企業的渠道,順利進入市場,解決了產品賣出難的困境,更讓一家一戶分散的特色產品也能分享到“規模經濟”的紅利。
?強化配套體系建設:
破解農業生產方式落后的難題
探索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即由政府宏觀指導,將電商扶貧資源項目委托給電商企業具體實施,成立理縣電子商務發展中心,全域統籌電子商務發展;推動縣、鄉、村三級物流配送體系建設,構建覆蓋縣、鄉、村的三級物流服務體系;強化農特產品電商服務體系建設,建設完善覆蓋13個鄉鎮50個村級電子商務服務站(通吃小站),為群眾提供認證、支付、物流、網店開設等全方位服務。電商產業配套體系建設,為理縣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也提升了貧困群眾產業發展動能,并逐步形成示范帶動效應,成功“倒逼”貧困戶轉變生產經營方式,化解傳統生產經營管理方式落后的難題。
?注重人才培育開發:
破解技術和管理人才匱乏的難題
針對農村電子商務經營管理人才少、人才流失嚴重的嚴峻現實,理縣充分整合各類人力資源培育開發項目資源,積極創新人才培育開發機制,通過開發有縣域特色的電子商務教材、視頻課件,創建“果實農村電商學院”、建立電商培訓基地和實訓基地,以及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等途徑,分層次、分批次、多渠道培育開發各類適用型電商人才,同時加大對大學生村干部、種養大戶,尤其是貧困人群等群體培育開發力度,逐漸培育開發一批電商人才,使農村人力資源得到有效挖掘,有效激發農村留守人員,尤其是貧困群眾創新創業熱情,有效緩解產業發展面臨的人才缺乏、人才流失難題。
?構建柔性參與機制:
破解貧困群眾參與度低的難題
積極發揮縣電視臺、農村廣播、電商平臺、微信等傳統和新媒體宣傳作用,通過對縣域群眾進行電子商務相關知識進行宣傳,讓最廣泛的群眾尤其是貧困群眾知道電子商務這個新鮮事物;通過集中培訓、現場教學等途徑,甄別有一定基礎和意愿的群眾,幫助其調整自身產品生產經營,培植農村小微電商基礎;通過網店開設技能培訓,產品設計、運營管理、宣傳營銷等全方位扶持貧困群眾參與電商發展等,從而構建柔性、細化的貧困群眾電子商務參與機制,真正做到對貧困群眾參與電商發展“引進來——引入新知識新理念”“扶上馬——扶持貧困群眾參與電商發展”“送一程——培育提升貧困群眾電商發展能力”,充分調動貧困群眾參與電商發展的積極性,讓群眾尤其是貧困群眾真正融入電子商務產業鏈,化解貧困群眾參與積極性低的難題。
?突出品牌價值效應:
破解農產品價值低的難題
理縣走“精品高端”路線,創造性地實施雙品牌建設戰略,即“地域公共品牌+企業品牌”,堅持標準化、商品化生產,把開發好的“拳頭”產品作為電商扶貧的核心來抓,培育打造縣域生態食品、精品水果、旅游產品品牌。同時,注重農產品的標準化綠色化生產,推廣統一技術、品牌、包裝等十項全程產業鏈標準化運作,嚴格控制產品質量。此外,理縣還注重品牌宣傳推廣,依托“互聯網”資源,抓住產品特色和文化內涵,大力宣傳、推廣、營銷高原生態農牧、旅游和特色文化產品,成功打造“川藏高原”“米亞羅”“桃坪羌寨”等區域性品牌,使農產品價值得以重構,成功實現從“賣產品”到“賣品牌”的轉變,從而化解產品附加值、認可度低的困境。(作者單位:省社科院區域經濟與城市發展研究所)(責編:陳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