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梅
從筠連縣城出發,沿著綿延起伏的山路蜿蜒而上,車行約半小時,就到了筠連鎮五鳳村。一路上,道路兩旁民居墻外懸掛的“想要富靠干部,發展養牛是出路”“只要把牛養得好,買起小車到處跑”等宣傳標語格外引人注目。
干凈整潔的村道、寬闊的文化廣場、嶄新的民居,眼前的一切景象,讓人很難想象在幾年前,這里還是一個破舊不堪的貧困村。“這還得感謝政府的好政策,選準了肉牛產業脫貧奔康,讓我們迎來了新生活。”今年養了13頭肉牛的貧困戶李良全對脫貧“摘帽”充滿信心。
2015年精準識別貧困戶時,筠連縣有貧困村61個,貧困戶8636戶,貧困人口31013人,被省委、省政府確認為烏蒙山區連片扶貧開發重點縣。五鳳村就屬筠連縣61個貧困村之一。
?有多大地養多少牛
“我們利用山區資源稟賦的優勢和精準扶貧實際情況,探索形成了‘山繁川育—藏牛于戶的庭院養牛模式。”筠連縣委副書記李小林向記者介紹道。結合山區牧草資源豐富且養牛傳統好的實際,該縣選準肉牛產業助力脫貧攻堅。五鳳村的變化就是通過庭院養牛模式大力發展肉牛產業加快脫貧奔康進程的一個縮影。
所謂“山繁川育-藏牛于戶”,其實是國家肉牛牦牛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曹兵海對筠連適度規模的肉牛養殖模式進行的精煉概括。“我們的貧困戶根據家庭人口、收入等不同情況,適度規模養殖能繁母牛,從兩三頭到十幾二十頭,自家的耕地則用來種植牧草,加上喂一些酒糟,基本就能解決肉牛的口糧問題了。”五鳳村村黨支部書記趙友澤介紹說。“有多大地養多少牛”是養殖戶們自己對適度規模養殖最樸素的理解。去年,五鳳村脫貧3戶10人,今年計劃脫貧22戶79人。
作為傳統山區農業縣,筠連適宜種植優質牧草面積達100余萬畝,全年秸稈產量約20萬噸。在利用豐富青飼料資源開展肉牛養殖大幅提高利用效率的同時,采取“牛糞-沼氣-牧草”“牛糞-蚯蚓-雞”等循環經濟模式,形成減少化肥用量、面源污染和提高土壤肥力、綜合效益的格局。
同時,該縣還在推動能人資源高效利用上下苦功夫。鼓勵大戶采取“借、賒、扶、幫”等多種舉措幫助貧困戶發展產業,貧困戶在大戶承諾期內實現脫貧,則按每脫貧一戶給予大戶1000元—2000元項目扶持資金作為獎勵。雙騰鎮養牛大戶陳道干就是采用借錢買牛、賒購草料、技術幫扶等方式帶動54戶貧困戶養殖母牛284頭,2015年帶動貧困戶戶均增收7800元。
?產業扶持資金讓農戶“養得起牛”
“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我們村喊出的口號就是‘要確保每戶想養牛的都養得起、養得好,還能賺錢。”五鳳村第一書記何平說。牛是大宗買賣,養牛的前期投入往往讓有心養牛的農戶因缺錢而卻步。于是,村里依托從省、市、縣三級爭取到的貧困村產業扶持周轉金120萬元,加上“好牛貸”、小額扶貧信貸等金融扶貧政策,破解了“資金短缺”的困境。
按規定,村里的產業扶持周轉金每戶每年能借1萬元來發展養牛業,使用期為1年,只要通過“三戶聯保”,村里的風控小組簽字后就能借用。“如果是貧困戶則無息借用,非貧困戶借用的話則需收5%的占用費。”何平介紹說。
“創新產業扶持資金利用模式,筠連將產業扶持資金作為貧困戶周轉使用、無息借款的專項資金,提高了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有效破解了產業扶持資金一次性下放到農戶手中而幫扶作用甚微的困境。”縣扶貧和移民工作局副局長郝猛表示。
去年,五鳳村四組村民賈平則通過小額信貸借了5萬元解決資金短缺的燃眉之急,年底還貸后還掙了8萬多元。“縣里開發獨具特色的‘好牛貸金融產品,不要擔保、全憑信譽,實在太方便了。”賈平說。
?技術服務讓農戶“養好牛”
解決了資金瓶頸讓想養牛的都“養得起牛”后,如何“養好牛”成為五鳳村思考的問題。為提升規模化、專業化水平,五鳳村于去年成立了“筠連鎮五鳳肉牛專業合作社”。“我們用年薪4.2萬元聘請了一名農村經紀人專門負責合作社肉牛的管理及技術指導。”何平說。
在五鳳村生態養殖基地內,記者見到了有著幾十年畜牧經驗的農村經濟人宋大強。在他看來,養牛技能的缺失是許多貧困戶望而卻步的“攔路石”。作為合作社簽約管理人員,宋大強不僅需要給合作社提供秸稈養畜、科學飼養管理、制度化防疫等多層次全方位的服務,還要免費給村民提供養牛技術培訓和技術咨詢服務,并免費發布市場信息。
“依托‘農民夜校,村里每月要開展兩次共4個課時的養牛技術培訓。省農業廳和縣農業局每月還專門派人給我們提供技術指導。”村支書趙友澤明顯感覺到,通過近幾年的養牛技術學習,村里貧困戶養牛的積極性也高了,脫貧信心也更足了。
縣扶貧和移民工作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筠連縣在充分利用科研院校優勢對筠連黃牛進行品種改良等技術攻關的同時,組織專家以培訓講座、現場示范、“點菜式服務”等方式開展技術培訓和指導服務,2016年培訓肉牛養殖貧困群眾及技術人員達1.5萬人次。
?“肉牛保險”讓農戶無風險之憂
“貧困群眾發展產業的風險承受能力極差,如果不構建多重風險防控機制,有效保障貧困群眾的切身利益,他們在受到養殖風險、市場風險打擊后將更加難以走出困境。”縣脫貧辦綜合協調處專職副組長熊學江表示。
為此,筠連在全縣開展肉牛保險以降低養殖風險。農戶憑借市外購買肉牛檢疫證明(附耳標號)參加保險,保額為育肥牛4000元/頭、母牛6000元/頭,保費分別為280元/頭/年和360元/頭/年,由參保農戶承擔20%,縣財政補貼80%。“去年,我家的一頭母牛因疾病死亡,因為參保最終獲得賠償6300元。”得益于“肉牛保險”,五鳳村養殖戶李青林家挽回不少損失。
“肉牛保險”的推行,增強了村民養殖肉牛抗自然風險的能力,為貧困群眾脫貧致富保駕護航。2016年,筠連縣共計死亡37頭肉牛,其中34頭生病死亡,3頭意外死亡,共賠付資金15.32萬元,有效減輕了貧困戶的經濟損失。
此外,為防范市場風險,筠連縣通過建設川南肉牛交易市場、培育肉牛交易經紀人隊伍、發展電子商務等,不斷拓寬市場渠道,防止肉牛大規模出欄的市場銷售風險。“下一步,我們需要在品牌化發展以及肉牛產品的精深加工上下功夫,以提高肉牛產品的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李小林表示。 (責編:馮雅可)